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27 13:54:05| 人氣2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国文学发展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鞍之战》与《官渡之战》之比较
1.主题
这两首诗都是以描述战争为主。此外,也描写时所用到的一些策略与谋略。
2.内容
《鞍之战 》的内容是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齐军的骄傲轻敌,晋军的高昂士气,都写得十分精彩。韩厥在战场上的一番外交辞令更是十分巧妙。逢丑父机智地使齐侯逃脱,又使自己免于被杀,给这段记述增添了喜剧色彩。
《官渡之战》则是描写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较量而已,更重要的是智慧的较量和政治的较量! 所以,《官渡之战》不只是描述战场上的厮杀,而是写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人心的向背。


3.战争的起因
鞍之战发生的近因是晋国代表郤克在齐国的受辱,远因在于被楚国打败之
后,有失去霸权的危险,虽不能直接与楚国争锋,却想另辟方向,挽救威望,博得
鲁、卫等二等国家的归附。不过从此以后,这些国家都只能观望形式,在晋、楚之
间,两方面讨好而已
官渡之战爆发的原因则是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和袁绍这两个昔日
朋友和盟友,在利益和事业的分歧上,终于走向决裂,兵戎相见势所难免。中原大
地也被他们雷霆万钧的声势所震慑,黄河流域的两大霸主不可避免的要有一场决战
,而这场战役必将是以“天下”作为赌注3。
4.成败的原因
在鞍之战中晋国打败了齐国。晋国之所以会打胜战,是因为晋军们的士气都好高昂。而齐国会被打败的原因是齐军骄傲轻敌,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而导致被打败。齐军虽然被打败了,但,齐侯却得以逃脱,这有赖于逢丑父的机智。他把自己的身份与齐侯对调了。
至于官渡之战中,袁绍以优势兵力而至于战败,主要是他刚复自用,不会用人而曹操之所以能以劣势兵力取胜,主要在于知人善任,用之不疑。这在《资治
通鉴》对官渡之战的描写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战城南》与《吊古战场文》之比较
1.主题
这两首诗则是以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为主题。
2.写作背景
《战城南》的时代背景,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考察。清代的一些学者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讨。庄述祖认为,《战城南》写的是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7。之后,陈沆又引证史料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8王先谦反对这种看法,认为写的是楚、汉相争时的彭城之战。9但是,从作品本省来看,很难为他们当中的某一说提供确凿的印证。《战城南》作为诗歌创作,它反映的战争,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概括的是一定时代的战争,而不应是某一次战役的具体反应。而且西汉时期,不止有楚、汉相争、匈奴侵扰的战争,还有蕃王某反,以及人民起义等战争。如果把每一句、每一字都落实到历史事件的细节上去,反而会损害作品的广泛的社会意义。
《吊古战场文》的写作背景是在盛唐时,汉族人民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甚广。然而也存在着毋庸讳言的矛盾。当时,北方的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的统治阶层,凭恃“兵锐马多”,“习于武事”,经常觊觎边庭,伺隙侵掠;而唐王朝为了边境安全和扫清贸易交通道路上的障碍,也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有时为了开边拓土,还主动出击。因此,自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天宝年间,边境线上烽火时起,战事频繁。
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仅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还使得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李华在天宝末年曾奉使朔方(今雁北一带),亲眼目睹了北方战场的悲凉景象,有感于朝廷穷兵黩武使百姓死于非命,写下了本文10。
3. 内容
《战城南》是直接描绘战死的士卒横尸疆场听任乌鸦啄食的惨烈场景,这是民生的悲剧11。他真实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一场激战后战场上留下的悲惨情景,字字句句,凝结着阵亡士卒的血和泪;字里行间,散溢着人民大众对战争的愤恨和诅咒。千百年来,作品中那摄人心魂的悲剧力量,使后人为之动容。《吊古战场文》是通过对古战场的详细描绘,抒发了作者厌战、反战的思想感情。文章着重反对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但却肯定了李牧破林胡、逐匈奴,以安定边疆的正义战争12。

4.层次结构
《战城南》的层次结构可分作四段:
第一、二段描写战争的残酷。作者并为直接用笔写两军对垒,刀光剑影的厮杀,而是着力描绘了一幅战斗结束后寂静可怕的图像13。作者描绘的整个画面中心是个“静” 字。这种“静”是一种可怕的死寂。画面越是无声,读者越是体会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水声激激”四个字,用声响来反衬四周的死寂,加强一种阴森森的恐怖感觉。作者在这两段中,还突发奇想,要求那些正在争啄腐肉的乌鸦先为阵亡的将士招魂。这看来是荒谬,却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堪称神来之笔。
三、四段描写战争给社会带来的苦难。大批丁壮劳力或战死于疆场,或南来北往的劳役,田地荒芜了,粮食不能收割。更严重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将士“朝行出政,暮不夜归”,惨死在战场上。这一切是谁的过失呢?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插入一句“禾黍不获君食?”含蓄地揭示了战争造成的惨象与“君”有关,从而鞭挞了统治者发动连年征战的罪恶14。
《吊古战场文》的层次结构可分为 四个部分:
首段为第一部分,描绘了作者所亲眼见到的古战场景色,渲染其悲凉气氛。
二、三、四三段为第二部分,展开对边战的历史回顾和古战场凄惨景象的形象描
绘,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危害,指出“多事四夷”的原因在于“文教失宣”,滥用
武力违背王道仁义。第五段为第三部分:凭吊古战场的亡灵精魂,将心比心,哀其
不幸。末段为第四部分,提出应以“守在四夷”改变“多事四夷”的局面。
文章以“常覆三军”为行文纲领,贯串各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常覆三军”引起;第二部分即紧承此四字语绪,描述“常覆三军”的场景及追究“常覆三军”的原因;第三部分凭吊覆亡的三军将士亡灵;第四部分提出不再让“常覆三军”的历史重演的政治措施。全文纲目清晰,次第井然15。
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文学和时代的背景是细细相关的!就比
如说这四篇文章的作者都是身处在战争不断和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他们所写出
来的作品都和战争有关联!作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当政者昏庸的愤慨与战争所带来的妻离子散与家破人亡的悲剧的感慨!

台長: Y P LOO
人氣(2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我的作业 |
此分類下一篇:【现代语言学之调查调查】
此分類上一篇:【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