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11 01:00:00| 人氣1,8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文記錄:教養的終點,是監視器還是望遠鏡?【小亨小記】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作者 丘美珍
教養的終點,是監視器還是望遠鏡?

最近在家長群組有一封貼文引起熱議。正逢暑假時間,一位雙薪上班、周間不在家的家長貼文詢問,因為想要了解中學孩子在家的動態,是否可以在孩子房間裝監視器?貼文一出,引起眾多質疑和討論。

剛好最近公視播出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在〈茉莉的最後一天〉那個悲劇中,劇中媽媽在高中女兒的房間裝監視器,監控她的生活,不幸,最後看到的卻是16歲女兒人生中最後的身影。

在孩子剛出生時,有些不跟孩子同睡的爸媽,為了孩子的安全,會在嬰兒房裝監視器,以便有狀況時可以隨時馳援。但是,在孩子長大後,把監視器裝在孩子房間,當作教養的工具?這個想法令我深思許久,因為我實在想不出需要這樣做的理由。

最近為家裡16歲的女兒慶生時,我突然想到,如果凡事有始必有終,那麼,父母親在孩子的人生中,執行教養的任務,這個任務何時終止呢?親子之間,有比教養更重要的事嗎?

在我看來,教養的終點,並不是培養孩子成為醫師、律師或任何光鮮亮麗的工作者。教養的終點,是放手讓孩子有機會成為自信、自重、自省、自律的社會公民,最終希望孩子能夠擁有生命的智慧,度過幸福的人生。

我回想,有3個孩子,處於這樣教養歷程中的我,一個母親,看著家裡第一個孩子從襁褓長成16歲的青少女,在孩子這些年的生命中,我似乎逐漸經歷了三種身份:保母、教練、旅伴。

生活保母:「養」大於「教」的時期

孩子學齡前,保母是安頓身心的重要人物。孩子在這階段還不會分析世界,而是直觀的。他們的喜怒哀樂跟自己的生理安適、心理安全有關,生活自理能力弱,情緒感受能力強,所以需要大人從旁協助與善意陪伴。

根據我的體會,在學齡前的孩子,在教養的重點上,「養」實在多於「教」。因為孩子年幼,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日常的照顧品質決定了孩子的生活品質,他們從這裡取得最基本的安適,建立對大人的信心。

如果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渴求的,是金字塔最底端的生理與安全需求。這時的孩子還聽不懂很多大道理,但是一定可以感受到有愛的照顧和陪伴。他們會帶著這樣的自信和安全感,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人生教練:培養面對世界的能力

在孩子的小學階段,長達6年的時間,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我發現自己的角色漸漸轉型,從生活保母變成人生教練。

我教導孩子如何自理生活、自理功課、學習人際關係相處之道,透過閱讀、身教,發掘他的氣質及特色,知道他的優勢弱點,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上擴展他的能力。回顧起來,這個階段是我最為勞心勞力,卻也是樂趣最多的時候。

這個階段的孩子身心發展快速,但是仍然仰賴大人的指導和陪伴。因為信任父母,願意配合父母親天馬行空的想法,一起探索自己的志向,因此,只要孩子願意,所有的領域都可以嘗試,以便日後做出取捨。一方面大人可以從中觀察孩子擅長與不擅長的領域,二方面也培養孩子在活動或學習中體驗挑戰,感受成長的樂趣。

這時期所有的經驗,不論成功、失敗、半途而廢,都很重要。成功的經驗讓孩子感受努力有成的喜悅;而失敗的經驗也許更為珍貴,這讓孩子見識人外有人,或者了解自己能力的雛形。半途而廢的經驗則讓孩子知道生活/生命中存有許多變數,或者坦然接受結果,或者記取經驗再接再厲,

不論在書本上學習了多少知識,但我一直覺得,在這個階段,多元的經驗會讓孩子更直接地體驗人生中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更為有益。這些正面/負面的經驗,有賴大人從旁解讀激勵,從這個基礎上,將慢慢發展出孩子的三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如果仔細追究,其實每一個人的價值觀都不是憑空得來,大多跟自身的生命經驗有關。我有一次參加心理學工作坊,老師引導我們找出自己性格中的「小我」,並檢視這些小我如何形塑了今日之我。那時,我才發現,小學曾經參加桌球校隊的經驗,讓我的個性中增添了一個「球員」的小我,這個小我日後醞釀出我的兩種價值觀:「有紀律的自我訓練」是人生必須,以及「遇到考驗不能輕易認輸」的拚鬥精神。

