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潛
拼音:Shěn Déqián (Shen Deqian )
沈德潛畫像
沈德潛(1673年-1769年),字確士,號歸愚,
江蘇蘇州人。中國
清代詩人和詩論家。少年即以詩文聞名,但成年後屢試不中,輾轉科場40餘年才於
乾隆三年(1738年)以66歲高齡中擧,乾隆四年(1739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
翰林院編修,曆任起居注官、内閣學士,官至
禮部侍郎。他是乾隆前期一二十年中最受皇帝優寵的近臣、詩論家和詩人。乾隆十四年(1769年)卒,終年九十七歲。爲
葉燮門人,論詩主
格調,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
古詩源》、《
唐詩别裁》、《明詩别裁》、《清詩别裁》等,流傳頗廣。
少年失意
沈德潛是位神童,有說他5歲時便通曉四聲,11歲時便代父授課,16歲前已通讀《
左傳》、《
韓非子》、《
尉繚子》等書,早年便名聞鄉里,但他的聞名不是文名而是詩名。沈德潛早年師從著名詩人葉燮學詩,曾自謂深得葉燮詩學大義,稱“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 或是天妒英才,22歲時沈德潛便踏上了科擧之路,誰知一試再試,竟屢試不中,四十歲時寫詩道:“真覺光陰如過客,可堪四十竟無聞。”錢陳群爲其作神道碑,說他“曆歲科試凡三十餘次,鄉試十有七次”,均名落孫山。沈德潛早歲貧寒,隻好繼承父業,在家中設館執教,一晃便是四十年。
大器晚成
乾隆三年(1738),沈德潛終於迎來了人生第一次轉機,中了擧人,翌年與袁枚等人一同殿試,中“殿試二甲”,點“翰林庶吉士”,沈德潛時年已67歲。據史載,此時沈德潛的詩名已爲乾隆所羨,殿試之日,口稱其“系江南老名士,有詩名”。 沈德潛可謂是大器晚成,
古稀之年卻倍享隆恩。入了仕,沈德潛實際上並未真正涉足政界,乾隆而是把這位江南老名士留在身邊,每日與其詩酒唱和。乾隆是著名的“詩人皇帝”,每逢詩性大發,必然把沈德潛召來,君臣二人倒也相處特洽,沈德潛的官職也是一路上颺,乾隆十一年,沈德潛74歲,升爲内閣大學士,受到涵元殿賜座、設宴的恩遇,其祖上三代也一並得到誥封。就在這一年,沈德潛夫人俞氏去世,乾隆准其回鄉,沈德潛擧家遷入城中闊家頭巷(《沈德潛年譜》)。乾隆十四年(1749)沈德潛乞休穫准後,在
蘇州執教於
紫陽書院。 自稱與沈德潛“以詩始,以詩終”的乾隆皇帝仍然牽掛着這位江南老名士,乾隆下江南,沈德潛以耄耋之年4次接駕,並隨同南巡,其間又有兩次進京爲皇太後祝壽。
乾隆16年(1751),乾隆南下至蘇,賜詩與他:“玉皇案吏今煙客,天子門生更故人”。次年,沈德潛出詩集《
歸愚集》呈上,乾隆帝還親自寫了序言,稱讚他的詩和明代的
高啟和清初的
王士禎不相上下。乾隆帝還指摘了其它一些謬誤:該書把明降臣錢謙益的詩排列在最前。錢謙益是不忠不孝的名教罪人,他的詩不宜入選。遂命内廷翰林重爲校定,乾隆爲其作序,而乾隆所作詩文也是首選速遞到蘇州,君臣之間的友情深切如斯。直97歲卒於教忠堂,沈德潛一直沐浴在浩盪皇恩之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病死。清廷贈以太子太師稱號,祀賢良祠,諡爲文愨。
“文字獄”横禍
