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1-18 07:12:40| 人氣4,2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強劃新航線 我方要求西移、重啟談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未經台灣同意,中國劃設新航路,影響台灣飛航安全,衝擊台灣空防(民航局提供)2015-01-17

〔自由時報訊〕中國擅自透過國際民航組織(ICAO)單方面在海峽中線以西新增航線,其中一條M503航線距離兩岸海峽中線僅7.8公里,嚴重危及台灣飛航安全與空航,我方立即公開表達嚴正抗議。據了解,在美方表達態度之後,我方認為可造成中方壓力,重啟談判,新航線爭議可望獲得解決。

據《風傳媒》報導,中國未經台灣同意,12日擅自發布飛航公告,指出將在台灣海峽及鄰近區域劃設M503、W121、W122及W123四條新航線,並於3月5日生效。我國民航局及國防部雖立即舉行記者會,表達抗議、無法接受,但傳出我方其實早已知情;陸委會更坦言,中國曾與我方就新航線兩度協商,最終因雙方未達共識,談判停擺。

據悉,中國發布公告新航線後,美國並未呼應中國民航局指「雙方早在2007年進行飛安評估」,還要求中國應與「鄰近飛航情報區」進行協商,此一舉動被我方認為,美方的態度可對中方造成壓力,重啟談判。

根據《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第一條規定,「雙方同意在台灣海峽北線航路的基礎上開通南線和第二條北線雙向直達航路,並繼續磋商開通其他更便捷的新航路」,未來將以此條文作為後續兩岸協商之協議基礎。


統帥的四個惡例 
*記者鄒景雯/特稿 2015-01-18

一個國家的軍力要由硬實力與軟實力構成,軟實力包括領導統御、軍隊素質、人員士氣,以及榮譽信念等等。在不久的最近,總統兼三軍統帥連續幹下了四個惡例,見聞者無不憤慨,這些漫不經心與無知偏見,事實上根本不配做為國家元首的基本條件。

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國防部博愛新大樓在大直啟用,這棟具有台灣五角大廈象徵的軍事設施,歷經十八年,斥資一五八億元終於興建完成的建築,內置各種現代化的裝備,理應是對所有軍職增添驕傲感的精神鼓舞,這麼莊嚴的場合,三軍統帥有什麼天大的理由可以缺席?但是當天國人卻只看到嚴明部長與唐飛、伍世文、李天羽幾位前部長觀禮,把整件事限縮為好似只是軍方內部的小確幸。然而同一天,總統跑到哪裡去了?居然是到新北市去參觀紡織公司,像個娘炮似的拉朱立倫的衣角戲稱「你這件怎麼有點小」,比較一下各國領袖,誰會如此不成體統?

在此之前,將領圈子盛傳,有位被馬金拔擢現居重要位置的現任上將,為了工作上的意見,被找到總統辦公室,立正聽訓斥責到感覺時間有一世紀之久,事後,知情者議論紛紛,有人極為憤慨地不平:軍人高度服從,長官即使重話輕說,已是相當的懲戒,這樣不留情面的痛罵,等於踐踏尊嚴,今後如何帶領?

元首性格缺陷,在另外一個事例上可為對應,有位青壯代中將,十分積極活躍,因此兩次被圈選為總統做軍事簡報,他個人也對這樣難得的際遇卯足全力準備;但是一次再奉派向總統報告,馬英九聽畢問他的第一句話卻是:「你在哪個單位?」

這位當然不是最慘的,有一位跟過馬英九超過兩年的前總統府侍衛長,上任時同學以為他此去一片光明,不料任職屆滿離開,這位中將在袍澤聚會場合,酒過三巡後說出在總統身邊的日子:「他從來沒有正眼瞧過我一眼」。

這,就是過去六年多來台灣的三軍統帥。上週,政壇二度傳出嚴明請辭獲慰留的「謠言」,只見國防部出面闢謠,總統府彷彿憑空消失,這麼嚴重的大忌,馬英九與他的幼幼班如果不懂,有什麼資格繼續待在總統府「混吃等死」(費鴻泰語錄)?


