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18 13:00:15| 人氣1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果讓安倍編台灣課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登陸 宋楚瑜碰壁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讓安倍編台灣課綱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生產力4.0 政府效能須先4.0
.聯晚午後熱評.白色與紅色的第一類接觸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登陸 宋楚瑜碰壁
.聯合報黑白集.如果讓安倍編台灣課綱
.經濟日報社論.落實生產力4.0 政府效能須先4.0
.聯晚午後熱評.白色與紅色的第一類接觸







聯合/如果讓安倍編台灣課綱

2015-08-18 01:30:3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如果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編訂台灣的高中歷史課綱,他恐怕也寫不出舊課綱裡的那些文字。

安倍為「終戰」七十年發表談話,雖然語多曖昧,但他至少明白承認日本當年的「殖民統治」,並宣示「應該永遠跟殖民統治告別」。所以,如果由安倍編訂台灣的歷史課綱,他應當也會準確使用「日本殖民統治」一詞。

安倍雖未直接提及慰安婦,但他說:「我們也不能忘記,在戰場背後被嚴重傷害名譽與尊嚴的女性們的存在。」若由安倍編訂台灣的歷史課綱,難道他會堅持「慰安婦是自願的」,而用偽史來對慰安婦們肆行永世不得翻身的「更嚴重的二次傷害」?

安倍的證詞,揭露了反課綱的孩子們之無知,且更暴露了那些「租用暴民」者的無恥。民進黨作為孩子的長輩,竟將因無知而誤蹈的幼稚行為譽為「進步力量」,而給予「物資支援」。這難道不是見人年幼可欺而誤人子弟?

讀歷史,講求史實、史識與史德,秦始皇有焚書坑儒之過是史實,有「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之功也是史實,但最後認定秦為暴政則是史識與史德。若竟說,儒生是自願跳到坑裡自盡的,甚至主張「批孔揚秦」,那就非但不是史實,且無史識及史德。

同理,讀日據歷史,有人譽八田與一,有人悲莫那魯道。但無論如何,就史實、史識、史德言,都不能得出一個「不是殖民統治」及「慰安婦不是被強迫」的答案。這些都是基本的歷史常識,絕不是「黑箱」,而民進黨及蔡英文將史實、史識與史德全部關進他們的政治黑箱裡,不讓孩子們醒悟。

眼前的奇景是:當安倍為日本殖民統治懺悔,但蔡英文卻「租用暴民」(美學者郝志堅語)歌頌殖民統治。




 

聯晚/白色與紅色的第一類接觸

2015-08-17 14:52:30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柯文哲今天到上海,「雙城論壇」沒有喊停,白色力量跟紅色集團終於實現第一類接觸,彼此都得了分數,柯文哲登上了他要的舞台,而上海則請來了後太陽花的圖騰性人物。

顯然這是中共一盤大棋裡的一小步,在台灣日漸顛沛的局勢下,中共必須將一位符號性的人物攬到手裡,建立一條可以對話、互動與探索的渠道,這是它需要的一塊拼圖;而柯文哲顯然是為了登上更高政治階梯的踏腳石,走這一趟既豐了羽翼,又獲得掌聲。

白色與紅色之間,在各自的政治需求下,似乎顯得並不尖銳對立,但若是雙方都寧可回到各自的極端,用仇視的心態叫陣,所有的政治可能都將落空。因此,北京姿態拉低,沒有磕磕碰碰,「九二共識」只要柯文哲說句「了解並尊重」就開出綠燈,並不要求「認同與接受」,而柯文哲也不寒傖小氣,「兩岸一家親」、「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都可以琅琅上口。

但畢竟這只是一小步,因為柯文哲背後那個仇中的力量方興未艾,甚至更為澎湃而激昂,一個城市間的論壇,至多也只是把手言歡、淺酌即止,但這卻意味著,北京決定用更為謹小慎微的態度,去分辨、研析與解讀,在那些激昂的反中嘶吼裡,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情緒、思維或忿恨。

究竟,連續兩年從大學生到高中生的反政府運動,究竟是急獨力量的迅速擴散?還是反映了台灣在各類政經挫敗下的焦灼與茫然?北京此刻不疾不徐,正在尋思如何解答這個謎題,而柯文哲顯然是一個最好的切入口。

「和平發展」是中共面對世界與兩岸關係,在不斷摸索中確立的戰略思維,雙城論壇依然仍沿著這條路徑前行,柯文哲以他的方式演繹了新的可能,蔡英文則顯然還在外頭逡巡、徘徊。



