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31 16:36:17| 人氣2,6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現代詩修辭學第一講關於「譬喻」{修訂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詩修辭學第一講
關於「譬喻」(metaphor;simile)
論新詩作品裡的譬喻修辭兼論詩經賦比興三義
現代詩的表意方法論之一
壹:譬喻(比喻)是最廣泛應用的修辭格
歷代以來,詩人所使用的修辭技巧,頻率最高的當屬「譬喻」,「譬喻」是最活潑、最有情趣的一種表意方法。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比喻是天才的標識」,學者錢鍾書說:「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根本」;「譬喻」之所以被廣泛應用,主要是技巧難度較低,其次是行文之際起文承轉的實際需要。「譬喻」修辭格,在中國文學源流裡淵源甚早,自有語言文字以來,「依物託意」的「譬喻」修辭就被廣泛地應用著,鍾嶸《詩品序》:「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賦,二曰比,三曰興」,所謂「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指詩經裡的文章體裁形制,即「文類」,後三者則是文章的創作(修辭)方法。
貳:歷代以降對譬喻的解釋
關於「譬喻」,歷代以降均有相關的解釋:
《墨經、小取篇》<辯學七法>:「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
《荀子、非相篇》:「談話之術,矜莊以蒞之,端誠以處之,堅彊以持之,分
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
漢代鄭玄:「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宋代朱熹《詩經集傳》:「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鍾嶸《詩品序》:「;因物喻志,比也。」
在歷代的相關解釋裡,可以明白地看出,譬喻的構成基礎包括兩方面:
(1)比喻主體:要說明的事物,就是被譬喻的事物。
(2)比喻客體:用來說明主體的事物,就是用作比方的事物。
參:詩三義「賦比興」
較有系統的論述,當推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第三十六>:「故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以微以擬議。起情故興體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首先指出「比興」的意義:「比」是比附,比附事理的方式是用打比方來說明事理;「興」是起興,託物起興,依照含意隱微的事物來寄託情意。又說:「觀夫興之託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進而說明「興」的「託物喻意」,措詞婉轉而自成結構,它舉的名物比較小,含意比較大,並且認為「興」是「明而未融,故發注而後見」,表明託物喻意的「興」,具有高度的曖昧性;而「比喻」則是用事物來打比方,明白而確切地說明用意。
關於「賦比興」,鍾嶸《詩品序》提出另一種解釋:「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賦,二曰比,三曰興。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若專用比興,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認為以具體的物象來打比方,說明心意的是「比」的意義;認為文己盡意有餘,亦即「意在言外」須費心捉摸思量的則是「興」的意義,所以「興」的意義往往不像「比」那像,潛伏在字裡行間即「物色」裡,可以推敲出來,而是超乎語字的「所指」,進到「能指」的領域,各種意旨均有可能存在,而其線索如果欠缺「理性的關聯或社會的約定」(黃慶萱語),若再無註解可以尋索,即劉勰所說的「發注而後見」,藉以找出端倪理出頭緒,則必然會陷於「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滄浪語)茫然無解的窘摬,也就是「患在意深,意深則詞躓」,出現「晦澀難解」的曖昧情境了。其實,鍾嶸說「文已盡而意有餘」,和嚴滄浪的「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此二句意思是相通。劉永濟《校釋》引《困學記聞》載李仲蒙釋賦比興義:「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索物以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學者周振甫認為:「這個解釋用來說明《詩經》中的賦比興,比較確切。興是觸物起情,所以都放在每章的開頭。因為觸物起情,所以同一物可以引起不同的情。」。學者葉嘉瑩則針對賦比興此三種詩歌的表現手法,站在美學的立場來剖析詩歌中情意與形象之間互動的關係,提出較為完整貼切而令人信服的解釋:「所謂賦者,有鋪陳之意,是把所欲敘寫的事物,加以直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所謂比者,有擬喻之意,是把所欲鈙寫的事物,借比為另一事物來加以敘述的一種表達方法;而所謂興者,有感發興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觸發而引出所欲敘寫之事物的一種表達方法。………總之,這種樸素簡明的解說,卻實在表明了詩歌中情意與形象之間互相引發、互相結合的幾種的幾種最基本的關係和作用。」。換言之,「比」、「興」分別和《修辭學》裡的「譬喻」與「象徵」兩類辭格大致相吻合。
