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權力階級的故事
在一個小女孩的異想世界中,生活中存在著兩大類社群--一是受人尊重的知識份子;一是生活貧乏的市井小民。小女孩的父母是知識份子社群,所以小女孩最常接觸的是書…各式各樣的書出現在小女孩的生活中(當然都是優良讀物),從國小開始她最常做的就是閱讀,而這樣的沈穩及好學常常是父母最愛跟別人談論的話題之一。知識份子的社群中除了討論書其實最常討論的是升職的話題,每當有人升了就是大家可以彼此連絡感情的時候,但是漸漸的小女孩發現原來父母在這個社群中其實並不吃香,原因在於他們是外省人,所以就算小女孩在周遭的環境中看到很多的人、事、物可是其實他都只是聽別人說或看別人做,因為父母幾乎沒有接觸其他人,但是就算父母這樣小女孩還是活在這個社群中,所以她一直被拿來跟別人比較..比功課、比社團成績、比人際、比外表,而這樣的比較讓她覺得自己有一定的樣貌是跟小民社群不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女孩是不屑跟另一社群的人接觸,因為她從大人口中聽到的、或她自己接觸到的其實都跟所謂的小民社群不同,而且所有人都告訴她不要跟小民們接近因為他們是粗俗的、不雅的,跟他們在一起就會變成他們那個樣子。
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小女孩一直相信自己不能跟小民社群接近,因為所有的大人都這樣告誡她而父母也一直十分妥善的保護她,漸漸的小女孩長大,離家唸書,一下子她失去了所有的保護及告誡,也模糊了所有的界限,她開始接觸了一些跟她生長環境完全不一樣的人,但是在過程中她漸漸的被大人們定義為變壞了、甚至被認為她是沒有前途的。小女孩從小都沒遇過這樣的事,因為她一直是被歸在知識份子社群的,但是當下她發現原來自己已經被歸為小民了,她不能接受這樣的情況所以她一直在想究竟要怎麼回到原來的社群中?從小的經驗告訴她唸書吧!唯有唸書你才能回到原來的社群中,才能被父母或是大人們接受,她開始這樣做而且她又被接受了,隨著她的學歷越來越高她發現有越來越多的讚美及掌聲、有越來越的的尊重,這是她更加堅定一件事--知識分子社群是要有學歷知識才能加入的;如果不在這個社群中就會被認為沒價值或是跟小民一樣貧乏、粗俗。
戀父的故事------追尋認同
在樸實的鄉鎮中生長著一位女孩,她一直不斷的想要尋找可以接受認同自己的同伴。從有記憶開始她就發覺自己喜歡跟鄰居小孩們到處遊玩,可是每次都必須在父母規定的時間回家而終止她的快樂,因為別的孩子都不需要早早回家;所以有一天她決定不準時回家而跟著大家一起玩耍,可是最後她躲在家對面的牆角看著父母親但不敢回家,直到被家人發現。經過這件事後小女孩不敢再這樣做因為她更怕回不了家的恐懼。小女孩漸漸長大,她每天都遵守著父母的規定回家不在外逗留,但是她知道自己一直希望能跟同年齡的朋友長時間的在一起、不用顧慮父母的規定;這樣的渴望終於在她國中時實現了—她參加了學校的樂隊,因為要留校練習,所以她不用依照以前規定的時間回家,在練習中她跟一群同年齡的女生發展出很好的友誼,漸漸的她也開始有了彼此認同歸屬的小團體,這時的她感到無比的快樂,因為從小的渴望實現了。可是快樂神似乎不眷顧這個女孩,她在莫名的事件中失去了她的團體、沒有人願意理她、沒有人要跟她一起玩耍或分享心事,這次她不是因為害怕回不了家而放棄朋友,是她被朋友放棄了;那段日子對她來說是十分痛苦的,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做才會再有朋友、也不知道自己的痛苦可以跟誰說?懷著這樣的心情她從國中畢業順利升上高中,她考上了北部的學校,離開了原本樸實的小鎮,懷著雀躍的心情迎接新環境。
