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8 01:36:51| 人氣2,0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立委:經建會主委不應當「經濟趨勢分析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經濟日報╱記者楊毅/即時報導 2010.06.18

為吸引台商回流,政府欲設置經貿特區,鼓勵台商進駐。不過,負責評估經貿特區可行性的經建會,卻遲遲未提出相關規劃,朝野立委今日表示,經建會身為國家重要的財經幕僚單位,應儘速提出產業發展願景。

國民黨立委羅淑蕾呼籲,經建會主委劉憶如不要只是當「經濟趨勢分析師」,想要吸引「鮭魚回流」,經建會須清楚地告訴企業,政府如何解決工資過高問題、廠區土地如何取得、經貿特區要設置在何處,以及產業整體如何升級,此外,對於相關法令修正、配套措施、獎勵台商回流、外勞與基本工資是否脫勾等,經建會也應提出評估報告。

民進黨立委潘孟安也表示,經建會目前對於國內產業發展願景毫無著墨,他說,經建會是跨部會溝通的重要平台,應要提出能夠讓人民有所期待的經濟政策,像是發展「兩兆雙星」等明星產業,以改善國內經濟環境和失業率,但至今都還未看到相關規劃。


台灣必須趕上國際專業標準
* 聯合晚報╱社論 2010.06.17

台灣需要和國際接軌,這不是提早教小孩學英語就能有效做到的。國際接軌最重要的,是學習、進而內化國際上已經建立的一些基本專業標準,用這些標準來衡量、調整自己的作為。

最近頗受注目的桃園機場「升級」問題,連馬總統都親自關注行李手推車,說要請王偉忠來驗收。但老實說,小自手推車,大到航站動線設計,不能用官員或一般旅客眼光來評定,而必須考量目前的國際水準。基本的法則,是要建立符合國際水準的機場管理團隊,從經營管理階層的專業經驗到薪資條件,都必須以國際標準來看待。

為配合桃園航空城計畫而將成立的國營機場公司,最近傳出以月薪15萬元徵求總經理,結果只有一人來應徵。這樣的待遇條件,如何可能爭取到具有國際專業能力的人才?這看來小事一件,卻說明政府缺乏國際級的眼光。馬政府標榜清廉勤儉操守,加以金融風暴影響,立法委員陷入民粹情緒下的「打肥貓」情結,動不動就將「百萬年薪」當作「肥貓」指標,無知於薪水與專業能力之間的對應關係。結果所致,從公股的金融相關機構,到這次變成新聞主角的機場公司,只能提出遠低於國際行情的薪資,要如何找到夠分量的人才來好好經營呢?新加坡的官員薪資,香港的大學教授薪資,都比台灣標準高上好幾倍,重點不在「肥貓」與否,而在於服務品質是否符合國際標準。

台灣要和國際接軌,不能用土法煉鋼的心態,或只要求「犧牲奉獻」來成就大事業。最近另一則新聞,國道警員用封雪隧、救護車飛車護送的方式,及時運送一顆急送待移植的心臟。這故事使很多人讀來熱淚盈眶。可是換用專業標準來看,為了緊急救難、緊急醫療運輸的用途,台灣不是在「緊急醫療救護法」之下編列了救護直昇機隊嗎?飛車送愛「心」的故事當然感人,但從國際作業標準來說,總有更加安全效率的方法可用吧。

台灣打造「黃金十年」,國家的軟硬體條件和發展願景都要升級,早點趕上國際專業水準吧!


