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27 09:44:34| 人氣5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道綽禪師略傳

  道綽禪師略傳                                                  


     
   道綽禪師於北齊武成帝河清元年(西元五六二)出生於曇鸞大師之弘化地域-并州汶水(山西省文縣),或謂并州晉陽,距大師之往生(西元五四二)正好二十年;當時所謂入佛滅後之一千五百十一年,即初入末法之時。

        俗姓衛氏,自幼即稟性溫良謙讓,受到鄉里人民的稱讚而聞名。十四歲出家,於當時所風靡之《涅槃經》竭力鑽研,偏所弘傳,講此經二十四次。

        嗣後,又以太原開化寺之慧瓚禪師西元五三六~六○七)為師,入其僧團學《般若經》。慧瓚禪師係當時禪學名匠,有數高德,座下法侶二百人,譽滿二河,道俗傾望。綽禪師就其修學空理,深有契悟。同門尚有三階教之信行法師(西元五四○~五九五) 。

        直至瓚禪師入滅後才離開僧團,慕名參謁汶水之石壁玄中寺,此寺是後魏曇鸞大師之舊跡,曇鸞大師於此 寺久蘊淨宗行業,並自信教人信,常弘化於并州、份州一帶,甚得廣大信眾奉持、歸依。至往生時,瑞應甚多,郡人奇之,搜記其事刻於石碑。綽禪師讀到曇鸞大師 碑文,猶如百雷貫心,豁然醒悟,遂擱置涅槃廣業,歸入淨土,遂於曇鸞大師塔前自誓為弟子,並住錫此寺。時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 ,禪師四十八歲,大師滅後六十九年,所以古來以禪師為滅後弟子(三世以下懸孫弟子) 。

        常讚歎曇鸞大師智德高遠而言:「相去千里懸殊,尚捨四論講說,迴轉自力修行,唯信彌陀本願,已見往 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而恃此為德!」因此即時捨棄聖道門之講說,修淨土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一章之後言: 「設雖先學聖道門人,若於淨土門有其志者,須棄聖道,歸於淨土。例如彼曇鸞法師,捨四論講說,一向歸淨土;道綽禪師,擱涅槃廣業,偏弘西方行。上古賢哲, 猶以如此,末代愚魯,寧不遵之哉!」即指此而言。

        回顧過去,停留在大乘空觀,理論上雖了解,也能敷演,若就實踐上而言,則不得不說是觀念上的遊戲,所謂「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對一個有智慧有道心的行者來講,有不得不捨聖歸淨的必然性。

        爾後,相傳講說《觀經》二百遍,日課念佛七萬遍。教諸有緣,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並勸 化并州之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男女,七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念阿彌陀佛。為了勸化人們念佛,用小豆計算,每念一聲,便數一粒,如是計之,甚而有累積到數百 萬斛者。後又發明以木槵作念珠,分贈四眾弟子,使人易於持念佛號,往往有瑞應。

        曾在行道時,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禪師緣佛,珠數相量,如七寶山。又睹西方靈相,莊嚴難以言喻。因此盛德日增,名聲遠播,道俗男女,赴者彌山。

        講《觀經》時,詞既明詣,說甚適緣,比事引喻,聽無遺拘。人各捏珠,口同念佛。每散席時,大眾念佛之聲,響徹林谷。

        曾有邪見不信之人,欲相抗毀,及見綽禪師之慈容,氣消而回。其德感物情,有如此者。

        曾於貞觀三年四月八日,綽禪師預知往生時至,通告緇俗弟子,聞而赴者,滿於山寺。咸見曇鸞大師在七 寶船上,告綽禪師云:「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耳!」並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之,人人皆得,其色鮮白,薄滑可愛。眾乃驚歎,大生信服,即 使斷善闡提,亦生信心。所以唐初并州諸郡,深受淨業薰陶,乃由綽禪師所興盛。

        年登七十,忽然齔齒新生,如本無異。色身更形康健,容色盛發,直到往生之八十四歲前,依然精神矍鑠明爽。講演淨宗要義,理味奔流,詞吐包蘊,氣霑醇醴。其法緣之盛,可謂如風偃草,普化及於庶民,念佛之於當地,已成風俗,所謂「道俗嚮其綏導,望風而成習矣!」

