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證嚴上人
【講經緣起】
佛教中有句話說:「人身難得」今天我們已得人身,這個人身是從那裡來
的呢?當然是從父母而來。有了人身,才聽聞佛法,聞了佛法才能斷生死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父母恩,報父母恩。
我們都曉得「百善孝為先」既然需具足一切善行,就不能缺少孝思,孝念
和孝行。一般人都知道儒家提倡孝道,其實佛教也很注重孝道;佛教不但
提倡入世的孝道,更提倡出世的大孝—不唯於父母生時,須供養以物質,
更需重視父母心靈的超脫,不受六道所羈。在佛教的經典中,有被稱為孝
經的《地藏經》,以及《父母恩重難報經》。
每個人都有父母,而且很多人也已為人父母。既然上有父母,就要知道父
母恩;下有子女,就應該要做子女的楷模,若希望子女怎樣對待自己,就
必須先從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做起。
◆父母恩重如山丘
「生日」在佛教中是「母難日」佛經中說:「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
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意思是說,母親要生個孩子,
必須懷胎十月,像身體生了一場大病一樣;尤其要生產時,母親在產房內
受盡痛苦,哀叫痛哭,而父親在產房外,也多緊張恐慌。尤其古時候醫學
並不發達,女人要生產,得靠接生婆,生死只在剎那間。
所以,母親生子,是何等的危險痛苦啊!而凡夫俗子卻常顛倒,每逄生日
時就殺生宴客,其實大家應該深思,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母親是多麼的
痛苦,受盡折騰!
蓮池大師說:「父母恩重如山丘」。父母親既有如此深重恩,為人子女者
,應該怎樣報答呢?
佛典中有《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我想藉此經文來探討父母恩,以講「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功德,迴向祝福每位壽星,希望諸位都能珍惜生
命的源頭,時時刻刻報答父母恩──利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做一些對人
生,對社會有意義的事,而我們所做的每一善,每一福,也都是迴向給父
母親的功德。
【父母恩重難報經】
經文中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阿難說:「我的確是這樣聽到,某一個時候,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說此『父母恩重難報經』。」
◆佛法如海,入阿難心
「如是我聞」──是每部經開頭的經頭序。佛陀在講經時,並沒有當場紀
錄,而是由侍者阿難尊者事後記下來的,因為阿難每天都隨侍在佛陀的身
邊,佛向弟子所講的話,對某些請法的人所講的道理,他都憑著記憶力和
智慧,攝受在腦海中,所以有句話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佛陀講經四十九年,直到八十歲入滅。在佛將入滅前,由於佛的弟子們大
多已修到解脫境界,看到佛即將入滅,大家表情都肅穆而凝重。而阿難當
佛的侍者有二十多年之久,日夜相處,感情深厚,更何況在出家前,佛與
阿難本是堂兄弟,佛即將入滅,當然令阿難傷心。阿難傷心激動地跑到一
棵大樹下,抱著樹幹大聲痛哭。
阿那律陀遠遠聽到阿難的哭叫聲,循聲找到阿難,拍拍阿難的肩頭。阿難
回頭看到阿那律陀,便向他說:「佛陀即將離開我們了!」然後哭得更傷
心。原來阿那律陀也是佛的堂兄弟,親人相見,當然更是感傷啊!
由於阿那律陀已證得阿羅漢果,明白「人」只是天地宇宙間的過客,佛陀
既然已經八十歲了,八十年前當他剛出生時,即已註定八十年後,總會有
入滅這一天。所以阿那律陀把生死看得很自在。
他牽著阿難的手說:「阿難,你不要悲慟,你的責任很重大,有很多事要
趕快進行。我們要了解佛的心意:首先,將來佛教要怎樣在人間推行?第
二,將來僧團要如何管理,誰來當僧團的領導者?第三,如何結集經典,
使經典能取信於人間,讓人能分別這是否是佛所說的話呢?你要趕快向佛
請示這些問題,千萬別在此哭泣浪費時間啊!」
阿難聽了這席話,如夢初醒,急忙趕回佛的身邊說:「佛陀請慈悲為我們
開示: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一旦佛入滅,誰來當我們的師父呢?
佛回答道:「以戒為師,你們必須要依照我制定的規矩,依教奉行。」
阿難又問:「僧團中難免有一些不守規矩的人,佛在世時都有不能受教的
人,一旦佛離開時,什麼人可以制服他們呢?」
佛回答道:「阿難!你要發慈悲心來教育他們,如能受教的,應該為他們
恭喜,因為今生他們都能得到解脫;如不能接受教法的人,這也是他們的
業重啊!你一定要憐憫他;至於劣性不改者,則默而擯之。」
阿難又問:「佛在世時講了這麼多妙法,將來我們應該把佛的教法流行於
人間,但是異教的經典這麼多,要怎樣才能取信於人,讓人相信這是佛陀
所講的經教妙法呢?」
佛陀回答道:「你們每個人都要發心,把我說過的話結集成經典,流傳於
人間,如要取信於人,就用『如是我聞』吧!」
因此,由「如是我聞」這句話,就是證明此經是佛所說的。這就是遵佛遺
教。
◆佛經要流傳於普天之下
「一時」──也就是某一個時候。你們也許會想,為什麼不標明西元前幾
年幾月幾日,用來取信於人呢?