大前研一:台商升級 搶專業服務市場
* 經濟日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專訪 2010.06.18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應中華民國工商事業協進會與聯合報系的邀請,將在6月22日在台北舉行一場專題演講。他將對世界金融危機局勢,以及最新的兩岸關係提出見解。大前研一說,美國的金融危機與歐洲的希臘問題,並不是同一問題,但都重創了世界經濟,反而一些新興國家在危機中獲利。

他認為,歐盟問題至少還需要十年才能夠解決,倒是世界的經濟地圖已經因為這幾波的金融海嘯而改寫。過去被認為鐵三角的美國、歐洲與日本,將不再是經濟的重心;人口5,000萬人,平均年齡在27到30歲的新興國家將引領風騷,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

他也提醒台灣,以前的台灣製造業可以在中國市場大有斬獲,但是最近鴻海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反映出外資製造業在中國也逐漸出現瓶頸。他強調,台灣企業必須要升級,提供更高階層的專業服務,以取代現在由香港在中國獨占的地位。

以下是大前研一訪台前,接受本報系特派員的專訪內容。

中國像大企業 地方帶頭招商

問:您如何看待台灣與中國的發展情勢?

答:我要告訴大家,以後的世界是個國家領導人帶頭進行市場開拓的世界。「親愛的投資人,到我的國家投資有這些好處,我們改善了許多的投資環境,歡迎大家來投資」,在中國,現在的地方市長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中國全國有200多位的市長,你可以把中國當成一個大企業來看,下面有200個事業部,200名的負責人目前活躍於世界各地在全世界招商,這是中國近年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已經不是那種「一國兩制」的時代了,現在是「兩國一制」,兩邊走的都是市場經濟制度,兩個國家一個經濟制度了。

韓國對台海兩岸的「兩國一制」情況最有危機感了。現在看韓國的新聞,幾乎每天都有「Chi Wan」的名詞出現,認為中國有今天的繁榮,是託台灣之福,ChiWan在電子業的優勢,韓國是趕不上的。為什麼韓國會有這麼樣的危機感?因為韓國從金融危機脫出後,進軍中國市場一直都趕不上台灣,台灣擁有中文、英文與日文的優勢。

台灣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我的觀察有四個層面:

第一階段是還無法直接貿易,所以從香港迂迴進入中國,在深圳、東莞等地設廠製造,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還沒有開放三通,陳水扁前政府對前往中國投資還有少數限制,台灣企業開始逐漸進入中國內部的時代;第三個階段則是兩岸三通後,企業也認為不去中國就沒有前途,所以跟著去,連台積電都積極準備登陸。台灣與中國幾乎成為一體,台灣人才提供了中國企業的發展,ChiWan名詞出現,中國的國營企業中有台灣人,台灣人口的10%開始深入中國就業。

最近的鴻海企業在中國發生的問題,讓台灣背著「惡人」形象,好像台灣企業是到中國剝削中國工人。中國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變,富士康事件發生後,對所有企業都造成了影響。

台灣企業當然不能到越南、到印尼去設廠,那就失去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那麼台灣要如何繼續在中國市場耕耘?我的看法是,台灣進軍中國的第四個層面,應該要放在專業項目的服務業上。

台商不應南進 才能保住優勢

這次到台灣去訪問,我會建議台灣總統,開始對中國市場提供專業的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s)項目。現在這個分野,幾乎是被香港獨占的,包括金融服務、法律律師服務、工學技術系統設計的服務等,也就是說對中國高度的專業服務項目,這些現在都是香港在做,但是人數不夠。

台灣以前在製造業方面很強,在中國市場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國往前走的腳步愈來愈快,台灣再也不能夠停留在製造業的分野,必須要往上更上一層樓。所以我建議台灣,要及早有這個準備。例如金融業、IT(情報資訊)、stock market(股市)等的專業服務項目,還必須要加強。

台灣的銀行業除了服務品質之外,其他都是很脆弱的,幾乎都還沒有全球化;電子業方面,在製造上有些成就,但是還不能夠跟美國相提並論;一些在漢字的軟體設計,還沒有達到領導世界的地位。其他在證券市場方面,在全世界股市裡還算很脆弱。台灣若能夠在上海、深圳與大連等證券市場成為世界水準之前,就搶先機占好位子,使中國企業除了上海、深圳與香港上市之外,台北也是個很好的選擇,這樣可以在世界搶奪「量(Volume)」的生意。