乾隆再次南巡,聽聞沈德潛生前便在整理詩稿,便命其子孫進呈其遺稿。其中《詠黑牡丹》詩中一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惹惱了乾隆:“若在聖祖之世,允宜族誅。即朕早知胸襟不正,亦應明正典刑,乃竟爲所欺數十年之久,若非令子孫呈其原稿,則終古漏網,豈天理所容! ”(《南巡祕記補編》
乾隆四十三年(1778),江蘇東台擧人
徐述夔被指控爲詩中有悖逆之詞,遂釀成大獄,一時株連甚眾。後經查明,徐述夔著的《一柱樓集》中,有沈德潛爲徐述夔寫的傳,稱讚他的品行文章是當世榜樣。乾隆帝因此將沈德潛生前的官銜免去,並撤出賢良祠,削去諡號,把墓碑毁掉。
沈德潛是當時著名的詩人。早年曾向吳江詩人葉燮學詩,他的詩論在一定程度上受葉燮的影響。他寫的
古體詩繼承
漢魏的風格,近體詩則宗法盛唐。他論詩的宗旨,主要見於所著《
說詩晬語》和他所編的《古詩源》、《唐詩别裁集》、《明詩别裁集》、《國朝詩别裁集》(後名《清詩别裁集》)等書的序和凡例。他強調詩要講求格調。他的主張和王士禎的強調神韻,
趙執信的強調聲調,
袁枚的強調性靈,同爲當時詩歌創作的四個主要流派。他在東南的詩壇中頗有名氣,門生很多,較著名的有王鳴盛、
王昶、
錢大昕、曹仁虎、黄文蓮、趙文哲、吳泰來,人稱“吳中七子”。沈德潛強調詩爲封建政治服務,《說詩晬語》開頭就說:“詩之爲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同時提倡“溫柔敦厚,斯爲極則”(《說詩晬語》卷上),鼓吹儒家傳統“詩教”。
在藝術風格上,他講究“格調”,所以他的詩論一般稱爲“格調說”。所謂“格調”,本意是指詩歌的格律、聲調,同時也指由此表現出的高華雄壯、富於變化的美感。其說本於
明代七子,故沈氏於明詩推崇七子而排斥
公安、
竟陵,論詩歌體格則宗唐而黜宋。 他的所謂“格”,是“不能竟越三唐之格”(《說詩晬語》卷上),“詩至有唐,菁華極盛,體制大備”,而“宋元流於卑靡”(《唐詩别裁集·凡例》)實質上與明代前、後七子一樣主張颺唐而抑宋。所謂“調”,即強調音律的重要性,他說:“詩以聲爲用者也,其微妙在抑颺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别傳之妙,一齊俱出。朱子雲:‘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真得讀詩趣味。” 但沈氏詩論的意義和明七子之說實際是不同的。因爲他論詩有一個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有益於統治秩序、合於“溫柔敦厚”的“詩教”。其《說詩晬語》第一節就說:“詩之爲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這首先是從有益於封建政治來確定詩的價值。他也講“其言有物”和“原本性情”,卻提出必須是“關乎人倫日用及古今成敗興壞之故者,方爲可存”,如果“動作溫柔鄉語”,則“最足害人心術,一概不存”(見《國朝詩别裁集·凡例》)。所以,按“詩教”的標准衡量,唐詩已經不行了。在宗唐和講求格調的同時,還須“仰溯風雅,詩道始尊”(《說詩晬語》)。因而沈氏的論調,和
桐城派古文家雖推重唐宋八家之文,同時卻認爲他們的思想仍不夠純正,還須追溯到儒家經典的態度非常相似。在詩歌的風格上,沈德潛把“溫柔敦厚”的原則和“蘊藉”的藝術表現混爲一談,主張中正平和、委婉含蓄而反對發露。 又說:“樂府之妙,全在繁音促節,其來於於,其去徐徐,往往於回翔屈摺處感人,是即依永和聲之遺意也。”
《說詩晬語》
《說詩晬語》
