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滿語: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ᡤᡳᠩᡤᡠᡷᡳ
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穆麟德: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1]),那拉氏,清朝皇太后,為咸豐帝妃子和同治帝生母。她是同治、光緒年間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入滿洲鑲黃旗[2]。同年與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勢力,與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稱呼之。
1874年同治帝死後,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慈禧之妹所生)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慈禧與慈安繼續垂簾聽政。1898年,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與慈禧發生矛盾。同年,慈禧發動政變,將光緒帝囚禁並禁止其參政,隨後臨朝稱制,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光緒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得以返回北京。此後慈禧開始推行庚子新政,廢除科舉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駕崩了。慈禧安排由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皇位。慈禧的侄女隆裕則以光緒帝皇后的身份成為皇太后,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是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人稱清朝「無冕女皇」,其掌權時間長達47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統治掌權時長不僅超越武則天、呂后,且超越大多數帝王;統治期間發動政變三次,立皇儲兩次。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後滿清所有皇帝的諡號。
祖先之謎[編輯]
根據《清史稿·后妃傳》和清代《玉牒》記載,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女」[3]。慈禧太后父系家族的身世說法不一,自民國後很多學者都認定是葉赫部貝勒金台吉的後裔[4]。據自稱慈禧太后弟弟桂祥曾孫的那根正之說法,慈禧是葉赫部後裔納蘭性德的子孫,但這種說法受到清史學家馮其利的駁斥,馮其利同時還質疑那根正的身分[5]。而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收藏的《德賀訥世管佐領接襲家譜》所記載,慈禧祖先喀山是世居葉赫蘇完的蘇完那拉氏,雖同屬葉赫,但與葉赫部貝勒並非同宗,且在天命四年葉赫部未滅之前就歸附了努爾哈赤[4]。
早年至入宮產子[編輯]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出生。其出生地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有安徽、呼和浩特、山西長治市、北京等不同的說法。根據官方史料的記載,慈禧的父親為惠徵。惠徵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住在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原為吏部筆帖式,咸豐二年(1852年)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官居四品。
1851年(咸豐元年),咸豐帝剛繼位,康慈太后下懿旨選秀女。慈禧參加了這次選秀,被選中,同時被選中的還有日後的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翌年五月初九,慈禧和他他拉氏同時被送入圓明園。她們在同一天被晉封為貴人,慈禧被封為懿貴人[6]。他他拉氏則被封為麗貴人。慈禧和莊靜因為相貌柔美,同時受到咸豐帝的寵愛。
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懿貴人被晉封懿嬪,時年十九歲。翌年,懿嬪懷孕。六年(1856年)三月庚辰,生下皇長子載淳,當日就被晉封為懿妃。1857年,又晉封懿貴妃。這在清宮妃嬪中屬第三等,僅此於皇后和皇貴妃。
與其他嬪妃不同的是,慈禧的文化修養很高,工於漢文、擅於書法。咸豐帝體弱多病,而當時國家又值多事之秋,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的侵略;咸豐帝便經常口授,讓慈禧代理批閱奏章。後來,開始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政治意見,使得慈禧逐漸有了政治資本。咸豐帝有兩個兒子,皇次子憫郡王剛出生便死去了,載淳成為咸豐帝唯一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使懿貴妃在宮中的地位越發顯貴。
登太后與發動政變[編輯]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破大沽口,佔領天津。隨後在八里橋擊潰了清軍的精銳,京師危在旦夕。9月22日,咸豐帝率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師,與聯軍議和。慈禧母子也跟隨咸豐帝避難於熱河。在此期間,原本已患有肺癆的咸豐帝日漸消沉,嗜酒嗜鴉片,最終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在避暑山莊駕崩。[7]臨終前,咸豐帝令其年僅五歲的唯一兒子載淳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嗣君,人稱「顧命八大臣」。同治帝在避暑山莊居喪期間,奉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慈安太后,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奉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住在西暖閣;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別被稱為「東太后」和「西太后」。