所以第四層面的台灣對中國進出,就端看第三次產業的金錢、情報、人等的往來,如果台灣發展得好,可以是香港所提供服務中心的三倍規模以上。我五年前訪問台灣時,看到台灣對中國過度的警戒。我當時曾說,五年內不做的話,台灣沒有機會了,「中國的窗戶只是開放五年喲」。二年前再去,又提出警告,向馬英九總統建議,除了三通之外可以做更多的經濟往來,台灣並沒有什麼損失的顧慮。

這次鴻海所發生的事件,其實已經是個警訊,台灣到現在為止,在中國都很成功,下一步該怎麼走?發展與中國的專業服務產業,應該是台灣未來該走的路吧!

歐債危機 亞洲不會出現

問:這次的希臘財政危機受到全世界的注目,為什麼從美國震源地發生的金融危機,會波及到遠在歐洲的希臘呢?

答:這不應該說是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到希臘,正確的應該說是去年11月的「杜拜Shock」所帶來的,這是各國隱瞞財政赤字所造成,與美國的金融危機不太一樣。當杜拜shock發生的時候,我就寫文章警告說,「這波的海嘯會遲早會波及到日本」,現在已經有些徵兆。

歐洲最早發生財政危機的是愛爾蘭、英國等國,希臘當時還沒有發生,原因是剛好政權交替,前政權對財政作假,所以到今年初才被發現。

問:那這個危機,也會對亞洲國家帶來衝擊?

答:不全然。亞洲國家中像日本這樣大量財政赤字的不多,以前的亞洲危機是因為通膨,這次則是財政危機帶來的。中國現在正在泡沫經濟狀態,與日本80年代的泡沫經濟是一樣的,所以現在亞洲的情況,最擔心中國的泡沫經濟崩潰,以及日本財政缺乏紀律而出現危機,亞洲應該不會出現像歐洲這樣的連鎖效應。

歐盟 應分成一軍二軍

問:你認為歐盟有必要再進一步成立一個共同的財政機關嗎?

答:還不太可能。我認為現在的歐洲要走的路子,有三種可能:第一,把這次發生的危機視為「一時性」的,德國盡最大的努力,協助財政不好的國家度過難關。

第二,也是我的提案,就是把歐盟分成歐盟1與歐盟2兩個集團。歐盟各國本來的所得差距就高達十倍,大家都和在一起,其實是有些困難,所以中心國家的盧森堡、德國這些比較會遵守馬斯垂克條約的國家,歸屬於歐盟1集團,其他的國家則進入歐盟2集團,就好像是棒球的2軍制度,就不會有參差不齊的情況。第三個可能性,就是即使做了各種努力,歐盟還是無法改善現狀,那就只有解體了。我的感覺是,第三種可能性非常的大,但是大家會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所以尋求一個折衷的妥協方案,則再回頭以第二種方式來解決。


面對中國貨下一步/傳產有夢 再擦亮MIT招牌
* 經濟日報╱記者/何蕙安 2010.06.16

「台灣製造,台灣製造,隨人照號,台灣製造…」打給台灣寢具產業團結聯盟公會理事長黃光藝,手機傳來伍佰唱的「台灣製造」,這首歌是傳產業者的驕傲,但如今聽來充滿心酸。

說到激動處,台北市寢具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金來無聲的拿起手帕直往眼睛抹;「我的兩個兒子都不願意接班,之前大兒子說不要做了,最近小兒子也說不做,他說做寢具沒有前景。」

40年前,廠商拜託陳金來接單,忙到做不出來;現在是陳金來要到處拜託人家,給他機會。寢具、皮件、織襪等傳產業,曾經是點亮「Made in Taiwan」招牌的主力,但如今只能追憶,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傳統產業進入風雨飄搖的時代。

民國78年,台中縣皮件產業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莊秋銘永遠不會忘記,那是台灣皮件最輝煌的一年,當年皮件外銷290億元,台灣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手提包輸出國。

「皮件民國七、八十年都做外銷,以歐美日本為主,那時候都是一貨櫃一貨櫃的載貨,」但在2002年加入WTO開放後,大量產業外移中國,莊秋銘說,「已經很久沒有看到貨櫃車了。」

力求生路
積極參與MIT標章認證、產品專賣區,及一場又一場展售...


