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學佛千日的每一朝。因為,人生就是“不斷地解決困難”的過程,要讓每一天的生活考驗,能順利過關斬將,或要讓每一天所面對的問題迎刃而解,就要學習“邊學邊用”,並且“邊用邊學”,如此“做中學,學中做;做中覺,覺中悟”,就是“學以致用”的妙趣了。
有一位學佛多年的朋友,當初在家人父母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執意嫁給頗富才氣的先生,結婚後十年,終因個性不合,男方主動提議離婚。先生感嘆地說:結婚十年,感情生活是一片空白;而這位朋友卻感傷地說: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全心的付出。這位朋友在離異後,生活鬱鬱寡歡,心情陷入谷底,雖然藉著佛法仍能找到心靈的寄託,然而感情所受的創傷至今卻難以癒合。
也有一位學歷很好,又有心修行的朋友,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人人羨慕的高薪工作。一年下來,她雖有感於工作經驗與積蓄增加許多,但在心靈的提昇上卻若有所失。她急欲突破瓶頸,然每次向老闆提出辭呈,老闆都是以加薪予以挽留,如此幾次辭職而不可得。有一天,她向我提及老闆的盛情與重用,著實讓她左右為難,但工作與修行雙軌並行以及“為理想而生活”的憧憬與抱負,卻是她已清楚定位的人生願景與目標。如今,處此境地,該如何是好?
我請她婉轉告訴老闆:“我不是要改變工作的情境,而是要轉換人生的跑道,這是生命關鍵時刻的重要抉擇,請老闆體諒,並給予成全。”善解達理的老闆終於同意。這位朋友在老闆的肯定及祝福之下,進入慈濟志業體上班,如今是一位才德兼備,不可多得的優質青年。
人在誤入歧途或關鍵時刻,
能懸崖勒馬、急中生智,
都可謂具足
“養兵千日,用於一朝”之功夫。
“學佛千日,用於一朝”與“養兵千日,用於一朝”,是一樣的道理。它強調的是:平時不但要做好準備,還要將準備的功夫用在關鍵時刻,如此才有可能旋乾轉坤,改變命運。就如棒球比賽中,關鍵時刻的擊出安打與被三振出局,有著截然不同的後果一般,人生的際遇也是如此。所學佛法就是要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隨機起用、發揮妙用,設若佛法不能妙用在日常生活中或自覺覺他、廣度眾生,則佛法就沒有價值了。此乃“佛法不離世間法”及“佛法生活化”之精神所在,如要“離世覓菩提”,則“猶如求兔角”,此與“緣木求魚”一般,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嚴格說來,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學佛千日的每一朝,也不是學佛三年才能用於一天,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因為,人生就是“不斷地解決困難”的過程,要讓每一天的生活考驗,能順利過關斬將,或要讓每一天所面對的問題迎刃而解,就要學習“邊學邊用”,並且“邊用邊學”,如此“做中學,學中做;做中覺,覺中悟”,就是“學以致用”的妙趣了。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就是指此意境。性靈的成長,需要日積月累,不是一蹴可及。要累積千日,才能蘊藏“用於一朝”之能量。
有些人看似聰明,但卻聰明而懵懵懂懂;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有些人看似懵懵懂懂,但卻懵懵懂懂而聰明,重要關鍵時刻他卻冷靜沉著、絕不含糊。人生只要是在誤入歧途或落入陷阱之前,能懸崖勒馬、及時回頭,或關鍵時刻能急中生智、喚醒正覺,都可謂具足“養兵千日,用於一朝”之功夫了。
人生,再怎麼計較,
都是多餘的,沒有意義的;
所以培養“達觀”的性情,
也是學佛的目標之一。
並不是人人在陷入困頓之際皆能“處變不驚”,也不是人人在傷悲之際皆能“哀而不傷”,更不一定人人在快樂之際皆能“樂而不淫”。要處變不驚,就要先學習“慎謀能斷”;要哀而不傷,就要先學習“逆來順受,順來看破”;要樂而不淫,就要先學習“輕鬆而不輕浮”。這些道理看似簡單,但如沒有千日學佛之功夫,何來用於一朝之能耐?
已經學佛千日,但卻不能用於一朝,就要趕快下自省與內觀的功夫。心不清淨,則所學落入知見;知見一起,妄想紛飛,當然固執不通、冥頑不靈。心地清淨,則所學皆成智慧;智慧一起,慧光顯現,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既然萬法皆空,則人生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何必事事太認真?百年之後,當我們兩袖清風、空手而歸時,沒有人會再記得起我們。這樣一想,我們的心就能坦然釋懷、放開一切;因為再怎麼計較都是多餘的,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所以培養“達觀”的性情,也是學佛的目標之一。
婚姻也好,職業也好,命運或前途也好,如要際遇順遂,就要立即讓心智接受鍛鍊。用心學習是最好的準備,機會當然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心性接受佛法的淨化與薰陶,並時時準備接受“八風”── 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等之考驗,日子久了,時機一到,自然而然就能將“千日之學佛”,輕輕鬆鬆的“用於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