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的林間小屋﹐八十年代重建﹐銅像左手曲掌伸出掌心向上﹐像是審拾沉思﹐塑像不知是否按照真人尺寸﹐看來頗為矮小﹐湖邊可游泳﹐我們到時已經是傍晚7點﹐一女子正好裹著浴巾走過。)
如果有一天﹐/我出現在那裡/一定是為了去看你/---舒婷
我從5月23日到了耶魯﹐在波士頓的大學好友芳就不斷打電話來﹐問我何時到她那兒去﹐我為了等女兒﹐一週拖過一周﹐最後﹐看我遲遲不出發﹐芳只好親自開車來紐海文“押”我到波士頓。
當電梯門一開﹐比大學時還苗條的身影﹐在我的艷羨眼光中﹐款款而來。相擁的一刻﹐抱住了異域孤軍奮戰的單薄﹐昔日的爽朗笑談﹐依舊舞動在舉手投足間。
只有兩個兒子的芳和曉梅如此投緣﹐談著談著竟然就說要去宜家商場買張桌子。芳開的是她送報的長型車﹐正好裝運傢俱﹐女兒正為她的圓桌不便閱讀傷腦筋﹐考慮著換掉。於是看著地圖﹐到了宜家﹐挑了桌子﹐回到家﹐喝了碗酸辣湯﹐吃了墨魚炒青菜﹐收拾了行裝﹐兩個28年沒見的大學同窗就上路了。
原本是2個小時的路程﹐跨越三州﹐康州﹐羅德島﹐到麻州﹐可兩個人聊啊聊的﹐竟然開過頭﹐花了三小時﹐在午夜一點才到家。
芳在波士頓辦報﹐那報是份免費中文週報﹐靠廣告支持﹐剛好夠平衡﹐讓她在此安居樂業﹐又可以近水樓臺跟來往波士頓哈佛的人物接觸。她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丈夫過世六年來獨撐著一份報紙﹐兩個兒子﹐一個在台灣工作﹐一個在美國唸高中。波士頓十多萬華人﹐就有七八份中文報﹐那競爭可想而知。
我們倆當年是女籃系隊中的兩名主將﹐我打前鋒她打後衛﹐說是人高馬大跑不動﹐打後衛才好渾水摸魚﹐只要我投籃﹐她就伸手去接我那沒投中的球就是。我們倆是一個聒噪一個恬靜﹐一個窮忙﹐一個忙窮。她崇尚自然﹐生性儉樸﹐連洗臉都用黃豆粉﹐購物自備購物袋﹐我就說她是在忙著過窮日子﹐而我是因為窮所以為了糊口在窮忙。
我們倆都是隨性健忘﹐加上粗心﹐也就難怪會開車開過頭。一切都依據當下情緒行動﹐可以看到中國城燒鴨招牌就改變吃炒河粉的念頭。可以看到慈濟太太在大太陽下拖著一大袋豆腐皮在公車站等車﹐就改變去超市購物的計劃﹐送她回去。可以倒頭午睡到傍晚﹐隨意塞了些吃食﹐就去康克德市(concord)的華爾登湖畔探訪梭羅寫湖濱散記的小木屋。
這康克德是愛默森的老家﹐紅字的作者霍桑﹐小婦人的作者露意沙.奧而科特﹐梭羅都住在這兒﹐葬在這兒。我們在開車前往華爾登湖的路上﹐經過的都是花園洋房式的豪宅﹐據說大半是白人居住。芳說從前很羨慕這種居住環境﹐現在想到就覺得把金錢資源用來維持住這種房子﹐實在是一種罪過。想想今天世界資源有多少是用于那占百分之五的富豪身上﹖﹗我記得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這個數字讓人想起梭羅反政府人頭稅的柔性抗爭﹐反物質文明的出走。
上面這張照片是網路上下載的某人在秋寒料峭湖岸人空的時候﹐照的華爾登湖。讓人真覺得在此獨居個兩年﹐寫本傳世的書﹐實在有可能。
可是﹐我們是在炎炎夏季的傍晚時分﹐同樣的角度有不一樣的風情。
看到沒有﹖湖邊沙地小孩嬉戲﹐大人看書談天﹐人人享受夏日湖邊戲水之樂。
梭羅小屋裡﹐只有一個爐灶﹐一張小桌﹐一張床﹐和三張椅子。看過湖濱散記的人該記得﹐梭羅寫道﹕“小木屋有三張椅子﹐一張給孤寂﹐第二張留給友誼﹐第三張給社交。相信嗎﹖這裡最多曾湧入約三十位訪客﹐把整間小屋擠得水泄不通﹐我只好把第三張椅子留給他們了。”我看了看真的很小的小屋﹐實在難以想像三十人怎麼擠啊﹖梭羅這裡大概意有所指吧﹖我到今天還參不透。