黃光藝說,在2002年之前,台灣寢具市占率有20%以上,現在連0.01%都沒有;本來的18萬就業人口,現在只剩8萬,倒了一半以上。WTO的痛,過了十年,現在還在止血,現在換成「ECFA」來了;對傳產業者來說,名字不同,但代表的意義一樣:噩夢重演。

對莊秋銘來說,ECFA帶來的是很顯而易見的傷害。中國皮件產品以前進口國內要課6%關稅,跟台灣買材料也要9%稅;但等到ECFA簽下去,已比台灣貨便宜五成的中國貨將更便宜。

工業局的計算清單宛如「死亡筆記本」,列著可能受ECFA衝擊的12個產業如成衣等,影響年產值為台幣1,218億。從事安全鞋生產的得裕盛業公司經理謝德淦說,「ECFA還沒簽,衝擊已開始了。」

這些在名單上業者,最害怕的是簽署ECFA後,中國的產品如洪水般湧入。第一,台灣產品價格拚不過中國;第二是出口到台灣的中國黑心產品。

彰化線社頭織襪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銘棋面臨的還有原料取得的問題,中國需求量大,排擠到國內業者,在ECFA簽訂後,免去原料出口中國的6%到10%關稅,台灣業者取得原料將愈來愈不易,「我不是完全反對ECFA,但國家前途真的這麼倚賴中國嗎?」

抱怨歸抱怨,傳產業者仍需要爭先恐後的投入了政府推出的一波波方案,包括政府認證的MIT標章,MIT產品專賣區,以及一場又一場的展售會。至於馬英九總統提出的950億元的救濟輔導預算,到底是要救濟、輔導在哪邊,莊秋銘說的直白,「我們不知道。」

描繪美景
期盼建台灣精品館,擺滿本地製品,拓展外銷,甚至登陸...


但提到展售會與專賣區,業者唉聲連連。對政府砸下鉅資,舉辦宛如園遊會的展售會,推廣效益似乎大於實際銷售。

目前唯一一個位在台北大直愛買的MIT產品專區,約40坪大,業者的疑問是:誰進得去啊!「通路」是所有弱勢產業業者共同的挑戰,MIT標章出來了,名人推薦的廣告也打得火熱,但沒有消費者買得到。

業者有一個夢,希望可以開一個台灣精品館,就像世貿中心一樣,上千坪的館擺滿台灣製東西,拓展外銷,甚至可以開到中國去。


陸以正:美中霸權輪替 沒那麼快
* 聯合報╱陸以正 2010.06.18

人人都說,中國正迅速崛起,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經不保。只要看亞、非、拉美與大洋洲各國,不論元首或總理,紛紛到北京輸誠納款,就怕巴結不上。而胡錦濤、溫家寶出訪外國,所至之處,萬人空巷,爭睹中國領導人風采,便是最佳證明。

沒錯,自二次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獨佔六十餘年的世界霸權,受華爾街金融風暴拖累,開始逐漸消逝,至今將滿三年。坦白而言,華府只能責怪自己。從前任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自承前期政策錯誤,到現任財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在國會裏被進步派(Progressives)議員炮轟,都證明美國獨霸世界的地位,正在迅速流失。

悲觀的人說,美國多少年來,國內消費遠超過國民生產毛額;寅吃卯糧,現在是結算總帳的時間了。不同意的人則指出,美國2008年的GDP仍比日本高三倍,比中國高四倍,不應該驟爾就下結論。

其實除前述外,還有兩項不便明說的理由。其一,美國軍事力量仍是全球第一,足可確保霸權,無人敢攖其鋒。其二,美元仍是唯一世界通貨,只要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 Texas)的印鈔廠不停工作,不怕世界任何角落的人,不買點美鈔來壓箱底,以備不時之需。