馬為何還不吭聲?
*記者蘇永耀/特稿 2015-01-17

中國逕自於緊鄰海峽中線西側劃設新航路,威脅台灣空防,衝擊區域安全。無風不起浪,馬政府早獲悉情資,卻消極因應;立法院昨天的朝野聲明,是扮黑臉,給行政部門作後盾;可早把國安晾至一旁的馬總統,至今還不吭聲,要北京吞回去,更難。

劃設新航路,中國不是首次。二○○七年民進黨執政時也遇到類似狀況,當時扁政府立即召開國安會定調對外爭取美國等國的聲援,部會並步調一致,成功讓中方暫且偃旗息鼓。

中國近年加速在東海及南海尋釁,親中的馬政府上台,門戶洞開,台灣海峽成為中國擴大勢力範圍的最佳突破口。

中方這次大動作,台灣駐美單位雖透過美國來介入,但知情人士也透露,北京在四年前就已告知台北將規劃新航路;但駐外單位事前「皆無預警」,一直到中國宣布才臨危授命與美方交涉,錯失先機。

回頭看,四年前的時空背景是,兩岸剛簽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經貿一中化的架構確立後,更有自信的北京,也對兩岸由經轉政趨於積極。

馬英九當時為了二○一二連任的選票考量,不敢接招;但到第二任後,馬對互設辦事處、馬習會等政治議題陸續動作,從扭捏作態到公開喊話;內政失敗的馬英九,想藉由兩岸領導人見面的舞台,扭轉無能的歷史定位。

但兩岸互動淪為「有求於人」的被動局面,給了北京絕佳的空間。碰上這個中國官員總愛說的「歷史機遇」,二○一三年會出現黑箱服貿協議,就不令人意外。同樣地,馬政府對中國劃設的新航路也不敢有真正說NO的膽量。

馬政府早獲情資,卻乏於作為;待中方逕行宣告後,又章法全亂,國防部及民航局反對,陸委會卻措辭溫和宛如幫中國辯護,等到美國跳出來關切,外交部也才講話;部會顯然各自本位,缺乏國安中樞的有效指揮。這反映出敗選後的國民黨政府,已然「中空」的可怕景況。


太陽花學運後…中國就不跟馬政府談事情
*記者彭顯鈞/特稿 2015-01-14

中國侵門踏戶,馬政府態度讓人看不懂。國防、交通部門急著跳腳抗議,掌管「大陸事務」卻沒有不滿,更沒有抗議,還急著強調兩岸協商不受影響,馬政府到底在抗議給誰看?

荒謬之處在於,中國違反國際慣例,未與我國協商就逕自劃設新航路,事先未透過「兩岸溝通機制」告知,一腳踩到台灣家門口,也把主管「大陸事務」的陸委會踩在腳底下;中國視兩岸機制為無物,馬政府竟然還能若無其事。

其實,中國吃定台灣,馬政府也沒什麼立場抗議。馬總統自己說了,兩岸「非國與國關係」,也接受「一中架構」,承諾不推動「兩個中國」,甚至還接受中國對「九二共識」的定義。

錯誤的兩岸政策,就是中國不斷欺凌台灣的根本原因。馬政府的兩岸立場,說穿了無疑於「我家就是你家」的投降主義,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貶為地方政府,中國搞新國際航路,當然不甩台灣。

主掌兩岸事務的總統府,這次真的很尷尬,進退失據,毫無立場可言。一邊抗議,一邊又宣示兩岸協商不受影響,不敢也不願撕破臉,完全的自欺欺人。

馬政府心知肚明,去年三月學運之後,兩岸協商的進展是「零」。中國官方表面不說破,繼續裝模作樣搞協商,實際上都是作戲、擺樣子,中國早就關上門,不跟馬政府談事情。

就馬政府積極推動的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我方一度要求中方「展現積極態度」。結果,中國很不滿,私下馬上回嗆:「先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說!」馬政府被打臉,從此不敢再說。

中國很清楚,馬政府連服貿都搞不定,哪能推得動監督條例?既然什麼都做不了,兩岸還談什麼,這就是現在兩岸的真實現狀。

被中國踩到家門口,中國也早就不談了,馬政府卻怎麼也不敢承認兩岸早就「癱瘓」的事實。對「馬金體制」來說,被人發現兩岸也搞砸了,八年一事無成,問題就大了。

不能只怪馬英九
*撰文/陳博志 2015-01-15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潰敗,外界和國民黨內部都把責任指向馬英九總統。馬總統當然要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停滯、食安危機、以及其他很多問題負很大的責任,但把責任全推給馬總統不只是不公平,更會讓其他也該負責的人和制度可以推卸責任,從而妨礙台灣及國民黨更重要的改革。