湖區管理人員拿起麥克風向遠方湖中游泳的人﹐高喊還有一個半小時﹐就要關閉﹐請準備上岸。我問芳這時間足夠我們繞湖一周嗎﹖她說﹐只要40分鐘﹐就可以繞湖一周﹐現在起步還來得及。於是我們在梭羅那間只有爐灶﹐桌椅和一張床的小屋裡﹐照了張來此一遊的照片﹐在留言簿上寫下土耳其訪客的芳名﹐就趕緊換上布鞋﹐循著湖邊用鐵絲網圍出的小徑﹐一前一後地往林中走去。
小徑只容許兩人並行﹐因為前前後後有人來去﹐我們只好一前一後﹐一面留心竄過腳下的小動物﹐那是一種有條紋的小松鼠﹐四處可見﹐可是行動迅速﹐只聽幾聲乾葉響動﹐就竄過眼前腳下﹐防不勝防。
在湖邊某些安全地點﹐鐵絲網圍到湖邊﹐供人下湖游泳﹐我們一路走去﹐有人游完泳﹐換了衣服﹐正在進食休息﹐有的地點﹐有人在釣魚﹐梭羅曾說這裡的蚯蚓特大﹐適合當魚餌﹐就不知道魚多不多﹖芳說大概多吧﹐因為冬天還有人鑿冰釣魚呢﹗
至於游泳安全否﹖芳說夜裡也曾看到有人來游泳﹐四週沒有燈火﹐只有自己帶的燈火﹐也有人來享受夜泳的樂趣。
沿途芳指給我看﹐她曾經試圖游過的湖區﹐因為半途勞累差點溺水﹐最後是看到岸邊兒子的大頭﹐就一直朝著那個方向游去﹐直到腳碰到湖底的沙石。當時﹐丈夫已經因癌往生﹐獨力支撐報社內外事務﹐還要照顧兩個兒子﹐真是心力交瘁﹐湖中差點溺水﹐像是先夫不忍留她在世間獨自受苦﹐可是最後一刻兒子的頭﹐給了她方向﹐也給了她掙扎的理由﹐總算漸入佳境。
40多分鐘林間湖畔的步行﹐我們像一起走過了28年歲月。沒想到大學畢業之後完全失聯的兩個朋友﹐因為她到波士頓辦報﹐在母校任教的昭瑛到哈佛出席會議﹐見了面﹐當我回台灣開會時﹐昭瑛提起和芳的巧遇﹐我們才又聯絡上。再見面仍有當年的相知與默契﹐實在是一種緣份。
梭羅在散記的結語寫道﹕“回想起山居歲月﹐我每天總要從門口漫步到湖邊去沉思﹐一天可能走好幾趟﹐結果不到一週就踩出一條路來。有趣的是﹐當我離開這裡已經五六年了﹐那條羊腸小道依舊清晰可見﹐顯見後人也就理所當然地隨行﹐好像只有這條路才能通到湖邊。怪了﹗為什麼不試著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在人生的機遇裡﹐我和芳都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最後來到了我們的湖邊﹐一起繞湖而行﹐在向晚的落日餘暉中﹐我凝視著湖面﹐想起舒婷的詩﹕
如果有一天﹐/我出現在那裡/一定是為了去看你/
註一﹕
湖濱散記》(Walden)一書作者享利.大衛.梭羅,出生於一八一七年的康考特小鎮(Concord),康考特小鎮位於波士頓西北約二十哩處,而梭羅之父是一位生意清淡的小店主,家境並不富裕,梭羅在取得哈佛大學學士學位之後,在康考特小鎮擔任過短期的教職工作,後來與另一文學大家愛默生結為故友,甚至兩度寄居於愛默生家中,以勞力換取膳宿達三年之久。之後梭羅移居斯泰敦島(Statenisland),擔任愛默生的姪子們的教職工作,後來移居紐約,結識了霍桑、阿爾柯特等作家及編輯,也在報章上發表過評論,但並不得意。
梭羅一生崇尚自然主義,喜愛儉約的生活,獨來獨往,享年四十五歲,於一八六二年逝世,終身未娶。這一位響譽全美的作家大概沒有料到自己會成為備受推崇的文學大家,他於二十八歲那年在華爾騰湖畔旁所撰寫的《湖濱散記》更為他奠定哲學大師的地位,書中涉獵了許多自然的議題,在環保意識高漲的現代,更是被公認為最偉大的自然文學經典之作,同時也被喻為西方近代田園派的重要作家,《湖濱散記》長銷超過一世紀,譯本遍佈世界各國,影響千千萬萬人的心靈。
文章定位:
人氣(2,228) | 回應(1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