肆:《文心雕龍》關於比喻的表現類型及創作應用
關於「比喻」的表現類型,劉勰《文心雕龍》<比興第三十六>說:「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故金錫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類教誨,蜩螗以寫呼號,澣衣以擬心憂,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義也,至於麻衣如雪,兩驂如舞,皆比類也。」,將比喻區分為比義和比類,所謂比義是「以物比理,以具體喻抽象」,比類是「以物比物,以具體喻具體」。
《詩經》<小雅天保篇>: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興。……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學者杜松柏說:「此詩連用了九個比擬,把天命所歸,福壽永享的概念,透過九個比喻,便形象突出,印象極為生動,於是後人競相援用,便如劉勰所云:『故比體雲構,紛紜雜遝,倍舊章矣。』」。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將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學者杜松柏說:「常人用比喻,總是以人比物,所以美人比花,蓮比君子,菊花比隱士,牡丹花比富貴人,東坡卻反過來以物比人------把西湖比西施,西湖的晴和雨,正如西施的濃抹與淡粧,總是相宜而美,如是西湖彷彿更生動而又更艷麗了。」;接著又申論說:「詩經天保篇所用之『比』,是以具體比抽象的『比義』,蘇東坡的西湖比西子,是以具體比具體的『比類』。」
關於「比喻」在創作上的實際應用,劉勰說:「夫比之為義,取類不常: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指出「比喻」的表現方式有的比聲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
且以唐宋詩詞為例:
(1)比喻形貌: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白居易<長恨歌>
詩人白居易連用兩個比喻(明喻),首先以芙蓉比擬楊貴妃的容貌,說芙蓉嬌艷美麗,有富貴氣息,像貴妃的臉龐,接著以柳葉比擬楊貴妃的眉毛,說柳葉細長勻稱像貴妃的眉毛,如此,楊貴妃的艷麗容貌便躍然紙上。
(2)比喻心思: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後主<清平樂>
詞家李昱(李後主)使用比喻(明喻),把離恨這類抽象的情緒,比擬成年年新綠的春草,而且這離恨更行更遠還生,似乎連綿不絕,如影隨行。這種比擬手法,視覺效果比前舉白居易<長恨歌>的例子更勝一籌,白詩是以靜物為比喻客體(喻體,見下節),視覺上是靜止的畫面,而後主的「更行更遠還生」,則是把春草這個比喻客體予以動態化,於是視覺上讀者感受到是動態的鏡頭移動,鏡頭由近而遠直到視覺盡處,盡是一片無垠的春草。
又例如: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送沈子歸江東>
詩人以春色來譬喻相思,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色,令讀者有置身在春天裡「繁花勝景、鳥語花香」的臨場感,春色宛如就在目前。詩人含蓄地說:「春色如影隨形無所不在,如同我思念你的心情,無論你去到哪裡置身何處,都會形影相隨。」,這兩句在王維原詩中,敘寫同儕間的友情,但獨立出來時,讀者不妨將它當作異性間的「情話」,也頗有想像空間。
(3)比喻聲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詩人白居易在送客舟中夜聞長安倡女彈琵琶,深受感動,於是不惜筆墨以刻畫琵琶樂聲,讓讀者在詩人的比擬中彷彿重臨現場,一同感受到琵琶動人肺腑的樂聲,且欣賞今人沙靈娜譯筆下的琵琶聲:「大弦的聲音沈重舒長,有如狂暴的急雨;小弦的聲音細碎急促,像是在竊竊私語。弦音的高低快慢交錯著變換,就如大珠小珠落進了玉盤。一會兒弦音清滑,像是黃鶯婉轉的在花間歌唱,一會兒弦音沈滯,像冰下泉水艱難地流動,低聲地嗚咽。最後彷彿是水流不通,弦音也暫時斷絕。停頓中卻含著另一種幽愁暗恨,此時的無聲內涵幽微更勝過有聲。忽然間又像銀瓶破裂後水漿迸湧,琵琶彈出了清越的亮音,緊接著樂聲雄壯而鏗鏘,就如帶甲的騎兵突破重圍刀槍齊鳴。樂曲終了時她用弦撥在中心用力一掃,四根琴弦發出如絲帛裂斷般清脆的聲音。」,這段詩行裡,詩人以各種具體的名物比喻琵琶樂聲,建構出悅人耳目的聲色意象,交疊而出的繽紛的聲色意象,把讀者帶入無限的想像空間裡。
(4)比喻事物:
「晴江如鏡月如鉤,泛艷蒼茫送客愁」----溫庭筠<西江貽釣叟騫>
詩人先是以鏡子來比喻晴空下的江面,寧靜清澈宛如光滑的鏡面,清晰地映照出山色水鳥漁舟;接著又以彎鉤比喻夜晚時的一彎弦月。作者在此句中連用
兩個比喻,透過「聯想作用」,把「鏡」和「鉤」這兩個具體物象與江面、弦月嵌合在一起,由近處的江面至遠處的月空,清楚地鉤勒出一幅山水畫面:幽謐的靜夜,弦月如鉤江水澄澈平靜。
伍:對譬喻的定義、結構解說、表現形態分類及使用原則