史達林的錦囊妙計 虛構笑話真實體現

有個虛構的笑話故事說,史達林要死之前有蘇聯官員向他說,「偉大的領袖走了之後我們要怎麼辦?」史達林就留下兩個信封說,「將來遇到困難時依次打開來,其中就有錦囊妙計。」後來赫魯雪夫遇到困難了,打開第一個信封一看,其中寫道:「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我。」於是赫魯雪夫就開始批判史達林,把他的棺木由紅場移走,進行所謂「鞭屍」。

現在大家把責任都推給馬總統,就是讓國民黨乃至其他人可以推卸責任而繼續掌握權力,並讓很多該改革的事情再延續下去。

馬總統六年多的執政犯下許多錯誤,這些錯誤多半不是偷偷犯的,大部分錯誤在當時也都有很多人指出錯誤之所在,甚至提出正確的做法。但因國民黨內的大人物們卻不只不敢向馬總統提出異議,還幫馬總統辯護和掩飾。這些人當然該和馬總統負同樣甚至更大的責任。

這些人可能會自辯說,在馬總統的權勢下他們不敢說或說了也沒用。據說赫魯雪夫某次談話清算史達林時,有人傳了一張字條給赫魯雪夫,上面寫道:「當時你在那裡?」也就是指責赫魯雪夫當初為何不反對史達林。赫魯雪夫大怒說,「是誰寫的給我站出來!」但沒有人敢站出來。赫魯雪夫於是說,「你現在知道我當時為甚麼不反對史達林了吧?」

在蘇聯時代反對或批評最高領導人是會沒命的,所以赫魯雪夫可以此作為他當初不敢反對史達林的理由。但馬總統的權威只是讓他的手下丟官或頂多被司法追殺而已,不能殺人,所以國民黨和馬政府那些當初不敢批評或反對的人,都不是怕沒命,而是怕沒官或沒利益而已,因此那些人即使現在出來切割、批評,甚至大談改革,都不能相信。

那些人也可能辯護說,當初並不知道馬總統這麼無能或他的政策那麼錯誤。但馬總統的問題和錯誤一開始就是很明顯的,而且也有很多不在國民黨權力圈內的人早已指出。例如國民黨和國家的大老,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在馬總統執政不久就已看出嚴重的問題,而在2008年7月8日公開指出馬總統有獨斷的小霸王作風。王院長也引用周美青女士的話說馬總統的短處是「少注意到別人的感受」。

王院長並建議說:「馬有一位隨身帶的內侍型親信,他要負府、黨、院及各方人等不合的責任,給他一個多金的閒差,休掉。」王大老把話講得這麼白了,其他很多人也已看出來了(如本專欄2008年7月30日文章:〈當前政策的七部曲和主旋律〉),但國民黨內部卻沒有人敢響應,原因當然不是他們不懂,而是他們就像王院長(2008年9月9日)所批評的,乃是博而不士,不敢負起責任採取行動實現治國平天下之目標的官員。試看馬政府有多少官員在下台後才開始批評,就知道馬總統全面崩盤後才來和他切割及談改革的人是多麼不可靠。

七年來的例證 歷歷在目

許多具體的政策,當初即有許多正確的批評,但馬政府和國民黨官員卻不只不改,還硬拗狡辯,甚至事後證明是錯的,還要騙人或推卸責任。這類例證極多,幾乎遍及馬政府所有重大的政策,單我七年來在本專欄(《看》雜誌專欄:「經濟經驗」)批評且事後已證明為錯誤的馬政府政策就有幾十種以上,無法一一列舉。本文僅舉一些例子來證明馬政府和國民黨的官員們就是不願面對、不願改正,也不願向馬總統提出諍言,所以他們通通有責任,不能只怪馬英九。