        至唐朝時,聲譽日隆,遠播京師。唐太宗行幸太原時,特與文德皇后御駕玄中寺禮拜綽禪師,並布施眾寶名珍,供養啟願。可見綽禪師德望之高,至於為人主所禮敬崇仰。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四月二十四日,悉與道俗取別,三縣內門徒,就別前後不斷,難可記數。至二 十七日於玄中寺往生,這時白雲從西方來,變為三道白光,於自房中,徹照通過,終訖乃滅。後荼毗時,又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現,映遶日輪。又有紫雲三度於墳上 現。春秋八十四。遺著《安樂集》二卷,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分判佛教為聖道門與淨土門,而勸人捨聖歸淨,所謂「聖淨廢 立」。

        綽禪師門下弟子有善導、道撫、道穗、道生等,其中尤以善導大師為繼起念佛勝行,發揚淨土法門,而大成淨宗的大師。

(以上參考自《類聚淨土五祖傳》,《大正藏》第八十三卷一五六頁。)



安樂集 (1)

釋道綽  撰述

釋悟鎧  講解

李常恆  筆錄

前言

 

安樂集是唐朝的道綽禪師所編集撰述。道綽禪師是善導大師(613-681)的師父。西元五六二年出生,六四五年入滅,也就是唐太宗(599-649)的時代。十四歲出家,四十八歲時到玄中寺,見到紀念曇鸞大師的碑文,因而轉入極樂淨土宗修行。道綽禪師並沒有見到曇鸞和尚,他們之間錯開了二十年。

道綽禪師在未進入淨土宗之前,專講涅槃經,講了二十四次。而專修淨土法門後,專講觀無量壽經,講了兩百多遍,直到八十三歲入滅。據說他專修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後,每日念佛七萬次。

善導大師的傳承就是從曇鸞大師和道綽禪師這一脈而來。漢地佛教並未把曇鸞大師和道綽禪師列在淨土十三祖裡面。反而在日本成為重要的淨土宗祖師,這都是因緣。

安樂是指極樂。修行人所求最高成就的境界。這最高境界所呈現的就是極樂世界,也就是極樂心境。撰是搜集的 意思。安樂集是道綽禪師為了勸眾生專修淨土,也是勸眾生專門依靠淨土三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而廣泛地讀誦許多經典 之後,編集而成的。証明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只在淨土三經或淨土五經裡,勸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更在其他的許多經典中,勸眾生求生淨土。因此,道綽禪師在安樂 集裡,引用了許多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的金口所說,或龍樹等祖師菩薩所說。主要是告訴我們,千經萬論共同導歸的最高究竟法門,是極樂教法。我們沒有這麼大 的善根、福報和因緣,去一一讀誦和見聞這麼多部經論,感恩道綽禪師為我們編撰了安樂集,使我們明白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確實在在處處都在勸導所教化的眾生, 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卷上

 

        p34 這部安樂集一共分為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証明,勸信求往。」皆是引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及龍樹等諸大菩薩所造的論來證明。使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麼多的經典中,都在勸我們求生極樂世界,並為我麼証明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因此,勸我們相信求往生。「今先就第一大門內」今在十二大門中,先講第一大門。「文義雖眾,略作九門料簡,然後造文。」在這門裡就收集了許多經文,文辭義理廣泛,故再分成九小門,每一小門均造文解說。

            第一、「明教興所由」說明淨土教典興起的原因和理由,為何要為眾生演說。「約時被機,勸歸淨土。」從時節因緣來說,是眾生得度成佛的因緣到了,其根器已經成熟,因此,世尊要演說這個教法,勸歸淨土。

            第二、「據諸部大乘,顯說聽方軌。」根據諸部大乘經典,本師釋迦牟尼佛都有顯著的表明,應當如何講經,其儀軌如何?聽聞經教,應當以什麼心態,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功德。