聯合/柯文哲登陸 宋楚瑜碰壁

2015-08-18 01:30:3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柯文哲登陸參加雙城論壇,與北京可能撤回對宋楚瑜參加九三閱兵的邀請,皆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指標性事件。

北京為柯文哲開綠燈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欲藉此對二○一六可能重返執政的蔡英文釋放什麼訊息?而北京可能撤回對宋楚瑜的九三閱兵邀請,則是顧慮宋對二○一六選情的衝擊,及其撕裂泛藍的破壞力。

柯文哲兩次接受大陸媒體聯訪。三月三十日,柯論及九二共識說:「尊重兩岸過去已經簽署的協議和互動的歷史,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促進交流。」事後卻傳出,北京希望柯能表達「更多的善意」,因而有第二次聯訪。八月四日,柯說:「大陸方面提出『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我對這個立場表示了解和尊重。」前後兩次對照,柯對北京的立場反而倒退。

北京如果不是聽不懂柯文哲的話,便是掩耳盜鈴,否則即不知何以要再作一次效果反而不如第一次的聯訪。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柯文哲是台灣政壇的新星,北京不欲將關係作絕。二、先處理了後頭的柯文哲,使蔡英文站到前排。

但走到這一步,也使得兩岸的訊息轉趨曖昧與錯亂。一般的解讀是:如果只說「大陸方面提出/我了解和尊重」就可以,是否顯示「九二共識」已經開始鬆軟動搖了。如此一來,「九二共識」原有的張力即告消減,各方對兩岸局勢的發展即不免有不同的期待或想像。

關於九二共識,北京對可能重返執政的民進黨,不外有三種不同層次的因應架構:一、蔡英文只須仿柯文哲說「大陸方面提出/我了解和尊重」即可。只要她能提出一個類如「一五新觀點」的符號,就回不回到「九二共識」皆可。二、必須回到「九二共識」四個字,但仍保有台灣方面片面主張「一中各表」的空間,否則即地動山搖。三、不論蔡英文是否回到「九二共識」,皆須正面表態「反對台獨」,甚至必須處理《台獨黨綱》。如今北京為柯開綠燈,已使這三個層次的訊息趨於錯亂。

看出了北京的鬆動,柯文哲此次未在「九二共識」跨前一步,究竟是顯示蔡英文對九二共識不會再退讓,抑或是柯文哲未盡到代蔡英文開路的角色?而北京若是欲借柯文哲向蔡釋放訊息,如今卻留下了一團不知所云的亂碼。

再論宋楚瑜。他在台灣政壇尚有些許能量,原因之一是直至五月七日在北京尚有宋習會,且已將宋列在九三閱兵貴賓禮冊上。不過,從大陸現今的輿論來看,宋此次參選,已使北京生出養癰貽患的羞怒。

宋楚瑜曾在二○○六台北市長選舉及二○一二總統選舉攪局,已顯露其人格底蘊及政治操作的手法。但北京仍苦心維繫宋楚瑜,今日卻遭宋的反噬。經此教訓,中共應知:樹立失格的政治樣板,非但引發台灣多數人民對北京的反感,甚且會造成飼老鼠咬布袋。可證:兩岸論交,仍應以德為主。

此次選舉,宋絕無可能當選,但他必然的影響卻是:一、已使得泛藍的選情更加悲觀,未戰已無士氣。二、更加可能使泛藍輸掉此次選舉。三、宋不斷挑唆國民黨內「外來/本土」的嫌隙,加重國民黨在選前及選後分裂的嚴重性。四、選後,不但國民黨極可能撕裂崩潰,所謂的「泛藍」也可能渙散甚至消逝。

泛藍是一個大於國民黨的概念。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國民黨當權派幾度在「泛藍」中淪為弱勢,在外圍漂浮的「泛藍」反而成為重心。不論二○一六大選的結果如何,以宋楚瑜的人格形象,他絕無可能在選後成為泛藍新共主,但他卻有撕裂國民黨的本事。倘若國民黨發生裂解,「泛藍」的主力可能又會漂浮到國民黨的外圍。屆時若不能出現一個可孚眾望的領頭羊,如二○○四年的連戰或二○○八年的馬英九,泛藍即有在失去九二共識支撐後渙散或消逝的可能性。此一後果當然絕不是宋楚瑜一人造成,但他卻是一個加速器,這才是最強烈的宋楚瑜效應。