每個人的個性中,都由幾個不同的「小我」組成。它們有點像皮克斯動畫片《腦筋急轉彎》中那些可愛的角色,住在你的心裡,為你解讀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重要的是,這些小我不是透過書上的知識而來,而是藉由生命經驗而生。

回頭檢視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考驗,在於重新界定群己之間的關係,他們對社交環節有高度焦慮,渴望在家庭及學校中得到愛與歸屬感。如果孩子在這階段無法找到令他安心的定位,他會帶著這樣的渴求繼續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生命旅伴:轉變自己的身份,成為孩子的陪伴者

大約在孩子進入國中後,青春期的號角響起。我發現,我再也不能以從前「教練式」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方式來影響孩子。曾經很乖巧的孩子,不會再無條件的配合你,她如蛹蛻變,開始展現完整的自己,有稜有角,大聲宣示自己生命的主權。

這樣的改變,曾經令我困惑、沮喪。我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過去的教養出了問題。面對孩子日常的暴走,我時而憤怒,時而不知所措。

直到有一天,我翻看孩子小學的眾多照片,突然理解到,過去那個乖巧的孩子,她聽話,絕對不是因為我的所作所為她都贊同,而是因為她愛我,所以毫無怨言地信任我的安排。

在過去的那些年,我以為自已的母愛多麼偉大,如今想來,我才是深深被孩子所愛的那個人。如果親子之愛不是雙向的,如何能有過去那些刻骨銘心的回憶?一直以來,我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深愛著她,卻盲目地沒有看到,孩子如何以純真的愛回報我。

有一次聽到一位心靈老師說,父母親都以為是他們孕育了孩子,但是,其實是孩子的靈魂選擇了這個家庭。孩子想要在這個家庭付出愛、體驗愛的功課。從這個角度來看,每個家庭的成員,都互為對方的靈魂旅伴,要一起經歷這一輩子的緣分。

回想起來,我的父母也許很早就洞悉了這個真理,相信我的靈魂自有為生命抉擇的智慧。在我14歲以後,他們放任我自行決定所有人生中的大小事,包括要不要去補習,要考什麼組,選什麼科系,要做什麼工作,要嫁給誰,住在哪裡……至今,我的人生稱不上完美,但卻是一連串自主選擇的結果,我對這個結果負責,無怨也無悔。

也許是自身經驗給予我足夠的勇氣,回頭檢視過去的親子衝突,我發現,面對長大的孩子,我無需去檢討過去對孩子的教養有什麼問題,而是要立即停止教養的威權,才是明智之舉。

從生活小事到人生大事,我要練習放下自己虛長幾歲的父母身段,拋開自認優越的教養原則,透過聆聽與對話,交換彼此的經驗,從中醞釀出共同面對生命旅程的智慧。並且相信,孩子對她自己的生命,有著比我們更高的智慧,定會做出各種有益於己的選擇。

在心裡,我知道我與女兒之間的教養之旅,已經走向最後的終點,教養專案即將畫上終點。但是,我也知道,彼滅此生,我們作為生命旅伴的旅程即將展開。

當「教養專案」結束,願我們都走向完滿無憾的人生!

保母、教練、旅伴,這三個截然不同的小我,重疊著昨日之我、今日之我與明日之我的身影。她們是我立足於歲月的分身,她們出於本能與孩子互動,逐日進化,渴求一段刻骨銘心的親子記憶。

就孩子而言,在這個階段,以及往後的人生中,他們將面臨馬斯洛需求的最高階需求:完成自我實現。

作為旅伴,我能做的不是幫她安排旅程,而是在她自訂的旅程之中,給予關懷及鼓勵。我要放下心裡的監視器,誠心地將她託負給她自己。但當她離家遠行,我思念心切之際,可能會拿望遠鏡窺看她的背影…….只是,看著她從鏡頭中越走越遠的時候,我將滿心祝福,並且期待下次重聚的那一天。

親子之間本來緊密如同生命共同體,在孩子出生時,媽媽與孩子的肉體經歷第一次分離……多年以後,會有那麼一個時點,你知道,第二次分離的時間到了。那是靈魂的分離,教養的終點。原來一致的人生路徑在此處岔開,人生至此,親子面對的是不同的生命課題,必須在自己主導的旅程中完成。

我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經歷第三次分離,一邊是生一邊是死。當那一天到來,我希望我們能夠在淚水中帶著微笑,回顧過去這些年,我們為彼此帶來的驚奇和喜悅。到了那時,我會衷心地說:

孩子,謝謝你,豐富了我的人生,讓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文章出處: 獨立評論

台長: 小萍子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