鄉下孩子進城對任何事物都懷著高度的好奇及嚐新想像,所以她很快的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東西,但女孩心中還是對朋友存有著很高的渴望,所以她不斷的交朋友、希望找到自己的群體,在社團及住宿的環境中她真的找到了一群好朋友,令她覺得自己不再孤單、是有人可以訴說心聲的;可是她怎麼也想不到她在繁華城市學到的行為,令她被認定為不良少女,因為這樣在跟同學不假外宿的事件中被師長認定為帶頭者、被好友視為慫恿犯罪者、被父母認定為壞孩子。她知道自己是有些不一樣的行為,但她想不到原本的好朋友會因此而完全不理她而且到處告訴別人她是一個不好的人,從那時候起她就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擁有能理解、接納甚至不會離棄她的朋友。
在她聯考失意又與家人無法溝通的時候,她逃家了。逃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沒有錢、沒有目標、沒有依靠,走投無路的狀況下,她想起在高中時曾經教過她的社團學長,她鼓起勇氣的想要從那獲得資源,但得到得答案是「今天你沒有考上大學就跟我們有很大得差距,我想未來我們也不會有所交集」。從以前得經驗到學長的話,讓女孩深深的感覺到自己是沒有辦法獲得她希望中的朋友;而且人在看待另一個人時,會因背景、學歷、地位、行為、利害關係及價值……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沒有人會真的接受一個人真實的樣子,每一個人都戴著虛假的面具在跟人接觸或是生存著。如果想要生存或是要人接納你,必須不斷的強大自己、學著偽裝自己,不會有人接受一個失敗者、也不會有人真心的與你作伴而不離棄你。
弒父的故事----------------背叛的感覺
追求認同及同儕夥伴的渴望一直存於女孩的心中,可是她一再的在同儕團體中受到排擠或是不被接受,漸漸的她開始跟自己說自己可能不適合跟同性朋友在一起;同時她開始接觸了許多的異性且漸漸的發展出戀情。戀愛的滋味對女孩來說十分美妙,因為她的每一個男朋友總是以她為中心,關心她的一舉一動,深怕女孩感到不快樂,女孩終於在此時得到她想要的—真心與她作伴的人。一段段的感情在女孩身上發生,但是她總覺得不滿足,因為她始終認為沒有一個人完全符合她的希望,當感情漸漸穩定後就不再讓她覺得被疼愛,而她又為了被疼愛的感覺而尋找下一段戀情……。幾年過去了,女孩開始學習了一些有關心理諮商的學問,在長時間的自我覺察後,她發現原來自己的戀情一直在走同樣的模式(短時間的熱戀-維持固定關係-不滿被忽略-開始厭倦-在戀情未結束前尋找另外的對象-尋到對象後終止舊的關係),這樣的模式讓她覺得悲哀,因為她感到自己一直還像個孩子,無所不用其極的去找到她心中的糖吃,可是從不覺得滿足。
沈澱了一段時間後,她認為自己應該跳出這個模式,真正的經營一段感情,這次決不再三心兩意(她在心中堅定的說著)。很幸運她真的找到一個男孩,體貼、穩重、也不輕易的放縱她任性,女孩想這樣的戀情應該可以持續下去了;很穩定的他們維持了男女朋友關係,彼此分享自己的感覺、共同認識了一群朋友、培養共同的嗜好、分擔彼此的難過及生活事件,這樣過了三年,女孩想就是他了….我會跟他一直在一起、會一起支持對方、再也不用擔心孤單了。因為女孩要修教育學分所以延畢一年,而男孩開始投入職場準備實現他的理想,在一個人唸書一個人工作的情況下,兩個人漸漸沒法有共同的時間相聚、也漸漸沒法共同的去分享生活點滴經驗,可是女孩覺得這只是過渡時期,只要大家的工作都穩定,就可以組成美好的兩人世界,畢竟在一起很久了一直很穩定、也很契合。可是在女孩準備考試、實習的同時,她發覺常常會找不到男孩、大哥大也時常收不到訊號,當女孩問起為什麼會這樣時?男孩總是告訴她因為工作應酬所以很忙碌、而出入談生意的地方大部分都收訊不好,女孩總是相信他-因為她知道男孩不會欺騙她的。可是情況並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常發生,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住了,在半夜到男孩住的地方等候,那一夜男孩沒有回來……。
