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迷萬境轉 心悟轉萬境
作者劉濟雨 【摘自慈濟世界】
網路圖片
一個人如果只是具備愛心與仁慈,但不去充實知識與提升智慧,則難免落入“婦人之仁”而成為“濫好人”。蕪在哪裡?菁在哪裡?蕪菁在一念之間。心迷萬境轉就是“蕪”,心悟轉萬境就是“菁”。能轉迷成悟、去妄歸真,自然而然就是“去蕪存菁”。
在一次社區的讀書會過後,我與一些志工座談交流。席間,大家針對社區志工落實後,心境上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出討論。有一位志工,因活動的區域劃分愈來愈小、愈來愈清楚,而須與過去常相處的組長分開,造成心理上十分不捨。也有一位是關懷一位慈濟照顧戶一年後,同樣面對社區的分組,而須換由別組志工接手關懷這位與自己投緣的照顧戶,因此心生不捨。這兩位志工都因“不捨”而陷入情執之中。
迷惑的人常常被境緣所迷,
在迷境中亂了方向;
方向偏差了,即使跑得再快,
也是在努力跑錯方向,愈偏愈遠。
覺者與迷者,其最大差別在於“觀察境緣”以及“應付變遷”的能力有所不同。覺悟的人善於觀察境界與因緣,並妙用它作為助修,以此化“觀察力”為“應變力”,而讓自己的性靈成長。迷惑的人常常被境緣所迷,並在迷境中亂了方向而不自知,如此方向都偏差了,即使跑得再快,也是在“努力跑錯方向”,而愈偏愈遠。
人常常感覺“性識無定”,就有如水中的魚到處游一樣,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常常會游到漁網裡面去,將自己纏住而動彈不得。此也有如人一旦為情所困,就是落入情網,這就是“情執”與“愛執”。人在覺悟的時候,情愛變成長情大愛,那是“智慧”;迷惑的時候,情愛變成私情小愛,那是“煩惱”。同理,覺悟的時候,煩惱是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是煩惱。智慧是無量無邊,煩惱也是無量無邊,然而運用之妙就在一念之間。
要覺而不迷,就要“做中覺,覺中學”。所以,邊做邊學就有如汽車邊跑邊充電一樣,才能確保電力無窮。饒富愛心但不愛學習,則很可能會“好心做錯事”。生性聰明但不愛學習,則很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憨厚老實但不愛學習,則很可能“遇事不能取捨分寸,不懂通權達變”。做人耿直但不愛學習,則很可能會“心直口快,尖酸刻薄”。見義勇為但不愛學習,則很可能“有勇無謀,匹夫之勇”。
緣生時就提起,
緣滅時就放下,
心中常存無常觀與因緣觀,
這樣面對悲歡離合時才會輕安自在。
一個人如果只是具備愛心與仁慈,但不去充實知識與提升智慧,則難免落入“婦人之仁”,因愛心氾濫而成為“濫好人”。所以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就是此意。做好人容易,但要做一個有智慧的好人,或是要過不後悔的日子,則須通過學習而將性靈提升,要如此就要透過學習去懂得要領與技巧。人一旦有了“達觀”,就比較有菩薩遊戲人間的胸襟;而一旦有了“明智”,就容易“心悟轉萬境”、“心悟就自在”。只要心不迷惑,面對感情的境界自然也能明辨迷悟、明察秋毫,行事了了分明,絕不含糊。
人類和萬物都是遵循著“生、住、異、滅”及“成、住、壞、空”的定律在運轉。有緣生必有緣滅,有相聚就有離別,有合就有分,天下更沒有不散的筵席,也由不得我們做主,任何人對此都是無可奈何。關懷照顧戶一段時間後要換組,因感情投入而依依不捨,或社區志工分組後,須與原本投緣的組長分開而難分難捨,這些都屬於情感上的執著。情執也是一種我執,一旦執迷不悟,甚至執妄為真,反而成為感情的受災戶,這也是一種苦難的眾生。
緣生時就提起,緣滅時就放下,心中常存無常觀與因緣觀,這樣面對悲歡離合時才會輕安自在。常常被感情束縛與綑綁,負擔愈來愈多,包袱愈來愈重,造成人生的步伐愈走愈沉重,這樣的人生絕對難以輕安。學佛即是要愈學愈達觀,愈學愈清心,境緣看得開,萬緣才放得下,能萬緣放下,則心不貪念、意不顛倒,這樣才會讓人生充滿希望。
●
無論是“友情”、“戀情”、“愛情”,甚或“親情”,皆是兩情相悅、有情有愛,但總是離不開悲歡離合,這是何其辛苦?情歸何處?情歸有緣人,有緣人在因緣成熟處。因緣成熟就是有緣,因緣消失就是無緣。有緣就把握,無緣更不必攀緣。
問情是何物?緣深情難了,緣盡情未了,情深緣難了,情盡緣未了。私情長情皆有情,淨而不染“清淨情”,正而不邪“真性情”,覺而不迷“覺有情”。
蕪在哪裡?菁在哪裡?蕪菁在一念之間。心迷萬境轉就是“蕪”,心悟轉萬境就是“菁”。能轉迷成悟、去妄歸真,自然而然就是“去蕪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