關於「譬喻」的定義說明,學者陳望道所著《修辭學發凡》指出:「思想的對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類似點,文章上就用那另外的事物來比擬這思想的對象的,名叫譬喻。這格的成立,實際上共有思想的對象,另外的事物和類似點等三個要素,因此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語詞等三個成分。」;黃慶萱教授同樣認為:「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處,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它的理論架構,是建立在心理學的類化作用(Apperception)的基礎上:利用舊經驗引起新經驗,通常是以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使人在恍然大悟中驚佩作者設喻的巧妙。從而產生滿足與信服的快感。」。黃麗貞教授則說:「譬喻的構成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是要說明的事物,稱為本體,就是被譬喻的事物;一是用作比方的事物,稱為喻體,就是用來說明本體的事物。喻體的選用基礎,必須和本體有非常『相似』的特點,也就是要靠這相似點來說明本體。」
關於「譬喻」的結構解說,黃慶萱教授說:「譬喻辭格,是由『喻體』、『喻依』、『喻詞』三者配合而成的。所喟『喻體』,是所要說明的事物;所謂『喻依』,是用來比方說明比一主體的另一事物;所謂『喻詞』,是聯接喻體和喻依的語詞。」;黃麗貞教授則以為:「譬喻的結構基礎,最完備的形式,應該包含四部分:
(1)本體:所要說明的事物。
(2)喻體:用來說明本體的事物。
(3)喻詞:用來連結本體和喻體的輔助詞;這個喻詞讓人更容易確定這是一個譬喻句。常用的喻詞有:如、似、猶、像、好像、若、宛如、彷彿、恍如、猶如、是、為….等等。
(4)喻解:說明本體和喻體間相似點的文字。作者或說話的人,常在譬喻之前或之後,自行對所提出的譬喻加以解說;尤其是比較特殊、新穎的譬喻。」
黃麗貞教授所說的「本體、喻體、喻詞」與黃慶萱教授說的「喻體、喻依、喻詞」內涵是各自相符的。惟名稱上黃麗貞教授所謂的「本體」,應對應黃慶萱教授所謂的「喻體」;黃麗貞教授所謂的「喻體」,實應對應黃慶萱教授所謂的「喻依」,如此分類分稱容易產生混淆,筆者另行提出「比喻主體、比喻客體、比喻繫詞及喻解」,作為「譬喻」辭格基本結構下的構成要素名稱。
學者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將「譬喻」的表現形態,簡化為「明喻、隱喻、借喻」三種,「明喻」和「隱喻」項下再以喻詞的有無區分為「明喻詳式、明喻略式」及「隱喻詳式、隱喻略式」,基本上黃麗貞教授沿用陳望道的體例,而在內容方面有所增補,將「潛喻」、「博喻」、「約喻」、「引喻」、「兼喻」、「互喻」、
「較喻」等較常見的譬喻,列入「譬喻的變式」,加以介紹。學者杜淑貞教授則不分常式或變式體例,而以列舉方式介紹「明喻」、「隱喻」、「略喻」、「借喻」、「假喻」、「博喻」、「諷喻」等七種較常用的「譬喻」。
黃慶萱教授將「譬喻」分為四種表現類型,筆者今按其體例,舉例說明:
(1)明喻:喻體、喻詞、喻依三者齊備,喻詞為「像、如、似、猶、若、彷彿、好比、恰似、宛若….」等。
(2)隱喻: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如「是」、「為」等代替者。
(3)略喻: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
(4)借喻:喻體、喻詞均省略,僅存喻依者。
關於「譬喻」的使使用原則,劉勰說:「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騖,則無所取焉。」,提出以「切至」為指導原則,亦即選擇「比喻客體」必須切合「比喻主體」,否則就會出現像是把天鵝比喻成鴨子,這樣過分光怪陸離或流於平淡無奇的情形。黃慶萱教授提出使用譬喻的消極與積極原則:
(一)消極原則:
(1)不可太類似:
喻體和喻依太相近的譬喻,往往給人平淡的感覺。如「柳橙像橘子」、
「荔枝像龍眼」。
(2)不可太離奇:
太離奇的比喻,使人無法瞭解喻體與喻依間的關聯何在,也不算好的
比喻,如「月兒像檸檬」。
(3)不可太粗鄙:粗鄙破壞美感,除非為了「寫實」或「嘲弄」,以避免粗鄙為宜,例如罵人「豬狗不如」、「衣冠禽獸」。
(4)避免晦澀的譬喻:凡是「喻體」與「喻依」間很難發現甚至沒有「類
似點」的譬喻,都是「晦澀」的譬喻。
(5)避免「牽強的類比」(forced analogy):類比推理是一種依據特殊道理
而推知特殊道理的推論方法,係以類似為推理的基礎,這種論法只有
可能性而沒有必然性。在科學或哲學的論辯中心,應該避免使用喻體
與喻依間缺乏類比關係的譬喻。
(二)積極原則:
(1)必須是熟悉的:
(2)必須是具體的:
(3)必須富於聯想:
(4)必須切合情境:
(5)喻體與喻依在本質上必須不同:
(6)必須是新穎的:
陸:新詩作品裡的譬喻修辭
在現代詩作品中,譬喻的表現類型最常被應用,且看以次幾則範例:
(1)使用明喻者:
月色一樣冷的女子
荻花一樣的女子
在河邊默默地搥打
無言的衣裳在水湄
(灰濛濛的遠山總是過後才呼痛)
------(商禽:無言的衣裳)
本詩裡,「月色」、「荻花」是喻依,「女子」是喻體,「一樣」是喻詞。
此二句是倒裝句型,作者使用「明喻」,表現那名女子悲涼悽愴的身世
和坎坷堪憐的命運,讀者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在她笑聲的
溪流
漂浮著
幾片過早掉落
被稱為眼淚的