《說詩晬語》是沈德潛宣颺格調說的主要著作。原有《清照堂叢書》本,《詩法萃編》本,又收在近人丁福保《清詩話》中。上卷有122則詩話,下卷有95則詩話。該書“自序”稱:“每種殘燈炧候,有觸即書。或准古賢,或抽心緒,時日集積,紙墨遂多命曰‘晬語’,擬之試兒晬盤,遇物雜陳,略無詮次也。”在“准古賢,抽心緒”時,他常有評判唐詩之擧。
此書宣颺詩以服務人倫政教爲旨歸,詩以溫柔敦厚、蘊藉含蓄爲極致。以雄健昂颺爲主調,詩以探本溯源爲詩道,詩以主性情,涵養情性,不事浮華爲上,主張以意運法,提倡法在每個詩作之中的變法,反對死法和剽竊模擬等等主張爲目的。
《說詩晬語》以宣颺格調派詩論爲目的,以評判唐詩爲實證,表里相應,相得益彰。歸愚在談詩的旨歸、極致和詩源時,常引唐詩並加以評判。對唐代各個時期唐詩,他肯定
初唐四傑的詩,尊盛唐諸公特别是
李白、
杜甫的詩;對中唐
劉禹錫、
白居易、
韓愈、
柳宗元、
孟郊等人的詩也從不同角度,評價其特點;對晚唐詩較多地指出其流弊。神、氣、勢、格、調、韻是我國古代詩學範疇的概念,歸愚也經常用這些概念去評價唐詩藝術特征,指出唐詩中的章法、句法、字法以及格律、韻腳的特點的内在根據,這是比起宋元的周伯弼、方回和明代七子從形式到形式的分析的形式主義的浮淺偏頗,似乎更富有藝術和形式的分析功力,這是很值得肯定的。歸愚運用宋人詩話、明人詩話以及清
王夫之、葉燮的詩話對於唐代詩體的淵源流變、正本清流以及藝術風格和特征的研究成果,對詩體在唐代的歷史發展,有着明晰的看法;對各種詩體以及運用不同詩體的唐詩,在藝術風格和藝術特點作出的評判,特别具有眼力,說明他是十分精於詩藝的。
“
王維、
李頎、
崔曙、張謂、
高適、
岑參諸人,品格既高,複饒遠韻,故爲正聲。老杜以宏才卓識,盛氣大力勝之。讀《秋興》八首、《詠懷古蹟》五首、《諸將》五首,不廢議論,不棄藻缋,籠蓋宇宙,鏗戛韶鈞,而縱横出沒中,複含蘊藉微遠之致。目爲‘大成’,非虛語也。”曆代詩評家指出的上述幾位盛唐,名家的風格是迥異的,而歸愚卻以“品格既高,複饒遠韻,故爲正聲”。這里既指出格調之高,又指出韻致之遠。歸愚已把從元楊士弘、明高棅以及前後七子提倡的格調與王士禎提倡的神韻統一起來,正聲是楊、高二人認定的詩的上品。
歸愚有時固守陳腐的儒家壁壘,有時卻超越這個壁壘,立足於藝術殿堂,審視藝術的奧祕,這時他就能脱掉有色眼鏡,有着真知灼見。反過來,他有時由恪守格律派的信條,大談詩的章法、句法、用字、用韻。
《說詩晬語》不是純粹格律派的著作,這部書存在着許多複雜性,但又是統一的。清中期是學術的總結時期,也是詩學的總結時期,格律派與神韻派以及後來的性靈派、機理派,既對立又統一,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古詩源》
沈德潛的詩現存2300多首,有很多是爲統治者歌功頌德之作。《制府來》、《曉經平江路》、《後鑿冰行》等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但又常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說教内容,如《觀刈稻了有述》,一方面反映天災爲患,民生塗炭的情景:“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結實,村落虛煙火。天都遭大水,裂土騰長蛟。井邑半湮沒,雲何應征徭?”另方面卻又勸百姓要安貧樂道:“吾生營衣食,而要貴知足。苟免餒與寒,過此奚所欲。”因此多缺乏鮮明生動的氣息。近體詩中有一些作品如《吳山懷古》、《月夜渡江》、《夏日述感》等,尚清新可誦,有一定功力。