            第三、「據大乘聖教,明諸眾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根據大乘聖者的教誨,即佛說的經典,乃至菩薩所造的論,來說明諸眾生已發心學佛多久?曾經供養過多少佛?怎麼樣才能聽得到這部安樂集呢?我們到底已經供養了多少佛?「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這是為了使這一時會聽聞安樂集的大眾,能勇猛發心,這生一定要求生極樂淨土。

            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辨明諸經典的宗旨不同。關於這一點,後面將有詳細解釋,現在暫時不說。

            第五、「明諸經得名各異,」說明諸經的名字各有不同。「如涅槃、般若經等,就法為名,自有就喻,」如涅槃經、般若經都是以法立名。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心性。般若是開悟的智慧。涅槃是法,般若也是法。有些是用譬喻來做經名。「或有就事,亦有就時就處,此例非一。」有的就事立名,也有就時間、就地方來取名的。這些例子,不只是一個,有很多。「今此觀經就人法為名,佛是人名,觀無量壽是法名也。」現就以佛說觀無量壽經來講,是以人、法為名。佛是人名,觀無量壽是法名。

            第六、「料簡說人差別,諸經起說不過五種。」這個科目是說明,說經的人有何不同。一共有五種人講經。一、「佛自說」。二、「聖弟子說」佛的証悟弟子講經。三、「諸天說」天人講經。四、「神仙說」。五、「變化說」 變化人講經。變化人,即經由神通力而變化顯現之人。如佛、菩薩為濟度各類眾生,常隨機變化成各種人形。而這部觀無量壽經是佛自說。這裡可能是道綽禪師,想 要引用許多經論來解釋觀無量壽經,也就是收集了許多經文,來增加我們對觀無量壽經的信心,以及對其他淨土經典的信心。但在這整部安樂集裡,並沒有引用觀無 量壽經的經文,倒是引用了一些無量壽經的內容。安樂集從頭到尾,都在鞏固眾生對淨土三經的信心,所以不只是以觀無量壽經為中心,還有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

        p36 第七。「略明眞應二身,並辨真應二土。」 略說阿彌陀佛的眞身與應化身是怎麼一回事。並辨明眞土或應化土。阿彌陀佛的真實身相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有無量相好,一一相好中有無量光明,一一 光明遍照十方。而應身是出現在我們面前,來接引我們,是我們凡夫心量能夠接受的身相。以四土來說,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是真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是 應土。這是阿彌陀經要解的說法。而這裡所說真土應該是指西方四土皆是真土;而應化 土是指阿彌陀佛過去在穢土示現成佛,然而眾生只能見到阿彌陀佛的化身,而見不到佛的眞身,所以能見到之土也是應土。就像我們見不到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報 身,只能見到應化身,他看起來就像我們一般人一樣高大。他顯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就是他的應化土。他的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一般地球人類是看不到 的。

第八、「顯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說明阿彌陀佛的淨土,位次包括上根和下根眾生。凡夫和聖人都求生極樂世界來達到最高的成就。

            第九、「明彌陀淨國,三界攝與不攝也。」說明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在三界之內或在三界之外;在六道之內或六道之外。三界就是六道。

            第一大門中,」第一大門中的第一小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此門說明,淨土教法興起的原因,及流傳人間的根據,是時機成熟,眾生的根器成熟,故佛勸眾生回歸淨土。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是經教能適合時機因緣、眾生的根基,那就容易修行,容易証悟。這裡的証悟是指証悟到極樂世界。以能往生為成就,以充滿信心和願力為成就。「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若是眾生的根基與教典、教理不契合,相違背,那就難修難入。所以正法念經說:『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當修行者一心求道時,應當觀察你是生在那一個時代,是佛在世時,或是像法時期。方便是指要觀察修行的方法。『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若時代及修行方法都搞不清楚,這一生就會失去成就的利益。

