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在網路上丟給我一篇醫療文章問我意見如何?我看了看內容全盤否認西醫的觀念與作法。直覺寫這篇文章的人六七成是特殊的民俗療法,因為觀念就是似是而非,專門吸引一般民眾尋求第二醫療用的。
爾後這朋友顯然是感冒了,然後在臉書上述說自己的狀態後,討論是否乖乖吃藥這議題,這時他又轉貼一篇文章標題是感冒時不需使用抗生素。基於職業因素我又好奇的點進去看看,發覺作者引用的原文是英國報導,原本寫的是『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作者寫出來的標題已經變成感冒不需使用抗生素了。
目前對付病毒的藥物寥寥可數,所以絕大多數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西醫是無法直接針對病毒做出攻擊的。(當然流感目前是有藥物的,只是後來研究發現效果似乎不如預期中好。皰疹病毒目前也是有藥物可以使用。)這和細菌感染大不相同,雖說因為抗生素濫用導致抗藥性大幅增加和因為利潤薄弱導致藥廠研發新藥的動機不強,但目前臨床上還是有太多病人靠著強悍的抗生素治療救回一命。
在醫師養成階段,學生總是不斷的被耳提面命不要濫用抗生素以免導致抗藥性菌株不斷坐大而導致後人無藥可用。但在臨床上其實面臨一個難題就是群體重要還是個人重要的抉擇。
一位嚴重的敗血症病人,即使是社區來的,還是有少部分機率病原菌可能反而是醫院常見菌種。如果按照常規使用可以治療社區型常見菌種最強的抗生素,是有極少部分機率會治療失敗的。然而病況如此嚴重的病人如果一開始壓錯寶,他可能就沒有機會存活了。這問題卡在目前我們細菌培養所耗費的時間還是太久,所以一開始的投藥準則還是根據以往培養報告而選擇最可能的致病菌。注意,是最可能的致病菌,而這不是百分之百對,反而大概有七成準確率就不錯了。所以目前有個理論是病況極為嚴重的敗血症病人其實可在一開始就選擇最後線抗生素,不然等到培養報告出來再換可能早已回天乏術。但這種對個人好的治療模式其實也比較容易導致抗藥性的產生。
而回到一般感冒,事實上發燒、咳嗽有黃痰都無法藉此明確區分是病毒或者細菌感染。有些時候甚至一開始是病毒,但爾後因為病人身體虛弱而細菌趁虛而入的。病毒感染服用可以殺死細菌的抗生素當然完全無用武之地,反而接收了這藥物的副作用而已。但目前台灣的醫療民眾就醫自由度全球數一數二。規規矩矩做事的醫師認為病人這回大概七成機率是病毒感染而單純使用些症狀緩解藥物,囑咐多休息就好。那問題就來了,第一因為實際上他有三成細菌感染的機率可能猜錯,即使經驗老到的醫師也可能至少有一成的機率誤判。第二病人也可能之後出現續發性的細菌感染。
這兩種情況都是增加正確的(正確的意指對這次的感染菌有效)抗生素使用治療效果會更好。那為了討好上門的病人,會不會有醫師多往使用抗生素那邊多靠攏一點?多靠攏一點還不打緊,為了猜對致病菌有無可能因此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以求一般民眾所稱的藥到病除……。不然在就醫如此自由的國度裡,看不好民眾常常頂多再給一次機會而已,而一直依照準則行醫的基層醫師可能會因此沒有飯吃……
這就是為何台灣醫師在一般感冒抗生素使用量會高出英美那麼多的原因之一。
至於一般感冒是否適合使用抗生素?道理非常簡單。假設是細菌感染使用正確的(正確的意指對這次的感染菌有效)抗生素的確可以幫助治療,甚至減少肺炎或者嚴重敗血症的產生。至於感冒時不需使用抗生素這話就顯得太武斷了,有譁眾取寵之嫌。因為不是每個人的抵抗力都足以應付細菌的攻擊,得看病人情況量身定製,客製化才對。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