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英語: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縮寫:OCD)即強迫性神經症,亦譯沉溺,是一種神經官能症,為焦慮症的一種。患者總是被入侵式的思維所困擾,在生活中反覆出現強迫觀念及行為,使到患者感到不安、恐慌或者擔憂等等,從而進行某種重複行為,致使舒緩其此種壓迫感受。患者的自知力完好,對於症狀了解,然而無法擺脫強迫行為。
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哮喘及糖尿病同樣普遍[1]。在美國,每50個人就有一人可能是強迫症患者[2]。
病徵
強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狀是強迫行為,例如不斷地洗手、收藏東西、反覆檢查門鎖、計數及祈禱等。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強迫觀念(例如強迫性回憶、強迫性懷疑、強迫性聯想、強迫性窮思竭慮等),或強迫行為與強迫觀念同時出現。患者的自我內省能力完好,患者可以很理性的感覺到這種強迫行為及強迫觀念是沒有必要的,但又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加以克服,有時還有可能發生自我反強迫。患者的求醫慾望迫切。這是一種很典型的自我內心衝突徵狀,由於這種強迫行為以及強迫觀念的存在,有時會使患者的情感出現明顯的焦慮。強迫症包括強迫性行為和強迫性思維,患者明明知道這些想法毫無意義,卻控制不了為此感到痛苦的情緒體驗。絕大多數強迫症患者都有完整的自知力,知道自己患有某方面的障礙,這與精神性症狀有根本的區別。
病因
病因目前尚未明確。但從人格結構上來分析,強迫症是超我對本我的過分壓制而造成的紊亂和『分裂』。此觀點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強迫的症狀。
- 患者有超強的聯想和想像力。過去有多個調查發現患者擁有高智商的比例高於正常人,或許因為病人的複雜思考模式正是導致發病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
- 長期沒有安全感,對某些方面的擔憂持續存在。強迫症患者過度關注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關注度降低。這與長期緊張的家庭社會關係有一定關係。
- 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下降,記憶力退化,對自己已做過的同一件事印象不深,有的甚至是遺忘。導致再次想到某件事時還和當初一樣要重新來一遍,造成形成強迫的外在表現。
但和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及多巴胺不平衡有關,生理、心理狀況,遺傳、環境因素都可能致病。
有人認為,開始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在某一件事情的刺激下,為了克服某種焦慮,反覆出現過多或重複的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導致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失調。從而強化並導致了這種習慣的形成,導致了強迫症的形成。一個說法認為:肛門滯留人格可能是強迫症的一種輕微表徵。
病發率
每50個人之中,約有一個在一生中某些時候會患上強迫症。但男女的病發率相等。平均發病年齡為17周歲,但是女性較晚於男性。據統計,在英國便有一百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強迫症。著名的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和足球員貝克漢姆亦是強迫症的患者。
臨床分類
症狀多種多樣,既可為某一症狀單獨出現,也可為數種症狀同時存在。在一段時間內症狀內容可相對的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症狀內容可不斷改變。
強迫觀念
即某種聯想、觀念、回憶或者疑慮等頑固地反覆出現,難以控制。
- 強迫聯想:反覆聯想一系列不幸事件會發生,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剋制,並激起情緒緊張和恐懼。如想像打開抽屜,可抽屜卻突然不可控制的自己關上了。
- 強迫回憶:反覆回憶曾經的無關緊要或者曾經特別傷心的的事,雖明知無任何意義或無需再糾纏,卻總不能剋制,非反覆回憶不可。
- 強迫疑慮:對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產生不必要的疑慮,要反覆核實。如出門後疑慮門窗是否確實關好,反覆數次回去檢查。不然則感焦慮不安。
- 強迫性懷疑:例如,走路時一直強烈懷疑是否有自身的物品掉到地上,或者是懷疑自己此時此刻是否有漏尿、糞便是否有在褲子上等等。
- 強迫性窮思竭慮:對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進行反覆思考,明知毫無意義,卻不能剋制,如反覆思考:「房子為什麼朝南而不朝北。」
- 強迫對立思維:兩種對立的詞句或概念反覆在腦中相繼出現,而感到苦惱和緊張,如想到「擁護」,立即出現「反對」;說到「好人」時即想到「壞蛋」等。
強迫行為
- 反覆動作:如反覆多次洗手或洗物件,擺脫不了「感到髒」,雖然可能明知已洗乾淨。
- 反覆檢查:通常與強迫疑慮同時出現。患者對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覆檢查,如反覆檢查已鎖好的門窗,反覆核對已經寫好的賬單、信件或文稿等。
- 強迫計數:不可控制地數台階、電線杆或其他物件,做一定次數的某個動作,否則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數起。
- 強迫儀式動作:在進行某活動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動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脫衣鞋並按固定的規律放置,否則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脫。
- 強迫標準:如一定要讓一個數值保持為標準(如5或10的倍數)、使用計算機做某事時(如打字)滑鼠游標一定要放在特定的位置。
強迫意向
在某種場合下,患者出現一種明知與當時情況相違背的念頭,卻不能控制這種意向的出現,十分苦惱。如母親抱小孩走到河邊時,突然產生將小孩扔到河裡去的想法,雖未發生相應的行動,但患者卻十分緊張、恐懼。
又名強迫衝動,是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使,是一種會通過行動將想法付諸實施的衝動感。這類衝動常常是傷害性的,如殺妻滅子,搗毀物品,跳躍飛駛的汽車,或產 生十分不和時宜的衝動,如在大庭廣眾之下脫掉自己的褲子之類,此時常伴有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強迫意向的原因,與具體的事實相聯繫理論上講,與人的心理結構 方式有關係,在別人正向思維的時候,有強迫意向的人呈現的是反向的思維.而當覺察到自己的反向意識時,會強化那種強迫意識。多訓練正向思維,有助於緩解強 迫意向.