            何者?」怎麼說呢?「溼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就像攢溼木想要求火,火必不能得,因時機不對。「若折乾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若是想折乾木讓水流出,水也不可得,因為沒有智慧。這是說明,你是什麼時代的人?當修什麼法?要有抉擇的智慧。

              p38 是故大集月藏經說:『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在佛滅度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這個時候的佛弟子智慧高,學智慧得智慧,容易開悟。「第二個五百年,學定得堅固。」這時學慧較困難,學習禪定則很多人得禪定,但開智慧的人就比較少了。「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這時候的人學禪定又比較困難了,但能夠廣學多聞、讀誦經典。在修行上不能得禪定,更不用說開悟了。到了「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這時人們開始廣建寺院、佛塔,願意修福、修懺悔,但不肯修定修慧。不想了生死,也不能了生死,得定開慧都是很遙遠的了。此時業障特別重,要懺悔業障,不懺悔簡直沒辦法修行。看起來好像我們在這五百年之中,其實我們離這五百年已經很遠了。到了「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這時善法停滯,法輪轉不動了,寺院紛諍很多,少有善法了。

            我們是五個五百年通通都沒有趕上,若是不能覺悟,就會 很悽慘。看看現在的眾生在做什麼?將來應該會到那裡?我們是不是要跟二十一世紀的眾生一起流轉?還是要另找出路?過了這五個五百年,我們有幸遇到了淨土法 門,再不覺悟,真是無路可走。你若還貪求人生,執著人身,這個人身可能不保,下輩子不一定能做人。我們要有這種打算,不是極樂世界,就是三惡道。這樣去 拼,才會有大成就。做求人天福報的打算很危險。這個時代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我相信還是很多,台灣、大陸都有。重點是大家看看他們是怎麼往生的? 助念;百分之九十五靠助念。其中有癌症、車禍、甚至嬰兒時期死亡的。這些人若不是命終遇到助念因緣,死亡時臉上可能是黑的,充滿著驚慌恐怖,那會到那裡 呢?所以,不要做來世得人天福報的打算。

            現在預知時至的人,十個念佛 人,找不到一個。預知時至,是真正修淨土成就的現象。在台灣短短幾年內,往生淨土的人還是很多,以念佛的比例來說,達拉斯也有不少人往生,但大部分是靠助 念,如果沒有助念,連阿彌陀佛都念不出來,人都送到加護病房了,下意識還想著要活下去。強烈的掙扎著要活下去,不要死,那一定會把阿彌陀佛忘得乾乾淨淨。

            我們這個時代又離第五個五百年很遠了,在西藏佛教,說現在已經是第七個五百年;而漢地佛教則說第六個五百年。假如我們願意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可以把自己推回到第四個五百年。

            大集月藏經又說:『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那四種?第一、『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佛說的經典分成十二種類別,這就是以法布施來度眾生。第二、『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眾生。』以無量光明相好度眾生。讓眾生去繫念、觀察佛的身相,而見到無量光明、相好莊嚴的佛身,這就是佛用身業度眾生。第三、『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佛可以用種種的神通力度眾生。第四、『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佛的名號有總稱,有別稱,所有的名號都能度眾生,眾生只要繫心稱念佛的名號,沒有不除障的,都能獲得功德利益,生於佛前,這是名號度眾生。

               p40 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這是道綽禪師在世之時,唐太宗的時代。此時已經開始要修懺悔法門了。要專修懺悔,不斷地懺悔業障,並且修積福報。這樣還不夠,要加上稱佛名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恆懺悔人」為什麼念佛就是懺悔、修福?因為一念稱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夠除去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一念都能夠如此,何況常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恆常懺悔的人。

            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果我們離佛很近,第一或第二個五百年,修定修慧能成就,這是正修,而建寺造佛像,修福、懺悔則是輔助。「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 如果離佛已遠,則懺悔修福、造立塔寺、稱佛名號是正修,而修定修慧是助行,因為這時的人談不上定力,更不用說開悟了。所以要靠懺悔修福和信願來成就;亦即 靠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和祈求來成就。雖然說沒有定、沒有慧,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就相當於阿彌陀佛的化身,永超六道輪迴,永超二乘。「何意然者?實由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怎麼說呢? 因為我們去佛已經很遠,根基很淺薄,心很黑暗,根器很鈍,不仗佛力難以成就。