顧命八大臣與慈禧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而當時恭親王奕訢已與西方列國達成議和,於9月5日赴熱河奔喪。奕訢與慈禧秘密取得聯繫,決定策劃一次政變。在慈禧的鼓動下,這次政變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14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宮皇太后權理朝政,慈禧與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議,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為由拒絕。在奕訢的幫助下,慈禧取得了侍郎勝保、大學士賈楨等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運回京師時,慈禧命八大臣護送靈柩殿後,自己與慈安、嗣君載淳先到達京師。隨後,慈禧便先發制人,發動辛酉政變,將在京師的載垣、端華等人下獄,並派醇親王奕譞去擒拿肅順。自此,八大臣勢力被剷除。由八大臣擬定的年號「祺祥」也被廢除,改為「同治」。
垂簾聽政[編輯]
慈禧授意議政王大臣,使他們上書建議兩宮垂簾聽政。於是在十一月乙酉朔,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慈禧許諾:「垂簾非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承,是以姑允所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自此,每日都召議政王大臣、軍機大臣討論政治。內外奏章,兩宮太后閱覽之後,由議政王大臣擬旨,翌日,議政王大臣進呈,由兩太后審閱之後,分別蓋上咸豐帝賜同道堂小璽鈐作為標識,然後以同治帝的旨意頒示。慈安對權力並不感興趣,日常朝政事務由慈禧處理;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慈禧仍要去徵求慈安的意見。慈禧在垂簾聽政之後,便採納了御史徐啟文的意見,令中外臣工直言批評時事的過失;又採納御史鍾佩賢的意見,崇節儉、重名器;採納御史卞寶第的意見,嚴賞罰、整肅吏制、慎薦舉。又命令內直翰林整理前朝歷代帝王政治以及母后垂簾聽政的事迹,將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同年,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雖然在北伐和西征中失敗,但其勢力仍然很強大。捻軍活躍於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地,也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西北的陝、甘地區以及西南雲南地區,都發生了回族民變。慈禧、慈安兩太后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官員,最終分別於1864年和1868年成功消滅了太平軍和捻軍這兩股勢力。1872年、1873年,又成功鎮壓雲南回變和陝甘回變。在慈禧、慈安兩太后的努力下,清朝混亂的局勢逐漸趨於穩定,史稱同光中興。
立光緒帝[編輯]
1873年陰曆二月,兩太后歸政於同治帝。但翌年陰曆十二月,同治帝就駕崩了,無嗣。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被過繼給了咸豐帝,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此後,慈禧和慈安再度垂簾聽政。
光緒六年,慈禧太后得了重病。1881年(光緒八年),慈禧才病癒。同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獨自垂簾聽政。1884年,法國侵略越南,越南遣使前來求救。慈禧派兵進入越南的北圻支援,最終導致了中法戰爭的爆發。清軍在北圻作戰不利,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被慈禧罷免,改為禮親王世鐸和慶親王奕劻掌權。1885年6月9日(光緒十一年四月廿七),清朝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標誌著這場戰爭結束,而越南也成為了法國的保護國。在中法戰爭之後,慈禧在醇親王奕譞的建議下組建海軍。
光緒親政與甲午戰爭[編輯]
1889年,光緒帝親政,慈禧歸政。慈禧挪用了大量的軍費,重建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的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頤和園建成之後,慈禧便居住於此。每逢十月初十的太后萬壽節,光緒帝都要率王大臣前往祝賀。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清朝和日本都派兵進入朝鮮,協助朝鮮平定了這次叛亂。在平叛結束後,清方援引《中日天津條約》約日本一同撤軍。日本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向朝鮮增派了兵力。最終,甲午戰爭爆發。
在「同治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洋務運動」只重視購買武器,北洋陸、海、軍訓練不足,軍備廢弛。而且為了修建頤和園,海軍經費遭到挪用,多年未購新艦,彈藥亦不足,可謂外強中乾。[8]結果清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戊戌變法[編輯]
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鼓動下,決定發起改革。6月10日,光緒帝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送交慈禧審查,得到了准許,並於翌日頒布,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這次變法涉及了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面,遭到眾多保守派大臣的強烈反對,其中包括軍機大臣世鐸、剛毅等人,他們多次向慈禧表示反對變法。慈禧也越來越反對與光緒帝的變法觀點,帝黨和太后黨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光緒帝計劃與慈禧一起前往天津閱兵,民間風傳慈禧要廢黜光緒帝,也有傳聞說光緒帝要把慈禧幽禁於頤和園。9月19日,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回到紫禁城;隨即發動政變,將光緒帝遷居瀛台。慈禧宣布光緒帝得病,不能視朝,自己「臨朝稱制」,重新訓政。戊戌變法被廢止,變法中的重要人物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有溥六人被處斬,康有為、梁啟超則流亡國外。
