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偶戲團隨團記者五月九日報導
台灣布袋戲風糜了第十屆伊斯坦堡國際偶戲節。
每年五月初的伊斯坦堡國際偶戲節是偶戲藝術最大的盛會,
今年(第十屆)有來自法國、義大利、加拿大、西班牙、俄
羅斯、保加利亞、日本、台灣、土耳其等國的代表團在這個
橫跨歐亞的歷史大城,各展神技,互別苗頭。
亞洲的日本與台灣兩團尤其搶盡了鋒頭。大會安排日本在
昨晚的開幕式表演,由偶戲大師 Hochi Okamoto 與他的女偶
「兩人」在台上演出曲折纏綿的「人偶旖戀」。觀眾如夢如
痴,幕落時掌聲久久不停。
最精彩的,最後一天 (5/16) 的壓軸戲則將由台灣的台原偶
戲團演出「絲戀」。雖然部分團員因為經費短促,過幾天才能
抵達,但先頭部隊由團長羅斌率領昨晚參加開幕式,並接受在場
國際媒體訪問。關於台灣團的消息除了當地媒體外,並由 Time-out
雜誌特別報導。
去年,布袋戲在國內被票選為台灣意象的表徵,這次又在國際
偶戲節大出風頭,意義非凡。土耳其偶戲界已經積極表達加強與
台灣藝術交流的意願,偶戲說不定將成為台灣外交的另一利器呢。
隨團記者劉進興
.................................................................
台灣台原偶戲團到土耳其伊斯坦堡參加第十屆國際伊斯坦堡偶戲藝術節(5月7日到16日)﹐今年是十週年大慶﹐邀請了過去九屆中最受歡迎的劇團再度來演出﹐揭幕戲是日本劇團﹐閉幕壓軸好戲則是土耳其皮影戲和與台灣布袋戲合作演出的“絲戀”(土文用絲綢之路)﹐是該藝術節藝術總監﹐土耳其著名皮影戲大師歐塞克(cengiz ozek)﹐到台灣和台原偶戲團﹐還有美國光影藝術大師Lerry Reed合作編演的﹐在土耳其文藝界被視為是土耳其傳統皮影戲得以在世界舞台再創高峰的一件創舉。土耳其媒體(比如土耳其國際電臺已經製作節目介紹﹐報紙﹐電視也作了宣傳)﹐time-out旅遊雜誌也採訪了。
我本想從這次台土跨國合作談土耳其皮影戲的起源﹐在社會中的地位影響﹐然後談到傳統藝術國際化的做法﹐呈現台灣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吸收他國文化的具體表現。可是正逢準備來美﹐電臺一大堆節目要預錄﹐我臨時抽出時間去伊斯坦堡﹐已經打亂了我所有計劃﹐於是很遺憾﹐沒有機會好好為這項跨國的文藝合作﹐起一點宣傳作用。
皮影戲和布袋戲在土耳其和台灣都被視為沒落的傳統戲劇藝術﹐除了台灣近年因為本土化運動﹐學校裡會提倡“我們來演布袋戲”的活動外﹐已經很難再創當年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的盛況﹐史艷文﹐藏鏡人﹐二齒﹐苦海女神龍等布袋戲人物曾經伴我輩渡過青春的百般無奈。
現在有一批人﹐在荷蘭研究中國傳統地方戲劇的漢學家羅斌和舞台戲劇導演伍姍姍的努力創新下﹐結合台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李天祿長子)﹐作曲家李哲藝﹐土耳其著名皮影戲大師歐塞克(cengiz ozek)﹐美國光影藝術大師Lerry Reed合作編演了“絲戀”。
這個台原偶戲團希望戲劇可以朝向多方面的發展,將台灣的布袋戲結合更多的偶戲文化活動,透過跨國的合作,讓地球村的人可以看到布袋戲之美。
此次的籌畫主題可說以結合兩國的文化為最大的目的,和以往之不同也在於此,藉由不同的劇場舞台形式, 將台灣布袋戲、土耳其皮影以及真人演出,在同一個舞台上交錯呈現,分別詮釋不同的情境和內涵。
再搭配由台灣及土耳其兩方之作曲家與演奏家製作的音樂,以融合的曲風傳達出絲綢之路所具有的特殊氣息。因此,此劇可說是在編劇、演員(人與戲偶)與音樂三方面,皆各具有突破性的構想,台灣、土耳其兩方的製作團隊即期待以此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土耳其的樂師、偶師及演員皆為此領域的大師級人物。一同展現專才來製作這齣使用現代的劇場方式,但其根本是台灣及土耳其的傳統偶戲來表演的「絲戀」。
這齣戲是一個獨特的試驗,戲中人、戲偶與皮影以及現場音樂同時呈現在舞台上。故事中兩位充滿熱情與機智的中國女性,她們遵守生產絲綢父親的願望兩人女扮男裝前往伊斯坦堡完成一個神秘的任務,那就是到絲綢之路的終點-土耳其伊斯坦堡尋找一個樂器,這個神祕的樂器(豎琴)演奏出來的樂曲能夠讓蠶吐出最漂亮的絲,演奏出的音樂不停,蠶會不分晝夜,無悔地無盡吐絲;自從這個神祕的樂器被土耳其人從東方帶到歐洲,這個樂器就在亞洲消失蹤影。
旅程中她們獲得土耳其皮影戲人物卡拉葛茲的協助﹐經歷各種冒險、魔術師,人口販子、鬼怪、回教的智慧人士、有名的詩人、舞者等等,一路上的風光變化,是以光影呈現出沙漠、山路、綠洲,城市﹐划舟過河等景象,奇幻獨創﹐令人嘆賞。
戲中兩位女性是由演員擔任,其他戲中角色將是戲偶及皮影演出,戲偶、皮影都由台灣與土耳其的藝師為此戲量身設計製作。
三百多人的劇院滿場﹐以全票是20新里拉﹐學生票也要15里拉的高票價來看﹐在文藝活動熱鬧豐富的伊斯坦堡﹐沒有官方支持﹐只有土耳其最大食品財團育克爾的私人贊助﹐能夠吸引如此多的觀眾﹐可說是很不容易。由於場地﹐設備的限制﹐導演伍姍姍很不滿意這次的演出﹐但是﹐我採訪的幾位觀眾都紛紛表示太棒了﹐即使布袋戲和真人演出部份用國台語﹐皮影戲部份用土語的做法﹐也沒有讓他們感到觀賞上的困難﹐反而有觀眾說﹐這正表現出藝術是沒有語言和國界的真理。
我唯一對這次活動感到遺憾的是﹐該團沒有爭取到更多經費與官方的支援﹐無法進行更多的宣傳﹐外交部也沒有行文當地駐外機構﹐協助宣傳﹐完全是民間自力的文藝交流活動﹐一想到台灣花那麼多錢在進行凱子外交﹐對這類文化外交卻任其發展﹐實在很痛心﹐不過﹐繼而一想﹐少了些政治人物來作秀﹐多幾名土耳其戲劇系學生在那裡認真地跟陳老師父學習布袋偶操作﹐讓藝術歸藝術﹐倒也不錯﹐藝術﹐尤其是傳統藝術﹐本就是寂寞的﹐有了這層異鄉的寂寥感更突顯出真心關切的可貴。
謹以此文獻給這群還將繼續遊走各國的偶戲迷。
文章定位:
人氣(1,516) | 回應(5)|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