            是以韋提大士自為,及哀愍末世五濁眾生,輪迴多劫徒受痛燒,故能假遇苦緣,諮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 韋提大士是觀無量壽經裡的韋提希夫人,她自己修這個法門,為了哀愍末世眾生輪迴多劫,白白的忍受五燒五痛,因此與釋迦牟尼佛配合做了示現,表演給末法眾生 看,才知道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她假借受苦的因緣,向佛請示一條出路。大覺悟、大光明的釋迦牟尼佛即慈悲加持韋提希夫人,讓她見到十方諸佛。而韋提希夫人 卻選擇願生極樂世界,於是世尊就引導韋提希夫人親見西方極樂世界,在見到極樂世界的同時,韋提希夫人就証到無生法忍位。

        p42 若欲於斯進趣,勝果難階。」我們若想在這條學慧學定的路上前進,則很難得到証悟,很難達到殊勝的果位。「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尋眾典,勸處彌多。」只有淨土這個法門,有嚮往極樂世界之心就可以成就。如果努力去尋找許多經典,會發現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地方太多了。「遂以採集眞言,助修往益。」所以就採集了佛說的有關經典而編成安樂集,來幫助我們修行,而得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仿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為盡無邊生死海故。」為何要這麼做呢?這樣才能使淨土修行者、成就者,一直在世間出現,已往生者親自示範給後人看,讓後面的人知道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後人就會模仿前人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連續無窮,願求西方的力量就不會停滯下來。這是為了度盡無邊生死海中眾生的緣故。

第一大門的第二小門。「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者。」依大乘經典來說明,講經和聽經的儀軌。而聽這部安樂集的人,應當持什麼態度,才能得到功德利益呢?

      於中有六」其中又分成六個部份。第一、「大集經云,於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對於說法者(講安樂集、淨土法門的人)要把他當做大醫王,當做是佛。要拔除我們在六道中輪迴的生死之苦。對於所說的法要做甘露想,當做是醐醍(醐醍是牛奶提煉到最後最精,味最美的部份)。這部安樂集就是一切教法中的精華。「其聽法者做增長勝解想,作癒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聽法的人就要這樣想,聽到這個法,可以增長殊勝的了解,它可以治我的煩惱、痛苦,治療生死輪迴的病。如果能這樣,講經和聽經的人,都能弘揚佛法,繼承佛法,生生世世都能生到佛國去。

第二、「大智度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大智度論說,聽經的人用很端正,很恭敬的眼睛去看講經的人,好比一個人渴了在求一杯水喝,很專注的聽講,一心一意想知道語言中所隱藏的甚深意理。聽到法就心生踴躍與悲喜之心,像這樣的人就要為他傳這個法。

             p44 第三、「彼論又云,有二種人得福無量無邊,」大智度論又說,有兩種人福報無量無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第一種是樂於說法的人。第二種是樂於聽法的人。「是故阿難白佛言」是故阿難尊者請問佛陀:『舍利弗、目連,何以所得智慧神通,於聖弟子中最為殊勝?』所有大阿羅漢的神通、智慧,均不可思議,為什麼舍利弗的智慧第一,而目犍連的神通第一。

            佛就告訴阿難尊者:『此之二人於因中時,為法因緣千里不難,是故今日最為殊勝。』因為 這兩個人在因地初發心修行的時候,為了聞法,即使一千里的路也會趕去,因此今天尊者舍利弗成就的智慧,和尊者目犍連所成就的神通,最為殊勝。這是說明因地 修行時,那種下樂於聞法的因,所以果地成就如此殊勝。

            第四、無量壽大經(無量壽經的其中一本,不是會集本)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如果這個人沒有善根的話,是不能聽到這部無量壽經的。只有清淨持戒的人,才能夠聽聞到無量壽經正法。

               第五、無量壽大經又說:『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來,樂聞如是教。』曾經一再見到佛的人,才能相信極樂世界這件事。已經事奉一億尊佛的人,才能歡喜聽聞淨土教典。