根據雷家聖《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9]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10]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11]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12]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13]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髮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為的建議,是要將中美英日四國建立為一個類似後來蘇聯或獨立國協的政體,藉以對抗俄國,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但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李提摩太卻向康有為提出這種建議,動機令人懷疑,可能是以合邦為名,誘使中國先交出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康有為更向光緒建議要向李提摩太與伊藤博文「商酌辦法」,則控制權將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計劃,可以說是一個外交的騙局,利用康有為等人對國際知識所知有限的弱點,誘騙康有為等人與光緒將中國各種重要權力交給外國人,任由外國操控宰割。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訓政當天頒布的捉拿康有為的上諭中並未提到康有為賣國,只說:「諭軍機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蔘奏,著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14]」此外,楊深秀和宋伯魯都曾上奏倡議四國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定他們的罪中都未提到他們這條罪名;宋伯魯的罪名是「濫保匪人」、「聲名惡劣」,楊深秀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雷家聖推測這是因為慈禧當時還不知道英、美、日等國的參與程度,如果貿然指責英、美、日等國,外交糾紛更難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帶過。
此後,慈禧計劃廢黜光緒帝。翌年,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過繼給同治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詔入宮,計劃更元保慶。但外國公使均不承認其合法性,慈禧只得暫時停止了這個計劃。
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編輯]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太后在此後一段時間內開始排斥維新派,並因此利用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15][16];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17]。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義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
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奪權的陰謀,但出於本身對於洋人反感的心理,認為「民氣可用」;而且當時號稱上百萬的義和團民已經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擔心鎮壓義和團會促使其矛頭轉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大規模進入京畿,並且殘殺「教民」、攻擊外人、甚至殺死德國、日本外交官等人員等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處死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隨即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18]。
陰曆七月,慈禧攜光緒帝等宮眷自德勝門逃出京師,經過宣化、大同、太原,於九月到達西安。慈禧派慶親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與西方列強議和,並於翌年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和光緒帝都下詔罪己。端郡王載漪失勢,溥儁也被廢除大阿哥頭銜,以公爵頭銜遷出宮。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下令進行改革,是為庚子新政。這次改革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實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在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下,慈禧決定效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下令「預備立憲」,[19]。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國考察。
光緒帝與慈禧駕崩[編輯]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時,慈禧駕崩。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光緒帝也在瀛台突然病逝,兩者去世前後只差一天。民間普遍傳聞光緒帝是被慈禧毒死的。[20]其遺言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21]
由於光緒帝無嗣,慈禧讓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過繼給光緒帝,並登基,是為宣統帝。因溥儀年幼,由載灃擔任攝政王。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則以光緒帝皇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慈禧死後,葬於定東陵。宣統帝給她上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其諡字23字,連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莊,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及中國歷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盜掘了金碧輝煌、極盡奢華的慈禧定東陵,並盜挖慈禧臨終時口含大如雞蛋的一粒夜明珠。溥儀在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讓他耿耿於懷。
評價[編輯]正面評價分析[編輯]
