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說:活著的時候,做人的方向、方法都不懂了,如何知道死後的去向呢?“生從何來”都不清不楚,如何去探討“死從何去”?死都還沒有研究清楚,更甭談如何終了。每一個人當初都是不清楚如何被生下來,生的時候不清楚,但將來要如何死,這個我們就要趁現在先把它弄清楚。
證嚴上人曾經開示:“宗教應該回歸簡單,不要複雜。宗教無非就是一條路,天主教、基督教、耶穌稱為‘布道’,佛教、回教稱為‘講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無非是教我們如何走路。”意思是說:人活著的時候,就要懂得如何走正確的路。生的時候走對人生的方向,死的時候才有可能善終。凡夫因貪生怕死而醉生夢死;智者因了悟生死而了生脫死;菩薩因無畏生死而出生入死。
生活無所求,人生無所爭,
生命自然就會
無悔、無怨、無憂、無懼,
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意境。
“活得很好”並非指生活很享受,而是指精神生活很充實,心靈常處清淨與滿足的狀態。意即:懂得放下物質、提升精神,懂得隨時放下包袱,懂得隨時把握當下,內心常保持空淨淨的,如船過水無痕,也如雁渡寒潭,雁去不留影,能這樣才有可能在臨終時安然死去。
“活得不好”並非指物質生活不豐富,而是指精神生活很空虛,心靈常處染著與匱乏的狀態。一點芝麻小事就放在心裡而看不開,當然無法活得開心。常常後悔過去、擔心未來,而造成迷惑現在,日子當然是過得懵懵懂懂。活著的時候已經是醉生夢死、迷迷糊糊,臨終的時候必定是不知所措,要死得安詳當然是一件不容易之事。
“這輩子如果沒有活得很自在,就不可能安詳死去。”要活得很自在,就要學習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意即“無憂無悔”。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不去做無謂的回憶與計較,此即“無悔”。對未來還未發生的事,不去做無謂的想像與擔心,此即“無憂”。把人生的格局放大,把自己的心量放寬,則與人無爭、與事無爭。生活無所求,人生無所爭,生命自然就會無悔、無怨、無憂、無懼,這就是佛教所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意境了。如此,生的時候了無遺憾,死的時候了無牽掛,這就是“了生脫死”了。
人不可能不死,
每天晚上睡覺就是小死,
而死亡帶給我們的,
則是更漫長的黑夜與白天。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認為:“過分追求滿足,就會恐懼死亡。滿足沒有止境,造成欲望是不斷地追求,如此不斷地改變滿足的目標,所以我們就一直陷在時間的業網裡面。”並認為:“我們在生命中不斷地追求有形的物質滿足,當死亡要我們與這些所獲得的東西分離,同時使我們無法實現那些未曾到手的,於是我們感到恐懼。”其實,這也是人們害怕死亡的原因之一。
上人在《生死皆自在》一書中提到:“人生百年終一死,這是未生之前就已註定的自然循環,但是面臨生離死別之際,多少人能不悲傷?多少人真能看透、放下?若是根本不知生從何來,不知死往何去,又怎能毫無牽掛的慷慨就死?”所以,道理告訴我們:人不可能不死,就像白天的工作結束後,我們需要晚間的睡眠一樣。每天晚上睡覺就是小死,而死亡帶給我們的,則是更為漫長的黑夜與白天而已。對死亡有了解,就比較不會對死亡有恐懼,不貪生怕死,就能活得自在一些。
“活得很好”簡單地說,就是將觀念培養好、將習慣調整好、將性靈照顧好。觀念、習慣、性靈都能照顧好,則生活自然歡喜自在。用歡喜心過日子,則每天都會過得歡天喜地;用哀怨的心過日子,則每天都會過得哀天怨地。歡喜或哀怨存乎一心,此猶如陽光與黑暗,選擇一邊,則另一邊就自動消失。這一心就是“觀念”,持之以恆就是“習慣”,追根究底則皆源自“性靈”。所以性靈就是我們生命終身的主宰。
物質與精神兼顧,
感性與理性兼具,
慈悲與智慧雙修,
堪稱福慧具足的人生。
自己吃得很簡單,但招待別人卻很豐盛;自己穿得很簡便,但裝飾公物卻很華美;自己生活很簡樸,但全部力量卻投入公益,這就是令人尊敬的人格,也就是活得很有意義,其實這就是性靈的提升了。一邊盡情地享受,一邊又要提升精神層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此猶如開車時,一腳踩油門,一腳踏煞車,兩者要同步進行,那是錯誤的動作,更是荒謬的事情。必須是物質與精神兼顧,感性與理性兼具,慈悲與智慧雙修,如此雙軌並行,堪稱福慧具足的人生,這樣生命依中道而行,讓左右維持平衡,才能讓生命展翅高飛。
生命何其無常與脆弱,生死更是在呼吸之間。要尊重生命就要先懂得珍惜生命,而最好的珍惜方式就是充分利用時間、發揮生命良能,讓人身的使用權有意義地充分使用。雖說:人最終都難免一死,但也絕對不要自己先找死;要死得重於泰山,不要輕於鴻毛;更要死於正命,不要死於非命。
暫且不談人死了之後要去哪裡?每一個人在面臨死亡之際,就有一個實際要面對的難題,那就是:“能否有尊嚴地遠離痛苦而善終?”要有尊嚴地安詳往生,就要積極準備功課,包括宗教的探求、性靈的提升、哲理的思惟、生死觀的建立等等。
此外,還須多造福田、廣結善緣,期許以福轉業、以善破災,令重業輕報,輕業化無。如此“無業一身輕”,就是生命的重擔與包袱已全然看開放下,這樣才有可能安詳地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