楊適先生不愧是『比較哲學』的教授。他起先說的三則小故事,不但點出了時代意義更比較出伊比鳩魯一派的特性來。不過,我的讚美得就在此打住,現在我並不打算多討論關於為文的技巧或者是時代背景什麼的,這三則故事本身的寓意,我覺得才有與讀者們即刻分享的必要。
ㄅ.《新約‧馬太福音》 8:23-27
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海裡突然起暴風,船甚至將要被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
門徒趕緊叫醒他,說:『主啊!救我們!』
耶穌說:『你們這些小信的人!為何膽怯!』於是起身斥責,風和海就大大的平靜了。
眾人稀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與海也聽從他。』
我曾和基督徒朋友們討論過這段經文。他們把重點放在耶穌罵人的這句話:『你們這些小信的人!』什麼是『小信』?為什麼不是『大信』?當然,無所謂的『大小』的問題,而是信仰虔不虔誠的『程度』問題。這句話的潛台詞是:『有神之子在船上,風浪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你們竟然願意信仰我,跟隨我至今,竟然還懷疑小小的風浪會把你們所信仰的給吞沒嗎?』
唉,我的基督徒朋友們又患了宗教狂熱症,想拉我一起信教。不過,他們卻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信仰』。我所謂的『信仰』不是單指表面的宗教信仰,而是『用堅定的意志力去相信』。
此外,我們可以從故事中了解到耶穌這個人。他的內心平靜,無所畏懼。積極。勇敢。有魄力。更重要的,他還擁有常人所沒有的神力。
ㄆ.《第歐尼根‧拉爾修》9:68
當海上起了風暴,船上的眾人都驚慌失措時,皮羅保持著平靜和信念。他指著船上的一口還在吃食的小豬對大家說,這就是智者應當保持的無紛擾的狀態。
皮羅原是一個窮酸的畫家。曾跟宮廷哲學家‧阿那克薩庫斯作伴,隨亞歷山大東征隊伍漫遊世界。亞歷山大死後不久,阿那克薩庫斯亦遭人陷害,被人搗成肉醬。這件事造成皮羅的心中很強烈的震撼。他開始遠離人群,鮮少與人交往。
他也曾經與印度裸體智者學習過智慧及內心平靜的方法。種種因素影響著他的哲學思想:『世上的一切根本不可能弄清楚它是什麼,因而勿須過問,應該遠離所有是非。人只要平感覺生活就行了,這樣心就能遠離煩惱獲得安寧。』早期伊比鳩魯十分讚揚皮羅的思想。
第三則故事是伊比鳩魯的門徒寫的序詩。他是如此崇拜他們的老師:
(ㄇ.《物性論》卷五‧序詩//盧克萊修)
......那麼他就是一個神
聽我說 一個神 崇高的明米右
因為是他 首先發現那個生命的原則
現在被稱為智慧 藉著他的技巧
把生命從那樣洶湧的波濤中
從那樣巨大的黑暗中 駕駛到
如此清朗而風平浪靜的港口裡來停泊(略)
最後還是得回到伊比鳩魯的思想上。他的思想缺乏基督,或某些哲人有的那種記惡如仇的救世精神與氣魄,『他只是說,人可以躲開世人的名利爭奪,尋求自己,作為個人在正義範圍內的幸福快樂的生活,達成內心的寧靜。』關於這個論點,楊適先生的說法是失當的。尤其是用『躲開』這個字眼。
伊比鳩魯的思想雖然沒有基督的救世精神與氣魄,但至少他退而求其次,鎮守他的內心。良善的淨土。因此應該把『躲開』改成『抵擋』。
『躲開』的人是皮羅而非伊比鳩魯。他從未遠離世俗。淨土的邊緣與外在的誘惑永遠在戰爭著。『抵擋』顯示出另一種積極的方式。伊派門徒‧盧克萊修在卷二‧序詩寫到:
(《物性論》卷二‧序詩//盧克萊修)
......但再沒有什麼 更勝於守住寧靜的高原
自身為聖賢的教訓所武裝
從那裡你能寮望下面 別的人們
看他們四處漂泊 全部迷途
當他們各自尋求生命的道路的時候
彼此較量天才 爭取名位
日以繼夜的 用最大的賣命苦幹
企圖攫取高高的權位 對世事的支配
啊,可憐蟲的精神! 冥頑不靈的心!(略)
耶穌基督的境界是常人難以達到的。儘管拋去宗教性的部分,要救世的困難度依舊像『讓風與海浪也聽從你』一樣。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伊比鳩魯的境界。若救世,需要如神一般的攻擊力量;要達成伊比鳩魯的境界,則需要意志力作防衛武器。然而擁有且操控強大的意志力,是不是像盧克萊修所說的:也如同神一般呢?
又,我想起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一日克己復禮,萬眾歸仁焉。」孔子所說的『克己』乃指克制自己的慾望,人的慾望是由外在誘惑而起,因此『克己』亦可說是抵擋外來誘惑的表現。至於『復禮』,在達到禮的規範內則萬眾歸仁焉;『仁』是儒家追求最高的境界與『在正義範圍內的幸福快樂的生活』中『幸福快樂的生活』也是伊派致力追求的。這兩者的學說是相似的。
Yvon//8.6.2002//於高雄
●註 〈以上關於引述楊適先生文句時,為配合文章通順而略有修正原本的詞語,但修正不多〉
●【參考書目】 世界哲學家叢書//伊壁鳩魯(原書名)//楊適著//傅偉勳、韋政通主編//東大圖書印行
文章定位:
人氣(183)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