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7 07:31:51| 人氣1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只做對的人 還要做慈悲的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只做對的人 還要做慈悲的人

           作者劉濟雨   【摘自慈濟世界】

老天爺就是在看我們如何原諒別人,來決定以後怎麼體諒我們。佛陀與上帝也是在看我們如何善解別人,來決定將來怎麼善待我們;看我們怎麼關懷別人,來決定將來怎麼關愛我們。

不管對在哪裡,錯在哪裡,或誰是對,誰是錯,只要我們是一個慈悲的人,我們就能包容一切的對與錯。對的我們跟進,錯的我們警惕。人若要喜悅地成長,就不要只是做一個對的人,還要做一個慈悲的人。

曾經有一位志工幹部,行事觀念有自己的定見,待人接物也不甚圓融,造成了一些志工們的煩惱,也令會務推動遭遇瓶頸。那時我尚經營著工廠,如以企業經營的概念來處置,在人事架構不健全或人不適其職之際,往往會以快刀斬亂麻的果斷方式去調兵遣將,讓經營績效立竿見影。但是,我從旁用心觀察證嚴上人的應對之道,不得不心悅誠服於上人的睿智與心量,在面對人事問題而又理性與感性無法兼顧之際,上人選擇了“感性”與“慈悲”。之後我才發覺,在以無量悲心去包容及教化眾生的過程中,其實就是一種隨緣示教,也是一種觀機逗教,這就是以慈悲為基礎的“無上智慧”。可惜,那時我智慧未開,無從體解。

彼時,我不甚了解,心中也疑惑著:“為了包容一個人,讓多數的人受影響而無法成長,這樣的做法對嗎?”以經營事業的角度或經驗來看事情,它還是落入事相的主觀裡頭,人一旦落入事相,則容易被無明障住,這會讓我們在處理人事問題的時候,偏重在解決事情,而忽略了“人性至情”,也就是理性重於感性,造成理多情就薄。這是為何現今社會,人們常理直氣壯,甚至喜好強詞奪理之故。人人都比較會注重去做“自認為對”的事,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卻忽略了,也要做一個讓別人感受到慈悲的人。

那時,上人接二連三派遣資深委員前往該據點,不是進行會務視察,而是給予貼心的關懷與膚慰,猶如慈悲的母親善解包容著叛逆的孩子一般,最終讓孩子因受盡恩澤而頑石點頭,無不受到感動。現在回想,終能體會上人的用心良苦。如果設想這是發生在我們與子女身上,在智慧未開之前,我們有可能會以父母的權威“以惡制惡”,結果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孩子的反彈更大,家庭氣氛自然是不得安寧。現在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啟發智慧,要以四兩撥千金,學會“以柔克剛”,體會“柔軟最大力”,深信“清淨無染的愛甚具穿透力”,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的力量能激發人的良知與潛能,讓小卒變英雄,讓小兵立大功,這就是“人、事、理圓融”的悲智雙運,而它也一一應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包容與善解的道理用在自己孩子或自己家人身上,我們比較能理解,因為那是在自己家裡,彼此也是自家人。但是,用在一個團體或領導者身上,有人可能還是會有疑惑:下面跟隨的人要何去何從?要如何自處?要如何應對?我以為,既是修行就要常持“因果觀”與“慈悲觀”。老天爺就是在看我們如何原諒別人,來決定以後怎麼體諒我們。佛陀與上帝也是在看我們如何善解別人,來決定將來怎麼善待我們;看我們怎麼關懷別人,來決定將來怎麼關愛我們。如果,因為一個人的因素,而表面上好像是阻礙了多數人的成長,則被影響的多數人需視之為教育我們成長的正面教材。處此境界,我們更應提起正念,以悲心轉逆境,化逆境為增上緣。唯有將悲心化為善解與包容,將慈悲的力量化為同理的心量,我們才能不受別人影響,仍然歡喜信受、繼續成長。

其實,真正會阻礙我們成長的人不是領眾者或是主管,而是我們自己。同理,障礙我們的力量也不是來自別人,而是自己。更何況,有一天當我們也因成長而成為領導者或主管的時候,我們是否也是期待別人能慈悲給予我們善解與包容?甚至期待別人能慈悲給予我們全力的協助與配合?如能以此同理心思考,同時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襟,則我們對任何人與事,就比較會將心比心。如此,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心安理得”。

生命中,我們雖然會常常互相勉勵去做對的事,也會自我審視要做一個對的人,但我們卻也常常依自己的主觀與偏見去評斷“我對你錯”或“我對他錯”。不管對在哪裡,錯在哪裡,或誰是對,誰是錯,只要我們是一個慈悲的人,我們就能包容一切的對與錯。對的我們跟進,錯的我們警惕。人若要喜悅地成長,就不要只是做一個對的人,還要做一個慈悲的人。

台長: 自如
人氣(1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無量法門 |
此分類下一篇:改變習慣 人生才有希望
此分類上一篇:脫鉤與掛鉤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