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蔡英文的威權年代
2015-08-26 01:4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二、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概不知道什麼叫威權年代。但蔡英文知道,她說,威權時代政府打壓方言,讓她直到五十歲才開始學客語。
把不會說母語歸咎於政府打壓方言,是很廉價的推詞。在那個年代,不少學校規定在校內要講國語,有時甚至會罰錢,但並未要求學生在家也必須講國語。何況,母語是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就會的語言,到校學習國語,在家使用母語和家人溝通,並行無礙。當時,不同族群的學童都是這樣走過來的,許多人具有說雙語的能力;而蔡英文不會說母語,卻推說是威權打壓,為什麼不問問家裡何以不教?
蔡英文的父親是客家人,母親是閩南人。照理說,她即使不懂客語,也應略通閩南語,但她卻兩者都生疏。這種情況,顯然是家庭教育的選擇,或者她成長時期刻意的趨避,與威權壓迫無關。再說,台灣威權體制已經結束了二、三十年,本土化政策也推行了許久,蔡英文卻直到近年因參選總統才開始學習客語,目的恐怕很功利,不過是為了拉攏客家鄉親的票,而不是對身所源出的族群產生了什麼尋根的興趣。
威權年代確實存在許多荒謬現象,關於方言和言論自由的打壓,蔡英文不如問問宋楚瑜,他是實際決策及操刀者之一;關於政治壓迫及其他種種,蔡英文則必須去請教施明德,他是真正的抗爭鬥士。試想,同樣是威權年代,施明德承受的是黑牢及逃亡的苦難,而蔡英文的損失竟只是「失學客語」;兩相比較,蔡英文未免太幸福了。
儘管「威權打壓」已變成萬靈藉口,但有些人仍應避免使用。尤其像蔡英文這種一生順遂、藍綠通吃的權貴,為選總統而把威權打壓掛在嘴邊,未免顯得輕薄。
聯晚/蔡英文忍讓兩岸坍塌?
2015-08-26 14:45:43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大陸經濟放緩,全球股市同步重挫,台灣對大陸經濟閉鎖的代價若何?
兩岸福州會談後,張志軍說,如沒「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兩岸商談機制,可能就要「坍塌」。「坍塌」不是隨口說說,言外之意,並非中共有意操弄,明年若是政黨輪替,只要蔡英文把「九二共識」抽走,它就自己塌了。
目前兩岸的協商重心,一直是ECFA的後續議題,雖已談成了兩個,另兩個未完成;但已完成的兩個,只有投資協議生效,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仍卡在立法院,動彈不得下,通過包括服貿、貨貿等協議的前景黯淡。
即使民進黨明年成功拿下政權,它仍無法否認,ECFA依舊是台灣加入區域整合的敲門磚。台灣就算不加入中國扮演重要角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要想加入美國主導、門檻標準極高、但成員歧見極大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在主客觀條件皆不佳下,並不容易達成。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過,台灣能否加入TPP,仍取決於中國大陸。
然而,蔡英文開出的兩帖經濟藥方,就只有與美國合作:一是加入TPP,二是與美企業合作進行研發創新,開發工業4.0技術,已隱約宣告棄守大陸;亦即,妄想單靠美日,就可以單方面改變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的既定事實,撐起想像中的榮景。
全球化後,經濟雖可以跨洲互動,但地緣因素仍最為強大;墨西哥與加拿大皆以美國馬首是瞻,台灣難自外與大陸的經濟整合,皆已是無需爭辯之定論。蔡英文如果執政,或許可以想出一套可行的政策,建設性調整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現況,但切不可愚騃到把排除中國當成主要戰略。
因為,宣告與大陸完全決裂,不僅將中止兩岸好不容易建立的協商機制,北京可能「回到過去」,在就此「坍塌」的廢墟上,再狠狠踩上一腳。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寸步難行的殷鑑不遠,蔡英文果真忍心,就讓兩岸協商塌了?