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史上,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雖然她眾多舉措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後世中華民族的恥辱與痛苦,但若以保持其本身權力的目的而言,並不比其他末代帝王在面臨統治地位崩潰之際做得差。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慈禧的改革收到效果,而且幾乎都在打擊守舊派;反觀百日維新毫無章法,連現代政府都無法在短期執行其改革命令、也不先處理基本問題,根本只是一場鬧劇,不可能成功。慈禧本來是想要藉由維新放權、同時讓光緒獲得改革美名;但光緒的亂搞,讓改革派大臣倒戈慈禧,並且樂見慈禧長期垂簾聽政。這些研究認為,慈禧在百日維新後的攝政,嚴重違反清朝的慣例(可說是違反清朝的不成文憲法),可見百日維新的問題之大。
在庚子年一場八國聯軍的大禍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訂定各種現代法律、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憲準備。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並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於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負面評價[編輯]
個人的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已篡奪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帝,以及繼位者光緒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臨終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緒皇帝,以防自己死後被新黨清算。[來源請求]
從廣泛角度研究,慈禧當政的結果確實極多數得到負面評價。主要是中法戰爭後在許多清流文人眼中獲得了勝利卻仍要簽訂放棄越南的天津條約,以及甲午戰爭失敗後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來源請求]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來源請求]慈禧皇太后雖然在當時專制政治體制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本身對中國的統治。
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有可能會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從而有可能使中華民族避免二十世紀初期遭受極多苦難與大量中國人民死亡的歷史,卻由於當時慈禧執政中期之後內宮花費糜爛不足以同時支撐戰爭與慈禧生活費,同時很可能會讓滿族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國力窮竭並且因此失去權威而垮台。[來源請求]特別是中法戰爭如果繼續,會耗盡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所急需的銀兩,因此受到了恭親王、李鴻章等洋務派人物的反對。此外慈禧個人於早年當政之初尚知節儉與勵精圖治,但後來即日漸奢靡。[來源請求]舉凡重修圓明園(後為恭親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園、籌辦萬徇壽誕、修建個人陵寢等均耗費大量銀錢。[來源請求]上述之事雖非均由慈禧之意而興,但對於皇帝及臣工等對其進行討好之作為,慈禧並不加以勸止卻反而多有縱容。甚至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巨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無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來源請求]
按照傳統史學觀,許多批評者謂,慈禧皇太后對於李鴻章等漢臣的重用,以及對於洋務運動的接受和推動,均乃出於維繫清廷統治的現實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還有人批評說,慈禧皇太后表面上雖讓光緒皇帝於1894年起親政,並容許皇帝及一班主張維新的臣僚在1898年實施變法,實際上對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卻從未放鬆。終於,帝后兩黨之間的矛盾衝突在一場帝黨方面倉皇籌劃的流產政變中爆發;皇太后大權在握,在守舊派親貴朝臣以及近畿軍權的支持下,順勢從皇帝手中收回政權,實際上等於后黨政變成功。於是,史稱百日維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實驗,尚未及實施,即戛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趨保守,對於當時中國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強大的阻力。然而有很多最新的歷史研究和歷史學論文指出,戊戌變法實際上是一次很不成熟的、過於急躁求成的、難以成功的政治改革。由於在極短的時間內改革幅度過大,激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的激烈反對,甚至包括多數改革派的反對,所以慈禧干涉新政,實際上是迫不得已的。
辛丑和約規定懲辦禍首、謝罪賠款、使館區駐軍、軍備限制等,並造成日軍、俄軍長駐滿洲的局面,中國的主權以及清廷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損失。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慈禧皇太后諸般考量大多以個人權位為重,結果嚴重損害國家利權以及無辜人民生計,堪稱其主政期間最大的過失。[來源請求]
傳說軼事[編輯]
- 傳聞清末重臣榮祿少年時代,與選秀入宮前之慈禧為情侶,故當慈禧成為皇太后並掌權之後,對於榮祿大力提拔,寵信有加。此說,見於前清宮中女官裕德齡原以英文出版、亦發行有中文版之小說體作品《愛戀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為台灣中視電視連續劇《戲說慈禧》所採用。然而此說並無任何實際依據、與當時的社會常理相悖並且不符合邏輯。實際上榮祿為人非常能幹而且主張改革,所以為慈禧太后重用。
- 據大英帝國外交官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思爵士曾出使清朝,其著作《太后與我》披露,慈禧在滿五十歲之前,嗜好房事,數度祕密地招幸外交官,一夜能行房五次。[22]然而巴恪思此書以內容極為離奇荒誕,對於此書的指責,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不實」,一是「色情」,其文學價值大於史料價值。[23]
- 有關光緒帝之死因傳聞與慈禧有關聯,其遺骨及衣物經現代法醫技術鑒定後,確認死於急性砷(砒霜)中毒,兇手極有可能為慈禧。[24]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
兩妹三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