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晚/肥了醫院荷包 苦了病患
2015-09-03 16:10:29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長久以來,藥價差被視為拖跨健保財務的大黑洞,但醫院經營者,卻把藥價差視為醫院重要盈餘來源,只要擴大藥價差,就能創造醫院最大利潤;但當部分醫院過度追求利潤,專挑利潤高的學名藥採購,無形中卻犧病患權益。 不少醫界專家很早就預測,繼食安風暴後,台灣將面臨「藥安」問題,其中又以癌症用藥影響最大,一旦原廠化療藥物過了專利期,同成分學名藥低價搶進,恐將影響癌友健康。 當肥了醫院荷包,往往就苦了病患。就有一名罹癌的政府官員,固定在北部某醫學中心就診拿藥,最近該中心將標靶藥及化療藥換成學名藥,他吃了一陣子自覺效果不佳,為了換回原廠藥,最後只好換醫院、醫師。
為求節省健保支出,健保署鼓勵醫療院所多採購學名藥,食藥署也再三強調,國內本土藥廠製作嚴謹,同成分學名藥的治療效果不會輸給原廠藥。有了官方掛保證,醫院經營者更有理由要醫師多開學名藥。 但部分健保藥物,現在卻是原廠藥與學名藥給付相同,以致出現醫院卻捨原廠藥改用學名藥的奇特現象,既未省健保,反而讓醫院有更大的藥價差空間。例如某醫學中心進藥數量龐大,降血壓學名藥折扣竟可壓低至二折,如一顆藥健保價10元,等於每賣一顆藥就賺八元。
之前的八仙氣爆意外,台灣醫界大團結,眾多醫師、護理人員不眠不休,齊心搶救數百名嚴重燒燙傷者,各大醫院也不計成本全力搶救年輕生命,醫護的無私付出讓不少人重拾對白袍工作者的感動。
但同一時間,不少醫院卻默默換藥,以「以賺錢為優先」。醫療是治病救命的工作,應該先確保醫療品質,再追求獲利;而醫師也應秉持專業用藥,不能被醫院政策或藥廠利誘牽著走。少一點利益,多一些專業及仁心仁術,才是國人之福。
聯合/這四年是這樣過來的
2015-09-03 02:41: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最近四年,台灣可說是從民進黨操弄的四齣大戲走過來的。二○一二年的美牛夜宿立法院,二○一四挑唆太陽花及其後順著林義雄絕食炒作廢核,二○一五操弄反課綱。其間的文林苑、桃園大埔及洪仲丘事件等,民進黨也都是收割者。
這四齣政治大戲有兩大共同點,其一是暴力。陳水扁政府曾對美牛的進口及檢疫大放水,但民進黨此次卻以占據立法院的強制手段全力杯葛。林義雄曾主張「核四公投」,卻自食民主公投的誓言,用絕食要脅社會。太陽花占據立法院及反課綱攻占教育部,則更是暴力行為。
第二個共同點是,民進黨在這四個事件中,都只是炒作反馬反國民黨的情緒,卻皆未提出可信可行的對策。在夜宿立院五天四夜之後,民進黨以「接受國際標準」下了台。然而,蔡英文既稱也將爭取加入TPP,則是否民進黨若重返執政,還要夜宿立法院杯葛美牛、美豬?至於核能問題,是一複雜的政經課題,林義雄卻將之扭曲為政治鬥爭。蔡英文更利用此一民粹氛圍大倡廢核,而根本未提出可信可行的能源方案,連若重返執政後核一是否將如期除役都未說清,卻先毀了較先進的核四。
太陽花主張返回「反中/反全球化」的台獨政經路線,反課綱主張「中華民國滾回中國」、「汝思華/吾思台」的「去中華民國/去中國」路線。蔡英文對這些皆迄未正面表態,只諉稱「反對黑箱」。試問:蔡英文若重返執政,能命「中華民國滾回中國」嗎?能說「汝思華/吾思台」嗎?
操弄暴力,玩弄民粹。民進黨用那些自己也根本做不到的事,來玩弄社會的無知與幻想。這四年台灣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如果民進黨重返執政,蔡英文難道仍能如此這般走下去?