633目標提出時,我即曾指出依所有先進國家的經驗,那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後來歷任馬政府大官的管中閔教授在當大官前也已說,我國的成長率很難再超過4%。但馬政府所有的大官卻拿這目標騙到選票後仍不願認錯,而讓這國王的新衣繼續誤導國家政策。

2008年大選時馬英九批評說謝長廷對房價的關切是錯誤的,正確的方向是要讓所得追上房價。當時國民黨沒有人告訴馬英九說房價常一漲就是幾成或是幾倍,所得一年卻頂多漲幾%的事實。我在馬政府上任前就提醒他們別再搞泡沫經濟,但國民黨文傳會主任竟反駁說是我喝醉了,是民進黨才搞泡沫經濟。結果馬政府執政後房價暴漲,每人平均實質所得卻幾乎沒有成長,所得不只追不上房價,還愈追愈遠,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躍居全球第二高。

馬政府一上台就讓油價大漲,說是要反應成本節能減碳,卻不檢討中油的效率,以致民怨高漲。我提醒他們物價易漲難跌,油價亂漲可能造成非必要之物價上漲的問題(本專欄2008年8月13日文章:〈油價的經濟學不是只有反映成本〉),馬政府官員也不當一回事,還再犯一次同樣錯誤。後來油價回跌,但大家現在都知道很多物價已回不去了,經濟也因而更加失衡。

2008年消費券發行前王作榮教授即直言沒有效,「連我90幾歲的書呆子,都知道政策不能這樣做。」不少其他人也據理反對(本專欄2008年12月3日文章:〈小?走小洞的消費券〉),但馬政府官員卻不敢反對而執意要做。事後我用具體簡單有力的數據證明消費券沒有甚麼效(本專欄2009年2月25日文章:〈消費券離成功有多遠?)),但馬政府還是死不認錯。

至於馬政府的ECFA和其他兩岸政策更是錯誤和謊話連篇,我有幾十篇的文章和談話,甚至出了一本書(《ECFA不能說的秘密?》),以具體指出其錯誤,但馬政府和國民黨官員還是強辯到底,沒有人能向馬總統說實話來反對馬政府那些現在已證實是不恰當的說法和政策。

而最明顯且荒謬的例子可能是證所稅。馬政府自導自演弄了很多版本的證所稅,還弄掉了財政部長,但最後通過的證所稅卻沒有甚麼公平正義,反而讓股市成為死水,所以還未實施就自己要求再修正,拿掉更多公平正義,現在又說要把僅存之當公平正義的遮羞布都算不上的「幾根頭髮」即大戶條款延後施行,並把要再怎麼改的責任推給2016年之後的執政者。鬧劇一場沒得到公平正義,反而殺了股市也殺了創新創業者(本專欄2012年8月16日文章:〈證所稅無公平正義卻傷害新產業發展〉)。這整個荒謬的過程難道國民黨沒有一個人敢向馬總統講真話嗎?

最後來看十二年國教。它被提出之時就有極大的批評和反對意見(本專欄2012年5月31日文章:〈由王作榮教授對九年國教的批評看十二年國教〉),但國民黨的官員一樣不敢批評。少數地方首長在新升學制度執行而對學生和家長造成重大傷害後,總算出來反對,但他們在執行前難道無知無能而不知道問題嗎?或者也是寧願人民受苦而不願講真話得罪馬總統?那種事後才放砲和現在才說要改革,一樣都更可能是要保護自己地位而不是關心國家人民。

事後才放砲說改革的人,用前述史達林的笑話來看,很可能只是要切割求自保,或保住統治權而已。這些人保住權力之後恐怕難有能力或意願真正進行改革把國事做好。史達林的笑話中,繼任者雖然對史達林鞭屍以緩解一時的問題,但後來仍再遭遇困難,於是打開史達林的第二個信封來看要怎麼辦。信封中的妙計說:「請辭下台,準備相同的兩封信給你的繼任者。」人民若不認清這些統治者或政客,就會被他們用辭職換人、切割、鞭屍這一再輪流的策略反覆欺騙,史達林的兩封錦囊妙計可永遠流傳。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4,2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涉外事務 |
此分類下一篇:蔡:臺海兩岸關係應是政府對政府
此分類上一篇:打通阻礙台灣出路的兩座大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