沈德潛的著作,除上述各選本外,有《沈歸愚詩文全集》(乾隆刻本),包括自訂《年譜》 1卷、《歸愚詩鈔》14卷、《歸愚詩鈔馀集》 6卷、《竹嘯軒詩鈔》18卷、《矢音集》4卷、《黄山游草》1卷、《歸愚文鈔》12卷、《歸愚文續》12卷、《說詩晬語 》2卷、《浙江省通志圖說》1卷、《南巡詩》1卷等。並選輯了唐明清三朝詩《别載》和《古詩源》。其中,《古詩源》十四卷,收錄了上古至隋代的古詩、歌謠七百餘首。每篇都有注釋和評語,是一部比較完善的古詩選集,爲世人所推重。
《清史稿·列傳九十二》
沈德潛,字確士,江南長洲人。乾隆元年,擧博學鴻詞,試未入選。四年,成進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七年,散館,日晡,高宗蒞視,問孰爲德潛者,稱以“江南老名士”,授編修。出禦制詩令賡和,稱旨。八年,即擢中允,五遷内閣學士。乞假還葬,命不必開缺。德潛入辭,乞封父母,上命予三代封典,賦詩餞之。十二年,命在上書房行走,遷禮部侍郎。是歲,上諭諸臣曰:“沈德潛誠實謹厚,且憐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勵老成積學之士,初不因進詩而優擢也。”
十三年,德潛以齒衰病噎乞休,命以原銜食俸,仍在上書房行走。十四年,複乞歸,命原品休致,仍令校禦制詩集畢乃行。諭曰:“朕於德潛,以詩始,以詩終。”且令有所著作,許寄京呈覽。賜以人葠,賦詩寵其行。德潛歸,進所著歸愚集,上親爲制序,稱其詩伯仲高、王,高、王者謂高啟、王士禎也。十六年,上南巡,命在籍食俸。是冬,德潛詣京師祝皇太後六十萬壽。十七年正月,上召賜曲宴,賦雪獅與聯句。又以德潛年八十,賜額曰“鶴性松身”,並賚藏佛、冠服。德潛歸,複進西湖志纂,上題三絕句代序。二十二年,複南巡,加禮部尚書銜。二十六年,複詣京師祝皇太後七十萬壽,進曆代聖母圖冊。入朝賜杖,上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爲九老,凡三班,德潛爲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圖形内府。
德潛進所編國朝詩别裁集請序,上覽其書以錢謙益爲冠,因諭:“謙益諸人爲明朝達官,而複事本朝,草昧締構,一時權宜。要其人不得爲忠孝,其詩自在,聽之可也。選以冠本朝諸人則不可。錢名世者,皇考所謂‘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選。慎郡王,朕之叔父也,朕尚不忍名之。德潛豈宜直書其名?至世次前後倒置,益不可枚擧。”命内廷翰林重爲校定。二十七年,南巡,德潛及錢陳群迎駕常州,上賜詩,並稱爲“大老”。三十年,複南巡,仍迎駕常州,加太子太傅,賜其孫維熙擧人。三十四年,卒,年九十七。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諡文愨。禦制詩爲挽。是時上命毁錢謙益詩集,下兩江總督高晉令察德潛家如有謙益詩文集,遵旨繳出。會德潛卒,高晉奏德潛家並未藏謙益詩文集,事乃已。四十三年,東台縣民訐擧人徐述夔一柱樓集有悖逆語,上覽集前有德潛所爲傳,稱其品行文章皆可爲法,上不懌。下大學士九卿議,奪德潛贈官,罷祠削諡,僕其墓碑。四十四年,禦制懷舊詩,仍列德潛五詞臣末。
德潛少受詩法於吳江葉燮,自盛唐上追漢、魏,論次唐以後列朝詩爲别裁集,以規矩示人。承學者效之,自成宗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