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7 21:04:35|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6)/證嚴上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6)
◎證嚴上人
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恩德,但並非這十種恩德,就可道
盡父母的生養教育之恩。在經文中,佛陀不斷地分析再分析、不斷地叮嚀
再叮嚀,無非是要我們牢記父母恩。

為了闡述十種恩德,經中另以偈文複頌。

第一:懷胎守護恩。頌曰:累劫因緣重,今來托母胎;月逾生五臟,七七
六精開。體重如山岳,動止劫風災;羅衣都不掛,裝鏡惹塵埃。


這是描述母親初懷孕時的形態。

子女與父母這段緣並非今世才結下,而是在過去生中就已種下互相牽引的
因緣。縱然現代的醫學科技非常發達,可把父精母卵放在試管中培養成胚
胎後,再將受精卵移植到母親的子宮,但並非如此就可以創造人;最主要
還是在於子女與父母有這段因緣,才能進一步藉著現代的醫學科技,而來
成胎成形;如果沒有因只有緣,也沒有辦法托生於母胎。所以說親與子的
因緣,是幾世之前就結合在一起了。


用全心全意來守護胎兒


隨著每個月的成長,胎兒在母腹中漸漸生出五臟六腑,直到六、七個月時
,胎兒的六根六塵才具足。胎兒體重隨著時日一天天增加,母親腹部凸出
,像一座山一樣,造成行動不便。

經文中「動止劫風災」中的「風」,指的是煩惱,而煩惱是隨時會發生的
。母親在懷胎時,行動都非常謹慎,不論是靜是動,她都抱著惶恐的心態
來保護胎兒。尤其過去農業社會,重男輕女,母親不但要擔心胎兒的性別
,又要擔心胎兒的健度,甚至擔心孩子將來長大後的成就。這所有的一切
,都是母親所煩惱的,她隨時都處在憂慮、擔心的惶恐中,所以稱之為─
─風災。

「羅衣都不掛」──女人愛美是天性,逛委託行、百貨公司、上美容院,
幾乎都是女人的專利,有些婦女年齡已經七老八十了,但為了愛美還去拉
皮、修眉,甚至整修牙齒,弄成柳眉、朱唇、貝齒的形狀,可見女人是多
麼注重儀容服飾。可是一旦懷孕,因為害喜以及一心掛慮胎兒而沒精神打
扮,非但漂亮的衣服不能穿了,連梳妝用的鏡臺也蒙上了一層灰塵。

由此可見,母親對子女所付出的是全部的心血啊!佛陀跟我們講這些話,
最主要的用意,是要我們不忘孝思。


教育子女要感情理智並用


西洋婦女與東方婦女,教育子女的方式不同。西洋婦女懷孕後,就很注意
胎教,即使在懷孕期間,做母親的還是照常游泳、打高爾夫球,隨時保持
開朗合群的心胸;甚至流行在水中產子,讓孩子一出生就接觸大自然;她
們訓練孩子從小睡一房、自立堅強,杜絕孩子依賴的心態。

反觀東方婦女,小心翼翼地叮護孩子,從小就讓孩子養成依賴性,甚至孩
子長大了還與父母同房睡覺,時時粘著父母;而有些父母的心也有一種養
兒防老的依賴作用,對子女百般照顧,就是期待年老病弱時,子女會扶養
他。不過愈想靠子女,子女愈靠不住啊!

台灣現在有許多生活富裕的家庭,做父母的都把子女送往明星學校、貴族
學校讀書,為了孩子的學業,夫妻還得分開戶籍,隨著孩子把戶籍寄放在
別人的家裏,多辛苦啊!

我所認識的企業家中,有幾位也是為了孩子的問題傷透腦筋。他們的孩子
在學校不好好唸書,不是被記過就是遭退學,做父母的甚至得運用關係錢
勢,保住孩子的學業。

曾經有位企業家的孩子,要求上學騎摩托車,當年一般上班族所騎的機車
約一萬多元,他就非買七萬多元外國進口的車型不可。好不容易等到高中
畢業,父母為了拜託他繼續升學,還得答應買輛進口轎車給他做為交換條
件。學業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是當兵的問題,孩子怕吃苦,不願當兵;為
了讓孩子不致於逃兵,父母千拜託萬拜託,拜託兒子去當兵的代價,就是
買一棟房子,讓他單獨居住……。

雖然這對父母親在我面前一直吐苦水,但面對孩子時,他們還是不忍拂逆
孩子的意。像這種教養方式,孩子會乖嗎?能期望孩子以後奉養天年嗎?
每次一想到這對父母及這孩子,我實在是有無限的擔心啊!