九二共識的已見鬆軟動搖,與泛藍的可能解構,這不能視為只是對於泛藍命運的風險。而必須知道,九二共識訊息的鬆動曖昧及泛藍的太過病弱,亦會增加民進黨誤判形勢及更難轉型的風險。對於北京而言,則誤判九二共識鬆動的泛綠,及失去九二共識支撐而終趨渙散的泛藍,都是增加兩岸風險的因子。

準此,柯文哲登陸及宋楚瑜碰壁,或許都將有牽一髮而動全局的效應。




 

經濟/落實生產力4.0 政府效能須先4.0

2015-08-18 01:30:4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生產力4.0」的口號響徹雲霄,儼然成為台灣產業出路的救贖,政府也畫出九年360億協助廠商升級的大餅。工業、服務業甚至農業都面對4.0的大趨勢,就算政府不加碼,所有企業想要擺脫低迷、尋找出路,無論自願或被迫都必須想辦法搭上車。但在達成生產力4.0的方程式中,還有個一樣重要的環節,就是政府執行效能也要跟著4.0。

生產力4.0的內涵,大概可歸納為數位化、智慧化及人/機融合,並結合大數據、物聯網等基礎,提升製造及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及產值。雖然如何從今天走到4.0時代,還有很多要搞懂、摸熟之處,學習之路還很長,但這個趨勢其實跟過去20年來電腦運算能力及寬頻的光速前進、個人智慧設備的普及與雲端數據的成熟緊密有關,同時少子化、缺能源這些我國與各工業化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未來只會愈來愈嚴峻。種種因素加總,生產力4.0看來不是畫大餅用的口號,而是幾乎無法避免的趨勢。

毫無疑問,生產力4.0的主角當然是產業,但以我國政府一向扮演著引導產業發展的結構來看,對於實現生產力4.0而言,政府角色恐怕一樣吃重。於是政府如何讓自己也跟著經濟進入4.0時代,而非只是做簡報、編預算,更是關鍵。

政府4.0第一個基本功,是要建立「政府生產力4.0」的評估機制。生產力談的是投入與產出間的關連性及效率。過去政府對公務員的考核多半集中在貪腐等政治性議題上,很少真的關注過政府生產力的問題。近年來中央政府人事費佔總預算20%,地方政府甚至接近50%,加總後占我國GDP的8%以上,也就是說政府生產力的高低,對經濟發展有絕對的影響。然而政府對產業生產力瞭如指掌,但對本身的生產力卻似乎模糊不清,其中關鍵不在人數及預算多寡,而在中華民國每年花1兆台幣請了數十萬公務員,到底效率如何?應如何檢討?有了這種資料,才能瞭解弱點,知悉政府4.0改革的方向。

第二是思考如何突破公務體系的「企業文化」,真正導入新的思考方式。生產力4.0注重運用數位智慧工具,強化不同系統間的整合,因此需要以新的思考方式及強化創新能力;這也是政府要邁入4.0最大的挑戰所在。新思考方式絕非只是「學習新知」而已,而是看世界、想事情的方式改變。以推動工業4.0為例,要讓政府上下瞭解工業4.0的意義很容易,調訓幾百人上個幾十堂課即可,但瞭解之後,是否真能夠用4.0的思維,打通租稅、人才、投資整合障礙,才是重點。

遺憾的是,以目前政府人才晉用方式的單一化,導致上下同仁的同質性過高,且幾乎完全絕緣於外部刺激,也形成公家機關獨特的「專業、保守且不喜變化」的行事風格和文化。在這個結構下,公務體系同仁的「新知」都很充實、即時,不過在「保守且不喜變化」的文化下,要導入「新思維」則很困難。

若要政府跟上4.0的腳步,就需要改革「人才晉用」方式,提升能夠帶來外部刺激及不同思維的成員的濃度,而不是總靠少數外來的政務官在頂層敲鑼打鼓。

公務部門的薪資條件早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若能至少在中階層級開放民間專才進入政府服務,例如吸引民間公司經理人透過甄試擔任局處的科長,就是從根本上刺激、帶動政府新思維的嘗試。

前面二種政府4.0的改革建議,本身就是一種新思維,恐怕無法避免遭到「專業但不喜變化」的官員,提出破壞文官制度、影響公平性等質疑與挑戰,但面對舊發展結構的紅利即將到期,產業都痛苦但認真的用新思維尋找出路之際,政府豈有理由可以堅持舊路線而拒絕改革,成為生產力4.0的絆腳石?






 


台長: 股台
人氣(1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udn.社論 |
此分類下一篇:外籍記者筆下之「強迫」
此分類上一篇:從主權基金難行看台灣深層政經困境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