               第六、無量清淨覺經說:『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到淨土法門,心中就感動流淚,歡喜踴躍,悲喜交集,身上的汗毛都會豎起來,好像拔出來一樣。應當要知道,這個人過去多生多世生命中,已經在求佛道,所以今生才能契入淨土法門。『若復有人,聞說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又若是有人,聽說淨土法門都不能生信,要知道這個人剛從三惡道轉世到人間來,業障還很重,因此不可能相信,也不會向著極樂世界走。我(佛)說這種人是沒有辦法得度的。

        p46   無量壽大經又說:『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憍慢、邪惡、懈怠而不修善的人,是不會接受阿彌陀佛極樂教法的。或是表面上接受了,但很難產生真正的信心。

               第一大門的第三小門。「據大乘聖教,明眾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者。」根據大乘經典,道綽禪師要來告訴我門,今天我們能夠聽聞、修持這個教法,必定是發心很久遠了,並供養過無量諸佛。

               像涅槃經所說:『佛告迦葉菩薩,若有眾生,於半恆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佛陀告訴迦葉菩薩,假如有眾生、過去在半恆河沙數等佛前,發了菩提心,學佛的心,然後才能於惡世中,聽聞到這部涅槃經,乃至所有的大乘經典,而不生誹謗。淨土經典當然是包括在大乘經典裡面。           

               若有於一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經不起誹謗,深生愛樂。 這樣的人善根更深厚,能在惡世中聽聞到這部大乘經典,而不生誹謗,不但不生誹謗,還能深深的生出愛樂之心。

               若有於二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這樣的人能在惡世中,不誹謗這部大乘經典,並能正確的了解經典的意思,還能相信、好樂修習、受持讀誦。

               若有於三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若過去世曾在三恆河沙佛前,發了菩提心,然後才能在黑暗時代,不誹謗大乘經典,還能進ㄧ步抄經,功德勝過了讀經。而且還能為人講經,但是卻不能了解經文的深義。

p48  何以故須如此教量者?』為何需要這樣一一引出經典來做比較?『為彰今日座下聞經者,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也,又顯大乘經之威力不可思議。』 這是為了彰顯今日座下聽聞到這部安樂集的人,已經是發心供養多佛者,同時也是為了彰顯大乘經典的威力不可思議。威力不可思議是說惡性眾生,聽到大乘經典就 害怕恐怖。善根福報不夠的人,一聽到阿彌陀佛就害怕。大乘經典十分威猛,所以一定要善根深厚的眾生,才能聽聞後心生歡喜,產生攝受,而不生恐怖。

         所以涅槃經上說:『若有眾生,聞是經典,億百千劫,不墮惡道,何以故?』聽聞到這部經的人,經過億百千劫,都不會墮入三惡道,為什麼?『是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因這部經典流傳的地方,就是金剛不壞之地。密宗說金剛地就是淨土。能在金剛之地的人,他好比有金剛不壞之身。在密宗講金剛就是佛,所以說是諸人亦如同諸佛。「故知聞經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所以聽經而能生信的人,皆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

                 第一大門第四小門、「次辨諸經宗旨不同者。」其次就是要辨明諸經的修行宗旨不同。

               若依涅槃經,佛性為宗。」涅槃經的目的,是要我們悟到佛性。「若依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為宗。」維摩詰經的目的是要我們悟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若依般若經,空慧為宗。」般若經的目的則要我們契入空性,得到智慧。「若依大集經,陀羅尼為宗。」大集經則以陀羅尼為宗趣。「今此觀經,以觀佛三昧為宗,」觀無量壽經是以觀佛三昧,即以見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見得清清楚楚為目的。三昧就是一心,觀佛一心。「若論所觀,不過依正二報,如下依觀所辨。」所觀之境,不外乎極樂世界(依報)和阿彌陀佛(正報)。廣泛地說,正報包括了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極樂世界諸大菩薩。下面就依如何觀佛來辨別說明。

 p50  依照觀佛三昧經所說,佛告訴父王(淨飯王):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第一、『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講經說法,這是法布施,讓眾生得到利益,能除去眾生的無明、內心的黑暗和業障,打開智慧,而生到諸佛之前,迅速成佛。第二、『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佛把光明的身相現給眾生看,眾生見到佛身光明,業障自然消除,智慧打開。乃至於從不斷地、一心地去觀察佛身相好光明,而能成佛。如有眾生去稱頌讚嘆,並觀 察佛的莊嚴相,或觀佛的整體身相,或是分別觀佛的三十二相,如白毫相。不論這尊佛在世,或是已經入滅,都能滅除眾生的殺、盜、淫、妄四重罪,及殺父、殺 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重罪,永離三惡道。眾生如有好樂之心,從觀佛的光明妙相,即能生到淨土,乃至於成佛。第三、『今勸父王行念佛三昧。』今要勸請父王專念佛號,修念佛三昧。