聯合/全球股災不斷 台灣須慎防內外皆冷
2015-08-26 01:40:21 聯合報 社論
「黑色星期一」是全球股市瘟疫日,台股一度急殺五百八十三點,創下史上最大跌幅,投資人信心幾乎崩潰。所幸,在政府宣布五千億國安基金護盤後,昨天台股反彈回穩。眼前的冷酷事實是,股災的陰霾並未遠去,全球經濟氣溫仍在急劇轉冷,台灣除了趕緊「救股市」,也不能疏忽「救經濟」的培元固本工作。
這次全球股災,主要是各國投資人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動力轉趨悲觀所致。在中國七月大手筆投資救股之後,八月人民幣連續刻意重貶,更牽動周邊國家匯率下挫;為此,英國《金融時報》甚至發出「中國模式已走至盡頭」的質疑。過去十多年扮演「世界工廠」的中國經濟,未必會走到「硬著陸」的地步,但在全球投資人的過度反應下,引發強烈的心理恐慌,也就埋下這波股災的導火線。昨天,各國股市都有轉穩現象,唯獨深滬股市仍深陷泥淖,可見一斑。
在前兩次全球金融風暴──亞洲金融風暴與雷曼金融風暴中,中國大陸兩次都扮演「撐盤」的角色。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大陸挺住了人民幣匯率;在雷曼金融風暴後,更擔綱全球經濟發動機。但今天的情勢,大陸經濟似乎已自身難保,中共激烈採取人民幣重貶的手法以刺激出口,凸顯其經濟情勢嚴峻。
這波全球股災的燃點,正是大陸放手讓人民幣貶值,外界擔心中國經濟失速,拖累已經疲弱的全球經濟。儘管美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但從近日美股連續重挫看,華爾街股市甚至在周一開盤急殺一千點,美國獨木難支的危機感已經浮現。近一個多月來,北京動用了四千億美元來支撐匯率和股市,但形勢似乎益形惡化;因此引發全球股災,更是始料未及。
兩岸經貿關係密切的台灣,當然是首當其衝。主計總處日前大幅下調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至一.五六%,主要就是大陸、歐盟的經濟成長不如預期,影響台灣出口表現所致。包括業界所謂「中國供應鏈」的大屠殺,台灣逾半電子股遭到重擊,許多根基深厚的科技業者都難倖免。這些傷筋動骨之痛,對台灣而言,絕對不止是區區「救股市」的問題,也不只是開出一帖「救股市」的藥膏即可奏效,而必須有更根本的策略調整與體質轉型。
目前台灣經濟面臨的情勢,從外在環境看,是全球將進入需求趨緩、交易趨冷的狀態;這點,國際客觀環境使然,我們所能著力者不多。而台灣所能做的,則是設法維持國內需求的溫度,使內需之火不致熄滅;這樣才能避免台灣經濟在「內外皆冷」的惡劣環境中失溫,乃至凍僵而難以復元。
創造內需,要靠公共建設及民間消費兩大項目。先談公共建設,早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成功帶領台灣度過兩次能源危機,就是一方面利用大型建設創造國家願景,一方面帶動民間周邊產業的繁榮。但近年政府推動中的大型公共建設明顯不足,看不到有前瞻性的重點規畫,許多建設都淪為零碎化的小型工程,讓地方勢力分食;如此一來,就無法發揮公共工程推促內需的作用。公共建設不足的問題,是台灣內需失溫的主因,馬政府對此應該再加把勁。
再看民間消費,這有三大觀察指標:所得、財富和價格。其中,股市榮枯對於財富的影響重大,也左右民間消費的力道。過去十多年,台股面臨重大打擊時,例如二○○二年的SARS疫情與二○○八年的雷曼金融風暴,都嚴重影響民間消費;前者使民間消費衰退百分之一點一三,後者更造成民間消費長達連五季的衰退。因此,政府固不應動輒干預股市,但在台股已經明顯超跌的情況下,設法排除干擾交易活絡的因素,則是必要之舉,而且事不宜遲。
台股今年上半年一度攻上萬點,但六月開始走跌,從近九千七百點滑落至目前已不到七千多點;加上今年景氣不佳,勢必影響企業發放年終獎金的水準。今年股市崩跌的滯後效應,加上可支配所得可能下滑,在明年上半年對我內需的影響將更甚於今年。這些狀況,政府都必須預為籌謀布局,不要讓經濟陷入「外冷」和「內冷」夾殺的險境。
