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物質生活不豐富,則比下有餘就好,不要比上不足。精神生活要豐富,則不要比下有餘,而是要時時比上不足。人比人會氣死人,那是以己之短,去比人之長。心比心會更貼心,那是人人你心知我心。有情覺悟了,不管是人比人,或心比心,都將會是愈比愈好人,愈比愈好心。
在人群中與人相處,要說不去跟別人比較,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蓋因凡夫皆具分別心,因為妄心分別,也執妄為真,而讓生活產生快樂與憂愁、喜愛與嫌惡、娛悅與憤怒……等等不同之心境。結果心境影響心情,心情好壞則深深影響每一個日子的生活情趣。人一有比較的心,就會有比上不足之苦;人一有分別的心,就會有妄心分別的執迷。
喜歡到處比較的人,
出於一顆很愛計較的心。
生活要喜悅,
就要學習看開與放下。
喜歡事事計較的人,也同樣會喜歡到處比較,而喜歡到處比較的人,也都是出於一顆很愛計較的心。計較與比較猶如“狼”與“狽”,一旦狼狽為奸,則有如烏雲罩頂、天昏地暗,使我們原本清靜的生活因此陷入混亂與不安。有平常心的人不落兩邊,不會去比較與計較,因為他不會以妄心去分別人與事,而讓所有的人與事落入兩極化或對立的局面。生活上或現今的社會充滿衝突與對立,皆與人人過度比較與計較的心態脫離不了關係。“平常心”的培養,就是對治妄念的一貼良方。
如果自認物質生活不豐富,則比下有餘就好,不要比上不足。如果精神生活要豐富,則不要比下有餘,而是要時時比上不足。意即:物質往下比,精神往上比;讓物欲降低,讓精神提升。物質生活不是不重要,而是過度的依賴與享受,就會猶如鍍金的飾品,外表看似亮麗燦爛,實則沒什麼價值,因為早晚會褪色而失去光澤。生活要喜悅,就要學習“看開”與“放下”,而不比較、不計較就是看開與放下的行動綱領。能體會箇中的道理,則要培養“平常心”就不難了。
生活之道不是要與別人比,
而是要跟自己比。
因為自己就是自己
--最大的敵人。
常常拿自己的家人去跟別人家比,甚至拿自己的弱點去跟別人的優點比,愈比當然會愈自卑,信心也會因此而摧殘殆盡。這就是妄自菲薄,也是不懂得善待自己,情況嚴重時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蹧蹋。參加宴會時,人人盛裝打扮,欲以華麗之服飾,襯托自己之身分與地位,這是人之常情。但卻有 一種人,不拘泥型式,以樸實素雅之服赴會,身處達官顯要及紅男綠女之中而不覺低人一等,這種不卑不亢的涵養不容易,非有超人之自信不可得。因為,他深諳生活之道不是要與別人比,而是要跟自己比。要防衛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警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約束的也不是別人,而是要嚴求自己。原因無他,因為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克服不了自己的人,如何去說服別人?更甭談要征服外在的環境。
聖賢與英雄之不同,在於: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一定能克服自己;聖賢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克服自己。所以,聖賢比英雄還要難。換句話說,英雄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建築在別人的煩惱跟痛苦上。聖賢則不想把自己的煩惱跟痛苦放在別人的身上,還想擔起天下人的煩惱與痛苦。所以,孔子的學生顏淵講“無施勞”,意思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要這樣,就要具備同理心。
將心比心,心心相印;
一旦能以心印心,
別人也一定會
感受我們的貼心。
做人處世常常去替別人設想,一旦站在別人的立場,用別人的角度來觀察或審視事情,則角度會更客觀、更超然,我們也才能更善解別人的立場,這樣就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誤解與磨擦,也能避免對立與衝突。所以說:如果一定要比,那就將心比心,這樣才會心心相印,一旦能以心印心,別人也一定會很容易就感受到我們的貼心。
“將心比心”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常常同理別人,就不難做到“我心知你心”。婚姻關係也是如此;感覺先生不好,就要先自我檢討自己做得好不好?如果先生因為我們做得很好而也跟著變好,這樣是最好;如果我們自認沒什麼不好,但是先生就是好不了,那表示我們做得還不夠好;如果先生不管我們做得好不好,他就是不願改好,那我們也只好把自己的心先照顧好,千萬不要因先生不好,而我們也故意不好,這樣的話絕對會痛苦自己找。同理,若有人感覺自己的太太不好,其思考邏輯也是如此。這就是“將心比心”的同理思惟。
●
人比人會氣死人,那是以己之短,去比人之長。心比心會更貼心,那是人人你心知我心。學佛有如學鋼琴,須時時調音,樂曲才不會走調,這樣才能彈奏出好音樂。談感情有如彈鋼琴,不論彈得快或慢,重或輕,只要收放自如,也如行雲流水,那就是“覺有情”。有情覺悟了,不管是人比人,或心比心,都將會是愈比愈好人,愈比愈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