我們一定要感情、理智並用的教育子女,如只一味的溺愛,終究會害了孩
子一生。總而言之,為人父母者就是這麼辛苦──要生孩子時,惶恐不安
,孩子生下後,又要一輩子負起責任。

第二:臨產受苦恩。頌曰: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朝朝如重病,日日
似昏沉;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

由此可見母親臨產時的辛苦。我常不斷地重複,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寧可
捨命保子,這種情形在目前的社會上,常常可以看到聽到。但是一般人看
歸生、聽歸聽、感覺歸感覺,在日常生活中能否真正去體會母親的恩情?
那就不知道了。


父母從不嫌棄子女


古人說「父母不嫌子女醜,子女不嫌父母貧」,在父母眼中,子女永遠都
是最美麗可愛的,即使這個孩子殘缺不全、甚或低能,做父母的永遠都不
嫌棄,這是父母對子女的親情;但是做子女的對父母,是否也能抱持這分
心呢?

記得我小時候看過一齣短劇,劇情發人深省。這齣戲的內容是這樣的:

有對夫妻住在鄉下,他們靠種田為生,生活非常清苦,吃不飽、穿不暖,
而且住的地方也很簡陋,每天早出晚歸為生活而忙碌。他們育有一子,雖
然夫妻倆非常貧寒,但卻儘可能的讓孩子得到最好的物質,做父親的曾為
了孩子要遠足而去做了三天的苦工,買了一個蘋果,讓孩子帶出門,平日
生活也樣樣都讓孩子能與別人相比,可以說是對孩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這對父母親都一直提供他最好的環境,從他小學、中學、到大學,讓孩子
在求學中衣食無缺,生活表面上看起來比其他人都富足,這個孩子也常向
同學炫耀,說自己的父親是董事長。

在孩子即將從大學畢業時,交了一個女朋友,並論及婚嫁,女方家長要求
結婚的對象須有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家世。這個年輕人為了博得女友的歡心
和信賴,竟然回去要求父母親,要父親到學校看他,但不能表明真正的身
分,要自稱是家中的傭人。做父親的為了子女的幸福,不得已,答應了他
的要求。

這位父親把家中所有能賣的東西全賣了,到舊衣店買了一套半新的衣服,
穿戴整齊地入城去找他兒子,但他兒子看到父親這般穿著,還是不滿意,
因此再三向他父親交代,仍要他自稱是傭人。

雖然這只是一齣短劇,但已將人性的虛浮描述得淋漓盡致,儘管父母把所
有的都給了孩子,但孩子卻無法體諒父母心,甚至不惜損傷父母的自尊。
多麼悲哀的人生啊!所以,書讀得多,也不一定全然懂得道理,即使懂得
道理,卻又有多少人真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呢?這可以說是人生悲哀的一
面。


臨產時掙扎在生死邊緣


「懷經十個月,難產將欲臨」──母親懷胎要經過十個月的辛苦,等到臨
產,又掙扎在生死的邊緣。「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母親懷胎挺著
一個大肚子,行動非常不方便,加上心中的罣礙,身心都好像患了重病一
樣。甚至有些人一懷孕,每天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覺。

以前我曾看過一位親戚,她為人媳婦後雖然懷孕了,但每天仍有做不完的
家事,除了服侍公婆與小姑小叔外,還要洗全家人的衣服,非常忙碌,她
常常一邊洗衣服一邊打盹,有時候趴在木桶邊就睡著了。

那時候,我就深深體會到做為一個女人很可憐,離開自己父母親溫暖的懷
抱,到另一個家庭之後,就必須負擔起這個家庭所有的工作,怕公婆不高
興,也怕小姑小叔不滿意,每天戰戰兢兢過著辛苦的生活;即使是懷孕仍
要為這個家做牛做馬,這種身心所承受的負擔,是多麼沈重啊!