這有二個原因:一是我剛才說過的,佛在講經時,並沒有現場筆記,所有
經典,都是阿難記憶在腦海中的,所以無法明確說出幾年幾月幾日。另一
項原因也是佛的智慧,佛所講的經,不但要流傳在人間,也要流傳於天堂
龍宮,如此,到底是要標明天堂的時日呢?還是標明娑婆世界的人間時日
呢?
比如說: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講地藏經,忉利天的一日,已是人間的一百
年了;而且在人間,世界各地的日夜時間都不一樣。佛為了所講的經,普
天之下都能接受,所以就通用「一時」來概括。
「祇樹給孤獨園」──是在舍衛國內的一個地方,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住
得最久,講經也講得最多。
為什麼這個地方會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呢?這其中有一段典故。
舍衛國當時有位「給孤獨長者」,這位長者在國內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不但有錢,而且富有愛心,因此博得全國人民的愛戴和恭敬。長者除最小
的兒子尚未結婚外,其餘的均已成家,長者心想:我一定要為小兒子找個
既漂亮又賢淑的女子為媳。
鄰國一位好友有一個女兒很漂亮,他想與這位朋友結為姻親,因此就到他
家去拜訪。
長者一到朋友家,看到他家內內外外都張燈結綵,人人喜氣洋洋,心裏很
高興;以為朋友以這種華麗莊嚴的場面來迎接他,所以一見面時長者就說
:「我好感動啊!你不需要為我行如此大的禮節啊!」
他的朋友回道:「你錯了!我不是為你,我是為佛啊!」
長者一聽到佛的名字,突然間內心一陣震撼,覺得很歡喜,於是好奇的問
他:「佛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值得你這麼尊重呢?」
朋友回答道:「你既然來了,就住下吧!明天中午我要請佛來供養,你就
可以親眼見到佛莊嚴的形象,聽到佛的聲音妙法了。」
長者當晚徹夜難眠,心中一直期盼著天快亮,就能見到佛,所以怎麼也睡
不著。於是他起床到處走動,不由自主的走出花園,來到一片清淨的叢林
,看到一位形貌很莊嚴的修行者坐在樹下。長者不由自己的五體投地拜了
下去。那時天即將黎明,他抬起頭來,看到這位修行者莊嚴而安詳的慈顏
,心中頓覺露出了一顆摩尼寶珠般的光明和清淨。
他跪下虔敬問道:「請問大德如何尊稱?」
佛說:「我就是你想要見的人啊!」
長者一聽說:「原來您是世尊──佛陀啊!怪不得我的朋友會如此敬重您
。佛陀啊!您能答應我,讓我請您到舍衛國去嗎?舍衛國那個地方,很需
要像您這麼莊嚴有德。有福有慧的聖人,您是否願意到那個地方去教化眾
生呢?」
佛說:「只要那裏有僧團住的場所,有我講經的地方,我一定會去。」
長者聽了欣喜地說:「我現在馬上回舍衛國,好好找一個地方,供養僧侶
,請佛陀施教開示。」
◆祇樹給孤獨園轉法輪
長者回去後就開始找土地,但都不理想,最後他找到一個很好的地方,但
這塊土地的主人是太子。這位太子名衹陀,是王位的繼承人,他請求太子
讓售這塊土地。
太子不願得罪長者,卻又不肯賣他,因此就對他出了一道難題。太子說:
「可以啊!我可以賣給你,但價錢很貴。」
長者回道:「不要緊,我一定可以做到。」
太子說:「我不和你算錢,只要你用黃金舖地,你的黃金能舖到那裏,那
裏的土地就是你的。」
長者回道:「那還不簡單,只要金子和錢能買得到,即使傾家蕩產,我也
要完成這心願。」
他回家後,就把家中所有的黃金,派人用車子載到那塊土地上,一寸寸地
把黃金舖在地上。他向太子說:「你看,每一寸的土地我都舖滿了黃金,
這塊土地是否已經是我的了?」
太子看了心中非常感動,就向長者說:「你要供養的人到底是誰呢?竟然
值得你用黃金來舖地?既然能讓你這麼尊敬,我想這個人一定是普天之下
稀有的聖人。我被你感動了,你把金子收回去,這塊地就讓我來捐吧!」
長者說:「不行,我的金子既已舖在地上,這塊地就是我的了,我要以此
來表示我供養佛陀的誠意。」
太子非常後悔,心想早知如此,當初就該把地捐了,現在想捐卻沒有機會
。不過他心生一智,他說:「好吧!既然你的金子都已舖滿了土地,這塊
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地上的這些樹木,金子無法舖上,我只好叫人把樹砍
掉。」
長者一聽,嚇了一跳,因為這塊土地的美,就是因為有這些樹木,萬一樹
真的被砍掉了,那豈不就破壞了園地的美感嗎?他非常著急,馬上向太子
說:「我們折衷一下吧!土地由我捐,樹木由你捐;佛陀如看到這些樹木
,一定會很歡喜的。」
太子說:「只要有我的部份就好。」於是給孤獨長者就在土地上蓋起精舍
,有講堂,也有僧侶住的地方。
等到數個月後,房子蓋好了,佛陀就率領弟子來到這裏。長者即向佛陀介
紹祇陀太子,並向佛說明土地與樹木的緣由。
佛聽完之後說:「既然這個地方是你們二位合捐的,我就用你二人的名字
為名──太子是將來一國之尊,因為他捐樹,所以稱「祇樹」,而給孤獨
長者捐的土地,就稱「給孤獨園」。
所以『祇樹給孤獨園』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轉貼慈濟月刊第312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