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11-22 14:01:41| 人氣3,53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囤積症 本我、自我與超我

藏書癖

藏書癖,是囤積病(英文: Compulsive hoarding,或稱囤積症、強迫性囤積症、病態性囤積症、棄置恐懼症)的一種,指收藏書籍的行為已達到影響其日常社交或身體健康的強迫症。在許多有關書籍的心理疾病裡,藏書癖者的特徵在於收集對個人無用且對真的收藏家也無益的書籍,對同一本書重復購買和無用及無趣的書本大量地累積都是愛書狂的常見症狀。

藏書癖不應該和愛書族混為一談,愛書族是合情合理的範圍內去喜歡熟悉,並不被認為是一種誇張過火的心理疾病。

其他和書有關的異常行為還包括有吃書(噬書症)、強迫偷書(盜書癖)、買書(bibliotaphy)和燒書(bibliocaust)等行為。

例子

  • 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在1997年上映的《絕命大反擊》(Conspiracy Theory)這部電影內飾演一個有觸發點的愛書狂,一種會使他每次一走出公寓時,便會去買一本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 D. Salinger)所著的《麥田捕手》(Catcher In The Rye)的強迫症。(cf. MK-ULTRA papers,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
  • Thomas Phillipps(1792-1872)患有很嚴重的愛書狂。他的收藏,直到他死為止,超過了十六萬本書籍和手抄本,直到他死後一百年都還在拍賣。

 

本我、自我與超我

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

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此字為佛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佛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自我

心理學上的自我(ego)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儘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佛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self),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上學

超我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本我、自我、超我的關係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 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升華等等。

台長: kk
人氣(3,538)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寫作習慣
很棒的分享
難得可以在這裡
看見精神分析的介紹
期待有關拉崗等人的文章喔
2014-11-24 03:16: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