使得那婦人
萌生起些些的
嫵媚
好似秋後
有桂樹氣息的

------(羅英:婦人)

舒展於山前的
活潑的
山茶
被市聲舉起
像鬱鬱的魏碑
被寫於薄薄的晨霧
.------(季紅:山茶)

不能說的話
如像不能開的花
只有埋藏在肚子裡

不能說的愛
如像不能結的果
也是埋藏在肚子裡
-----(李魁賢:酒瓶蘭)
讓戰爭在雙人床外進行
躺在你長長的斜坡上
聽流彈,像一把呼嘯的螢火
在你的,我的頭頂竄過
竄過我的鬍鬚和你的頭髮
-----(余光中:雙人床)
完全不愛了的那人
坐在對面看著我
像空的保特瓶
不易回收,毀滅困難
-----(夏宇:秋天的哀愁)
用「空的保特瓶」來譬喻「完全不愛了的那人」,是相當新穎的聯想,饒富創意。在詩人的價值判斷中,「不易回收,毀滅困難」正是空保特瓶的「特性」,而一旦愛情破滅,這種理性的認知,和「完全不愛了的那人」是相吻合的,至於感性層面,讀者也不難體會詩人心中那種「棘手」的感覺。

(2)使用隱喻者: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欣
在轉瞬間誚滅了蹤影
-----(徐志摩:偶然)
作者把自己設想成一片路過的行雲,瀟灑的個性,不欲為情所羈絆,所以
「我」既然無心駐留,「你」又何須訝異、歡欣,又何苦自尋苦惱呢?作者使用「隱(暗)喻」,以「是」此一喻詞(比喻繫詞),將自己與行雲「合而為一」,以行雲的屬性:放蕩不羈來表現自己。首段給人感覺直如行雲流水,朗朗上口,卻又不致平鋪直敘平淡無奇,志摩的詩能傳誦至今,絕非「偶然」!

我是來自海上的人
山是凝固的波浪
(不再相信海的消息)
我的歸心
不再湧動
-----(鄭愁予:山外書)
世界那邊卻涎起笑臉
脫呀!脫呀!
她這才想起
不過是老爸地裡
沒賣掉的一顆洋蔥

越剝
越白
越白
越嫩
-----(向明:雛舞孃)
(3)使用略喻者:
車的輪,馬的蹄
閃爍的號角,狩獵的旗
不疲憊的意志是向前的
為什麼要抱怨那無罪的鞋子呢?
你呀!熄了的火把,涸池裏的魚。
-----(楊喚:路)
「你呀!熄了的火把,涸池裏的魚。」這一句裡,只有「喻體」(比喻主體): 你和「喻依」(比喻客體):火把和池魚,「喻詞」(比喻繫詞):像、恰似、好比、是…等,均被省略。
(4)使用借喻者:
在新詩裡,借喻的實例較少見。
《論語、子罕篇》有云: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這是一個借喻,「借」歲寒松柏後彫,「喻」亂世君子的守正。喻體(比喻主體)
「亂世然後知君子之守正也」省略了;喻詞(比喻繫詞)「猶」也省略了,只剩下喻依(比喻客體)「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俗諺中有很多借喻的實例,如「一山難容二虎」、「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不到黃河心不死」、「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看僧面看佛面」、「天塌下來自有高個兒頂著」、…..,這些諺語都有「言外之意」,意之所指正是被省略的喻體(比喻主體)。
譬喻是「用兩類不同的事物,相互比擬,不求這兩類事物的性質相等相同,而是取其某一部分可以比擬的特性,其目的在把深奧的事理,表達得更生動,抽象的主題,形容得更具體,呆板的情景,描繪得更靈動。」(學者杜松柏語)。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6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