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是女孩一直想不透的事情,她只知道有了第三者而第三者是她的同學,女孩心想多像愛情小說的情節啊!她自嘲但也不甘心,所以她開始做了一連串的挽救行動,但在男孩一再道歉-欺騙-辱罵的狀態下,她終於崩潰了。她開始像怨婦及潑婦,一次又一次的哀求及報復,這樣的狀態維持了一年,結束是因為有天在與男孩的拉扯及爭吵中,男孩不顧是否會撞到女孩開車揚長而去。究竟是不是因為這樣結束的,女孩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她這樣下去是一種自裁,終究是不會得到她想要的結果。那時候起女孩變得疑神疑鬼,一直沒辦法相信別人,她把自己包的更緊了。
所有不好的經驗都深深烙映在女孩的心中,所以她更加仔細的處理所有人際關係,希望自己不會再經歷到那種難過。在她圓融面對關係的過程中,她一直擔心再有類似的情形出現,所以她總是隱藏真實的自己甚至是武裝自己,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不再令自己受到傷害,越是這樣她的擔心越多、不安全感越重、也越來越無法逃脫「背叛」的陰影。
似父的故事--------------社會規範與自我的拉扯
隨著時間的流逝,女孩成為一個獨立的女人,但她仍無法忘記曾經在她生命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所以她養成了一種生存模式---不把自己真實的一面顯露於外、尤其是脆弱的一面。所以她一直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讓每個曾認識她的人都對她另眼相看;但在一方面要包裝自己;一方面又要獲得別人接納的狀況下,她開始變得無所適從;也越來越呈現出兩極的相貌。白天她是端莊、穩重的老師,有著得體的穿著、親切的微笑、積極的辦事效率及圓融的人際處理關係;夜裡她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在酒精的麻醉下過著不為外人知的糜爛生活,肆意的揮霍生命。這樣的日子過了很久,女孩一直告訴自己這是她平衡及找到快樂的方式,但是白天與黑夜的差距令她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覺得虛假也越來越覺得沒有了自我。她開始思索究竟自己該是什麼樣子?但她同時也關切究竟什麼樣的自己能被人接受?她細細的去回顧了自己之前的生活,她發現如果讓自己不受社會規範的面像呈現出來,可能沒法為人接受,就如同她高中時代一樣;如果讓自己一直循著社會規範走,她內心反抗的因子又時常的撩撥她,久久無法平息。在內心搖擺不定又不知如何平衡的狀態下,她開始懷疑起自己,當她要表達她的想法及意見時,她不確定自己的表達是否正確合宜?當她的價值及理念被別人質疑時,她開始動搖自己的價值及理念,並認為好像別人說得比較好而且有道理;基於此她出現了一種處事形態----遇到困擾時先問人,之後再用別人的主觀來形成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因為這樣能夠比較妥善的使用語言去詮釋周遭的人、事、物,使用這樣的語言令她覺得有力量,可以使人信服或學到運用一種更細緻的知識系統,使她不再受人質疑。漸漸地這樣的狀態又令她產生了混淆,因為她覺得這種處事方式令她越來越找不到自我,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價值及理念,在這種狀態下她除了不能平衡之外;還漸漸地不知如何找到自己……
文章定位:
人氣(3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