「難將惶怖述,愁淚滿胸襟」──以前女人都很認命,再怎麼繁重的工作
她還是認為應該做的,絕對不敢也無法向別人訴苦;即使懷孕了,嚴重害
喜,也無法向別人說她有多累,因為一般人總認為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職,
所以她的苦、她的累,只有悶在心中,躲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掉眼
淚。


生男?生女?憂愁怖畏


以前的人重男輕女,為人媳婦每當懷孕時,心理負擔都很重,因為怕生不
出兒子,怕生了女兒得不到長輩疼愛,反被人怨。儘管現在的人提倡生兒
生女一樣好,但生兒子延續香火,卻是中國人傳統的想法和觀念。

我在台北就曾遇過一個例子,媳婦生了男孩子,婆婆馬上送她一條鑽石手
鍊,我問這位婆婆:「如果是生女兒呢?」她說:「那也沒辦法,還是要
養啊!」語氣中流露出無奈。現在的人都有這種心態了,何況是農業社會
的時代呢?所以說女人臨產時都很惶恐、緊張。

「含悲告親族,惟懼死來侵」,這裡所說的親族就是娘家,因為惟有對著
自己的母親才能把心中的苦楚說出。以前娘家的人要來探望嫁出去的女兒
,並不像現在這麼容易,如果娘家的人常常來,會被人認為是不好的「歹
外家」。

有句話說「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是潑出門的水」,以前新娘子出嫁時,都
會傷心流淚,她們哭什麼呢?很多是因為要離開從小生長的家,嫁到另一
個家,前途茫茫,命運未卜,禁不住悲傷;做母親的也為女兒的前途憂慮
擔心,彼此捨不得這分親情;想到離別之後,娘家要來探望不容易,有心
事也沒處投訴,所以新娘子會非常傷心。

做女兒的嫁到別人家去,看到娘家的人來探望就非常高興,她也會吐露她
內心的憂愁懼怕,她怕什麼呢?怕生出的嬰兒是男?是女?是否四肢健康
?能不能順利生產?會不會因為難產而死去……?

第三:生子忘憂恩。頌曰:慈母生兒日,五臟總開張,身心俱悶絕,血流
似屠羊。生已聞兒健,歡喜倍加常,喜定悲還至,痛苦徹心腸。


由此我們更能體會母親生產時的危險和辛苦。


孩子呱呱落地,母親的痛苦剎那化消


我們初來人間的那一刻,母親的五臟六腑就像要裂開一樣,血水隨著孩子
的出生而流出,就如同在屠宰場裏血如泉湧的……。而此時,不只母親的
身體受了很多的苦,她的內心也正牽出生的孩子是否健康正常。

經過一番掙扎,聽到孩呱呱落地的哭聲,剎那間她忘卻了所有的痛苦,那
種為人母的喜悅,並非言語所能形容,所以說「歡喜倍加常」。

但是歡喜孩子順利出生之後,產後的痛和苦,還是令母親虛弱不堪。

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年過四十才懷孕。我們都知道,女人的年紀
越大才生頭胎,危險性就相對提高,尤其兩千多年前醫學並不發達,當時
都採取自然生產,如果無法順產,生命就有危險。

摩耶夫人雖然身為皇后,但也是一位平凡的女人,在懷孕的過程中,和一
般人一樣戰戰兢兢,她期待能生個兒子接掌江山。印度的傳統是女人一定
要回娘家生產,摩耶夫人到了預產期,也隨俗準備回娘家待產。

摩耶夫人的娘家是迦毘羅衛國的鄰國,她在預產期前幾天回娘家,經過兩
國交界的迦毘羅園時,她看到那個地方非常幽靜美麗,所以就停下來稍作
休息。

當她走到園中的一棵大樹下休息時,竟然就在樹下生產了,她生下一個很
健康的兒子,大家非常高興地轉回王宮。由於摩耶夫人是高齡產婦,產後
身體非常虛弱,儘管國王召集了全國的名醫調治,但還是藥石罔效,她竟
在生產後的第七天離開了人間。

雖然已回生乏術,但在彌留之際,摩耶夫人仍是露出滿足的笑容,因為她
生下太子,對國家、對丈夫都有交代了,儘管她的生命已到了盡頭,她還
是以有了兒子感到安慰,這就是母性的偉大。

近代佛教的高僧中,有一位虛雲老和尚,他的母親也是四十幾歲才生下他
,經過了十二個月的懷胎,生產時竟然產下一個肉球。本來她是滿懷期待
與高興,希望能生一個健康的孩子,當她看到是一個肉球時,內心悲恨交
加,竟然因此昏死過去,從此沒再醒來。只可惜虛雲長老的母親沒有看到
──剝開這個肉球後,裡面是一個健康可愛的男孩。