所謂強迫意向和行為,是指病人常為某種與正常相反的意向所糾纏。例如,走到河邊或井邊,老想往下跳,但有害怕真的會跳下去。有的患者有強迫行為,如離家後 反覆回來檢查門窗是否關好或鎖好,或書寫後反覆檢查是否寫錯字。有的患者常懷疑自己的手或衣服被玷污了,雖然反覆洗了幾次,仍不放心。有的患者每當見到電 線桿、台階、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點數,明知毫無必要,但不數他就會感到心情不安甚至漏掉了有得從頭數起。有的患者常重複某種動作,以解除內心的不 安。
強迫情緒(obsessive emotion)
具體表現主要是強迫性恐懼。這種恐懼是對自己的情緒會失去控制的恐懼,如害怕自己會發瘋,會做出違反法律或社會規範甚至傷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慌症患者那樣對特殊物體、處境等的恐懼。
又稱"恐怖症",是對某些事物或環境所產生的一種不必要的但又無法控制的恐怖情緒。如怕上高樓、怕細菌,怕灰塵,怕火、怕刀剪、怕繩索等。
治療
目前認為,一般病情較輕的強迫症患者可以只使用心理療法,病情較重的強迫症患者使用解釋性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療效。患者也可以考慮使用對神經症療效較好的森田療法。對少數使用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沒有任何收效、久治不癒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神經外科手術加以治療,在是否使用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上,需嚴格掌控病患對象。另外,使用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有可能對大腦造成一些現在未知的損害。
卡倫·霍尼的理論和森田療法等療法都提出,對於強迫症的治療,不應只著眼於表面的症狀,而應該從治療焦慮症的本質上加以解決。
森田療法治 療神經症尤其是強迫症的良好效果,已得到學術界和廣大患者的公認。簡言之就八個字「順其自然為所當為」。所謂順其自然,就是我們患者要尊重和適應自然規 律。面對強迫觀念的侵襲,不能去控制也不能和它講理,控制意味著精神抗拒而講理意味著精神交互,這樣做只會越發嚴重和敏感,是治療強迫症的大忌。要正確理 解順其自然,我們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自然」,大家知道「月有陰晴圓缺天有不測風雲」這就是自然,地球沒有我們人類的時候就存在,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我 們只有尊重和接受才會過得坦然,要不然就只有自討苦吃。為所當為就是帶著痛苦做自己該做的事,該幹嘛就幹嘛,不為強迫觀念停下腳步去思考個大半天,這樣的 話永遠陷在強迫泥淖裡而不能自拔。強迫症患者總是努力擺脫症狀的束縛,這是最大的錯誤觀念。其實強迫症「自癒」的過程不是我們去擺脫症狀,而是症狀來擺脫 我們,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做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對症狀不理不睬,它就會自動消亡(見人民衛生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森田正馬《神經衰弱與強迫觀念的根治法》、 高良武久《森田心理療法實踐——順應自然的人生學》、大原健士郎《森田療法與新森田療法》等)。根據統計強迫症的治癒率為70%~75%之間。
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某些理論對強迫症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甚至有人認為森田療法的基礎就是佛學。
注意
有些其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也可能出現強迫症的徵狀(如強迫行為及強迫觀念),這類精神病患者與一般強迫症患者不同的是,這些患者所產生的強迫行為及強迫觀念很不清晰。患者對這些的感觸也不深刻。且強迫觀念的內容雜亂離奇。患者被醫治的慾望也不強烈。自知力也受到了相應的損害,這類患者的思維屬性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而一般強迫症患者思維屬性沒有發生變化。
誤解
部分人認為當有人不斷重複某種行為,例如賭博、運動, 當有人具有以上的行為特徵時,他可能患上了強迫症,但事實並非如此。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了強迫症要取決於他在重複完特定行為後的反應,假如一個人不斷賭 博,自己並不能從賭博中得到快樂則初步可判斷那人患上強迫症,但如果那人認為這些行為是愉快的,他則並不是患上強迫症。強迫症並非是精神病。強迫症患者的 大腦尾狀核可能出現病變,才會出現一再重複某些動作的強迫行為。研究顯示,只要服用藥物或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就可以改善強迫症狀,讓病患減少焦慮,恢復功 能。
不同的理論
20世紀著名心理學家卡倫·霍尼在其著作《我們內心的衝突》《神經症與人的成長》等書中都提出,治療包括強迫症在內的焦慮症都要從人格著眼,從焦慮的治療和人格的重定向出發,因為一切神經症本質都是性格神經症。[3]
 |
本章節需要補充更多來源。(2013年3月28日) |
森田療法治療強迫症,切忌沒有「痊癒」的概念,這是大部分強迫症患者的錯誤觀念。所謂順其自然,就是主張「放棄治療」。這種方法很類似中國的「無 為」思想,以無為達到有為。要求我們在接受森田療法過程中,不要太在意治療效果和過程,如果總是在這上面糾結,說明你的思維還停留在強迫觀念上,還是再在 意它。我們不主張用認知療法來干預強迫症,這是強迫症治療的大忌,所以強迫症患者不能和徵狀講理來安慰自己。正如:秀才和兵的故事一樣,患者是秀才,徵狀 是兵,碰在一起有理都講不清。強迫症「自癒」的過程是很難以感覺的,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好起來的,這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