經濟/為生產力4.0推動再進一言
2015-09-03 02:41: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8月下旬經行政院會拍板定案,為提振經濟動能,科技預算一舉突破千億元,而攸關產業升級轉型的重大計畫「生產力4.0」預算不但加碼,並宣布提前於今年第四季啟動,期望能進一步帶動企業投資。行政院同時決定成立「生產力4.0」發展指導小組,由副院長張善政出任召集人,並邀公協會成立「產業諮詢建言會」,針對未來10至15年傾國家之力發展,勾勒國家未來生產模式新願景。
在各先進國家積極往工業4.0邁進,中國強推中國製造2025的當下,政府規劃大舉投入生產力4.0,以促成台灣成為亞太優質生產力典範,創造以人為本的優質就業環境,絕對是必要的舉措。因為對產業來說,如何有效補足勞動力的缺乏,以及提高員工及工廠的生產效率來提升產業競爭優勢,是當前必須解決的課題;對社會而言,如何提高員工薪資、提升工作品質及衍生新的就業機會,也是現今台灣需要面對的挑戰。
不過,觀察目前整體推動計畫的內容,有些環節恐怕還需要更縝密的規劃與思考,才能竟其功。首先是策略面的課題:觀察先進國家的工業4.0或類似的製造業創新轉型計畫,都有清楚的國家及產業戰略目標與定位、執行策略與作法,且有具體的檢核里程碑。生產力4.0計畫作為台灣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產業政策,也應有宏觀的上位策略規劃與推動藍圖,才能讓產業界有信心,推動者能有所遵循。
在執行面上,應密切關注德國、美國、日本,甚至韓國、大陸及印度等主要國家在提振工業轉型及智慧製造上的政策方向與措施,因為這些國家的積極作為,已造成市場排擠與版圖重整之威脅,台灣產業正面臨前後夾擊的嚴峻考驗,如何知己知彼,找出自己的定位與方向,發揮既有的優勢與利基,避免落入四不像的窘境,需預先因應。
在推動過程中,也應掌握國內產業的輔導能量與使用者的特質及需求,以及轉型的真正瓶頸,避免企業購置一堆國外的智能設備,卻無法真正在生產線上活用,甚至打擊到原有國內智慧製造或系統整合廠商,或者過度衝擊國內就業市場等風險。
舉例而言,福斯汽車集團全球擁有Audi、Lamborghini、Bentley、Porsche、Skoda、VW等12種品牌,100座工廠,280款以上的車種,其透過積極的模組化設計,福斯集團全品牌正逐步縮減為三套汽車底盤,在大量共用各種零組件下,又能維持各品牌產品的差異化特色,其中企業本身的管理與軟體、設計的實力搭配也是關鍵,而這也是德國工業4.0的核心精神之一。
這也就是說生產力4.0的成效,與產品的零件數及需求量高度相關,零件數與生產量越高,未來生產力4.0也較有相對的高效益。對大部分是中小企業的我國廠商而言,是否有這樣的特性與基礎來應用?甚麼樣內涵的生產力4.0適合台灣企業,需要儘速釐清;尤其計畫實施之後,究竟產業的生產力是否有所提升?哪些部分獲得提升?哪些部分原本預期會提升,但卻沒有獲得明顯的改善?應有一套有效的評估方式,以檢視成效及找出推動盲點。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藉由縮短產品推向市場的時程、滿足少量多樣客製化需求、有效掌控實際生產進度與庫存、可臨時增加訂單與抽單,這樣的趨勢發展雖有助於製造效能的提升,但更有利於品牌廠商降低與市場需求間的落差,進而使得品牌廠商的議價能力增加、涉入程度提升,對於以代工型態為主的台灣產業將產生更大的談判壓力。換句話說,生產力4.0不只要解決供應端的問題,市場力、品牌力及產品力等應對需求端的能耐也必須強化,以避免於紅海的殺戮,這些種種政府必須未雨綢繆。
聯合/從八年廿萬戶檢視蔡英文政見