               淨飯王覺得奇怪,因此問佛:『佛地果德眞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的果報功德是悟入真如佛性,見到究竟的實相,証到第一圓滿的空性。佛為何不讓弟子來修這個法門呢?

               佛告訴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佛的果地成就不可思議,有無量的深妙境界和神通解脫,凡夫是不能夠一下就直接修這種法門而得到解脫的。因此勸請父王要念佛,修念佛三昧。

               於是父王就問佛:『念佛之功其狀云何?』念佛的功德大不大呢?成就高不高呢?

 

p52   佛告訴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好比有一片伊蘭林,見方四十由旬。(小由旬等於四十華里,中由旬等於五十華里,大由旬等於六十華里。)『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牙,猶未出土。』這棵牛頭栴檀的根芽很小,尚未冒出土面。『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噉其花果,發狂而死。』這片伊蘭林卻只有臭味而無香味,若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會神經錯亂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牙漸漸生長,纔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有了這棵旃檀,它的根芽漸漸長大,纔剛長成樹,香氣就很旺盛,普傳十方,改變了四十由旬的伊蘭園,使它變成純香無臭,化解了整片伊蘭林的毒氣、臭氣。眾生見了一定會覺得太希有了。

         佛又告訴父王說:『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我們在廣闊無邊的六道裡生死輪迴,能生出念佛之心,其道理和之前的比喻是一樣的。只要能繼續念佛,念下去就一定能生到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一旦往生到極樂世界,所有業障都會消除,而轉成大慈悲心,就像那棵旃檀香樹改變了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這裡說的伊蘭林,比喻眾生的無邊重罪,及貪瞋痴三毒和業惑苦三障無量無邊。『言栴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所說的栴檀樹則比喻眾生念佛之心。『纔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纔剛長成樹,是指眾生只要能繼續不斷地念佛,就能成就道業。             

        問曰:計一切眾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可知,」有人問:念佛要是功夫成就,真的念出了功德,感應一切好的果報,這是我們能明白的。「何因一念之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但是為什麼念佛一聲 ,就能斷一切障礙,像一棵旃檀樹能改四十由旬的伊蘭林,成為香美的樹林呢?

p54   答:「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依許許多多的大乘經典來顯明,念佛三昧的功德太大了。為什麼?華嚴經說「譬如有人用獅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均皆斷壞。」譬如有人用獅子筋來做琴絃,這絃一彈其他的絃就會斷掉。這是說明念佛的功德很殊勝,用這個事實來做比喻。「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若人想要成佛而修念佛三昧,一切煩惱、一切諸障都會斷滅,好像獅子筋斷一切絃。

        亦如有人構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再舉一個例子,把牛羊驢馬的乳汁,全部放在一個容器中,再取獅子的乳汁ㄧ滴,滴入容器中,這一滴乳直接穿過了容器中所有的乳汁,使它變成了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所以一個人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就能通過一切惡魔,一切障礙。

              

         又華嚴經說:「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餘人不見是人。」翳身藥是一種隱形藥,拿著這個藥就變成隱形人,別人就看不到。「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切魔鬼,一切惡人就見不到你。你是念佛的頻率,和他們不一樣,雖然在一起,但是見不到。因為你專念阿彌陀佛,那些想要來障礙你、破壞你的,根本就找不到你。詣是到達。無論你到那裡,都不能障礙你。「何故能爾?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為什麼能這樣呢?因為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念佛得到三昧,則其它一切三昧都包括在裡面。三昧有很多種,有的除瞋恨,有的除愚癡,而念佛三昧,總除一切業障。因此,念佛三昧一成就,一切三昧都在裡面,它是三昧中王。佛號就是有這麼大的威力。

              

台長: kk
人氣(5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