台灣經濟目前是「救」聲四起,要求「救產業」、「救經濟」、「救股市」的呼聲不絕於耳。關鍵在,政府必須敏於因應、出手準確,又要避免躁動;就算政治干擾不斷,也要嚴防台灣陷入內外皆冷的困境。
經濟/從日月光併購案 看產業整併求生
2015-08-26 01:40:2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月光公司日前宣布公開收購矽品普通股,以每股45元、溢價34.3%,預計收購矽品25%股權,總金額高達新台幣350億元。日月光表示,因為全球競爭加劇,半導體產業加速整併趨勢明顯,此舉在建立與矽品全面合作的機會,未來會與矽品經營團隊討論雙方全面合作的細節。
看到這個消息,許多人感到震驚,尤其是推測日月光未事先知會矽品公司,因此產生「敵意併購」的說法。不過,在全球產業淘汰賽正加速進行的此刻,從促成產業合併或推動聯盟的角度來看,台灣確實應該更正面看待這件事。
首先是面對國際半導體大廠迅速的整併動作,台灣確實已到了需要急起直追的時刻。今年歐美市場出現三個大型合併案,包括恩智浦收購飛思卡爾、安華高收購博通、英特爾收購亞爾特拉等,至於大陸半導體整併速度更快,從紫光收購展訊及銳迪科,中國封測廠江蘇長電合併新加坡星科金朋,再到中國清芯華創收購美商豪威等,併購讓這些企業重新站在有利的位置,為下一波競爭取得優勢條件。
當國際企業不斷朝向愈併愈強大時,台灣卻很少出現合併案,不僅難以向外併購,甚至屢屢成為外商合併的對象,去年台灣IC設計業有四個合併案,其中三個都賣給外商,包括凌耀併給威世、創傑併入微晶、安恩併入艾科嘉,只有一個案子是國內兩家公司旭曜與敦泰合併。至於前年聯發科併晨星,算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大型合併案。
企業透過併購最常見有兩大目的,一是做強,二是做大,前者通常併購異質性企業,以截長補短、提升競爭力,後者則是藉企業合併擴大經濟規模,奠定產業領導地位。過去台灣企業願意合併的案例原就不多,要走出國際更是困難,也難怪台灣企業通常規模不大,僅能在利基市場維持偏安局面。
如今,日月光收購矽品,目的當然是擴大經濟規模,因為產業競爭更加激烈,供應面勢必要縮減,台灣眾多同類型的供應商必然互相競爭、壓縮利潤。
而且,半導體也只是整體產業中的次產業,未來不論是筆電、面板、LED、太陽能甚至品牌等,也都會面臨同樣的困難與抉擇,整併求生已是台灣企業主無法迴避的課題,也只有快速整併,才能與國際級企業或中國國家隊同台競爭。
此次日月光選在全球股市同步大跌之際出手,也是因為股價已跌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根據統計,目前台灣上市櫃800多家電子公司,已有超過一半400多家股價跌破淨值,更有超過200多家跌至僅剩淨值的一半,其中還不乏具有產業指標地位的企業如晶電、友達、群創等,這幅令人觸目驚心的資本市場圖像,意味著投資人完全不看好台灣電子業的競爭力,許多企業家努力一輩子,換來的結果卻是如此不堪,電子業過去是支撐台灣經濟的命脈,如今卻以如此崩壞的方式下墜,的確令人憂心與不安。
股價表現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從景氣基本面、證所稅到紅色供應鏈,可能都是影響因素,但當投資人以逃命方式全面撤出股市,顯示的是投資人信心盡失,而此刻正需要企業家出來救市,許多企業仍有龐大現金部位,若能在此非常時期跳出來,選擇與優質企業結盟合作,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必有正面效益,正如同股神巴菲特也常在股市暴跌之際,出手收購有基本面的好公司。此次日月光率先點燃這把併購之火,未來必定會刺激二、三線企業也要進行整併,否則難以因應未來的挑戰。
此外,從現實層面來看,當股價不斷下滑,企業被敵意併購的風險勢必增加,因此企業家一定要想辦法把公司價值提高,因為如今已進入生死存亡關頭,現在許多公司董監持股都低於10%,規模大的甚至只有5%,只要有人拿出幾十億或百億,就可以把市值千億以上的公司買走,政府與業界都不能忽略股市暴跌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