第四:咽苦吐甘恩。頌曰:父母恩深重,顧憐沒失時,吐甘無稍息,咽苦
不顰眉;愛重情難忍,恩深復倍悲,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


佛說父母恩重,不只母親生子苦的恩深重,其實父親愛子的心和母親並無
兩樣,就天秤一樣,兩邊同樣平衡。


父母愛顧子女的心不改變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家庭問題,我們曾聽到夫妻之間因為感情不融洽,而鬧
到離異的地步,雖然他們說離婚就離婚,可是彼此的心中還是牽掛著子女


有個故事發生在美國,內容是這樣的:有位男士是個普通的公務員,他剛
結婚時與太太的感情非常恩愛,生活也過得很幸福,後來太太懷孕了,這
位先生為了要讓太太過更好的日子,也為了將來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
,所以拼命兼差賺錢。他馬不停蹄地工作,當然撥不出時間和太太相聚,
做太太的雖然能夠了解丈夫的辛苦,可是時日一久,她也有滿腹的牢騷。
甚至孩子出生後,她愈感到忍無不忍,常常跟先生吵鬧,最後要求離婚。
這位先生看到孩子的情分上百般忍耐,可是他們的婚姻已經徹底破裂,最
後終於走上離婚一途。

由於孩子年齡尚幼,所以法院判決孩子歸母親扶養。雖然年妻已經分開,
但是為人父親的心總時時惦念孩子。因為離婚的打擊,這位先生萬念俱灰
,每天徘徊在公園中,懷念以往偶而和太太帶著小孩一起散步,同享天倫
之樂的日子。

而做太太的也忘不了和先生那段甜蜜家庭的時光。有一天她也帶著孩子到
公園玩,當這位先生又來到公園徘徊時,眼睛一亮,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
,可是他又不敢相信,以為是一種幻境,沒想到這個孩子一看到他就馬上
跑過來牽著他的手,叫他爸爸,他高興地流下眼淚。抬起頭看到樹下站了
一個女人──正是他的太太。

這個孩子牽著父親的手,把他拉到樹下,又以另一隻手牽起母親的手,然
後把他們兩個人的手結合在一起,隨後他向父母說:「我要去玩了,你們
好好談吧!」說完蹦蹦跳跳地跑向孩子群中玩耍,這對夫妻則相視而笑…
…。一個破碎的家庭,就在聰明伶俐的孩子撮合下又團圓了。

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孩子不能欠缺父母的愛,只要作父親的有真正
愛子女的心,他一定會好好衡量自己的時間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而做母
親的如果有真正愛子女的心,即使受盡一切委屈,她還是願意忍受。為了
孩子,萬般委屈怨恨都會想辦法來化消的。


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雖然這個故事是發生在美國,可是西洋與中國社會的父母之情都是一樣的
,慈濟曾處理過很多類似的個案,也圓整了很多破碎的家庭。所以說,普
天下父母愛子女、照顧子女的心,都是一樣的。

做父親的為了子女,寧願做牛做馬、辛苦工作,只為了讓子女過的更好,
而做母親的為了撫育子女,把好吃的留給子女吃,把苦的、不好的吞下,
連眉頭也不皺一下,所以說「吐甘無稍息,咽苦不顰眉」。

父母為了子女,什麼都願意付出,即使他們心中有無限的委曲,但他們還
是以子女為重,所以說「愛重情難忍」,他們對子女的恩情真的很深重。
我們如果好好反省,想起來真是會感到心酸,何況有些人更是子欲養親不
在,像這樣的人真是「恩深復倍悲」啊!

「但令孩兒飽,慈母不辭饑」,這句偈文是說:只要子女能夠溫飽,做母
親的再饑再寒都沒有關係。這就是天下慈母心啊!


造福人群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


父母為子女付出的感人事情,實在太多了,但卻很難得有子女為父母付出
的動人故事。總而言之,希望大家能好好回顧父母恩,利用父母賜給我們
的身體,多多發揮功能,去報答一切眾生恩,能造福人群,回報眾生,就
是大孝,也是報大恩──身為佛弟子要多用心,不要為自我解脫而逃避人
群,應該要有毅力面向人群,行大孝、報大恩,這才是真正回報父母恩。

 

 

 轉貼慈濟月刊第317期

 

台長: 自如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甘露清涼 |
此分類下一篇: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7)/證嚴上人
此分類上一篇: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5)/證嚴上人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