2015-09-03 02:41: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日前拋出居住、食品、照護、年金、治安等「五大社會安定計畫」,藉此呼喚選民:「明年讓我負責」。其中最受矚目的一點,是她提出「八年廿萬戶」的社會住宅興建計畫,訴求只租不賣,要使各族群都能找到滿意的家。察其內容,蔡英文不僅掉進「數大就是美」的迷思,掉入了大政府的「供給論」,也忘了馬英九「六三三」的慘痛教訓。
台灣居住問題確實有種種癥結亟待克服,然而,八年建廿萬戶社宅是不是最佳對策,卻大有疑問。原因有三:第一,不少地方政府目前都在搶建社宅,僅北北桃中四市加總已幾近六萬戶;蔡英文八年廿萬戶的計畫若未計入這些興建中的社宅,會不會造成高估,而遺留下許多「蚊子社宅」?第二,柯文哲競選時也曾喊出「八年五萬戶」的口號,上任後改口為「四年兩萬戶」,除了用地難覓,還要面對既有社區對大型公共住宅的反對;而蔡英文的廿萬戶要蓋在哪裡,想好了嗎?第三,社會住宅的核心考驗在於管理,蓋好的大量住宅應出租給哪些人、誰有優先承租權、租金如何訂價才合理、不遵守住戶公約的承租者如何管理,台灣在這方面的經驗均不足。若不事先妥當規劃,則大量社宅極可能變成紛爭之源,製造出新的居住不正義。
我們認為,政府加速提高社會住宅的供給絕對是有必要的,但這必須考慮區位和社會的需要,不能漫無目標地亂建,也沒有必要八年一步到位。再說,興建廿萬社宅所需經費高達數千億元,這些錢要從何而來,蔡英文隻字未提。發表政見,難道只要把氣球吹得夠大就好?事實上,就算政府預算無虞,八年廿萬的「量產」目標也不是一聲令下即可達成。以台中市為例,林佳龍喊出「八年一萬戶」,但他的第一批社宅得後年才能完工,也不過區區兩百戶,這距離目標何其遙遠。「八年廿萬戶」是蔡英文所有政見中罕見的一項具體目標,但這個數字反而暴露了她的華而不實。
再說,就算蔡英文能完成她八年廿萬戶社宅的目標,若不能就社宅的定位、出租對象及管理規則妥善制訂對策,廿萬戶社宅可能很快就被占滿;那麼,後來者的居住正義要怎麼解決?如果蔡英文心中設想的是新世代的居住問題,台灣每年大學畢業生是廿二萬人,一次就可以把所有社宅填滿;那麼,次年畢業的人棲身之地何在?而柯文哲的想法,則認為社宅主要是提供「貧民」居住,那麼社宅還會不會有流動性?剛畢業的年輕人是不是會與貧民發生居住權爭奪的問題?這些,都是高舉社宅大旗的政治人物必須想清楚的事。事實上,在土地取得不易的地方,政府如果能利用閒置的公共建築加以改造成居住空間,不也是增加社宅供給的另類途徑?
社會住宅是近年時髦的議題,但台灣的居住正義問題其實尚有更廣的面向有待解決,社宅只是其中一端,不應只是唯一大事。以藍營參選人洪秀柱所提的住宅政見作為對照,即相當清楚。洪秀柱主張鬆綁《都市更新條例》及擴大辦理公辦都更,讓住民能擁有家的回憶及財富重分配;她的重點,是針對被困在都市老舊住宅中的「有屋階級」出發,認為讓年久失修、危險老舊、沒有電梯的住宅透過都更翻新,也是滿足居住正義的一部分。洪秀柱的訴求,或許不如蔡英文的「八年廿萬」那麼誇大討喜,卻也是許多居民迫切的渴望,人數絕對不下於廿萬戶;何況,這不需要耗費數千億元國家預算來推動自己的政見,豈不是真誠得多?
持平而論,檢視蔡英文的「五大社會安定計畫」,除了八年廿萬社宅的大口號,其他看不到太多亮眼的內容。例如,提高食安檢舉獎金、建立食品產銷履歷、推動社區照護等政策,其實都是政府正在推動或規劃的工作;而所謂召開「年金國是會議」推動年金永續,則讓人想起幾度召開不成或草草了事的國是會議,誰又是破壞共識的始作俑者?
目前蔡英文距離「明年讓我負責」,儼然只剩一步之遙。無論如何,再怎麼「躺著選」,她也應該提出一些誠懇而周延的政見,讓人民感受到她的誠意,或至少看見一些願景。從這個觀點看,「八年廿萬戶」太過取巧,也太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