有這些原因,美國朝野對經濟復甦的信心雖然略有動搖,但此刻預言將被中國取代,還嫌太早。說得更明白些,即使美國面臨種種困難,難再支撐最大霸權的場面,中國真能整碗端走,成為世界獨一無二的強權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要從兩方面去探討,而軍事力量不在其列。第一是社會結構,第二則是政治制度對經濟活動的干擾。中國飛躍式的經濟發展,確實製造出許多問題,最嚴重的就是貧富懸殊更加突出。最近有項統計,在中國要躋身新富之列,必須跨越的門檻,高達人民幣一億元。而有多少人夠資格成為千萬富豪呢?答案是已有八十七萬五千人了。

鄧小平開始推動經濟改革開放之時,自稱中國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卅年後,這番自相矛盾,理論上也講不通的話,很少再提。今天不論中國共產黨如何花言巧語,中國實行的就是不折不扣的資本主義,因而對馬、列兩人詬病的資本主義種種弊端,也不分良窳,無可避免地照單全收。

僅只「走資本主義路線」,倒也罷了。問題出在國家所有權力,都集中在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九名常委手中。中國各級政府領導,都要乖乖聽命,否則立遭撤換。近來上海和北京的房屋市場,被溫州幫炒房炒得過熱了,常委會一聲令下,房價馬上跌掉三成。正因為政令必能貫徹,才能每次都平息民怨,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台灣沒有這樣的機制,也不敢想像如此高的行政效率。美國人有個自我嘲諷的笑話說:世界上最浪費、最緩慢、最沒有效率的制度,就是美式民主;問題在其他的政治制度比它更糟。儘管世人以為美國霸權已與經濟衰退同樣隨風而去,恐怕還需等待一些時間。(作者為退休外交官)


中泰農產品區隔 泰力求差異化
*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林則宏 2010.06.16

一連幾個月,泰國紅衫軍衝突事件躍居國際新聞版面,但不論曼谷的煙硝味多麼濃重、多麼的一觸即發,似乎沒有影響到大曼谷以外的多數區域。位在泰國北部的清萊府,仍是一幅美好農村景象。和平,依舊找到它的落腳地。

泰國盛產農產,不到兩天,昆明市場就買得到…

清萊府平均海拔在500公尺以上,湄公河靜靜流淌而過。農忙時刻,每戶農家大小總動員,忙收成、忙裝箱,忙上貨。當地嚮導阿猜說,盛產的農產品有一部分是要經湄公河賣到中國去,不用兩天時間,泰國的農產品就可以在昆明市場上找到了。

不過,阿猜也說,這幾年,泰北蒜頭與紅蔥頭的種植面積都較幾年前減少許多,主因是中國更便宜的蔥、蒜,已讓泰北蔥蒜跌價嚴重,「很多農戶要嘛減產,要嘛就是先風乾,等價格好時,再拿出來賣。」

不過,連結的過程是痛苦的。儘管「連結」對印尼的總體經濟甚有助益,不過,如何讓印尼的紡織傳統產業,躲開中國貨的夾殺,每每成為印尼政府大課題。

2003年6月18日,農業實力較強的泰國,為提早搶攻中國市場,特別在「十加一」的早期收穫方案下,再簽定一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議。這個「早早期收穫」有助泰國的188種農產品,比其他東協國家再提早享受零關稅待遇。

中國以溫帶水果,痛擊泰國貨…

少了關稅負擔,泰國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如虎添翼,不過,中國農產品也不是省油的燈,舉凡泰國所欠缺的蘋果、梨等溫帶水果等,都出現中國貨擊敗泰國本土貨的現象。

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胡國飛也說,「沒辦法,這(區域經濟整合)是趨勢」,越南在經濟整合的過程中,國內市場也隨之調整、更加開放與自由化,希望「越開放與自由化市場,越能吸引外資進入。」

同樣想法也在泰國政府心中發酵,這幾年,泰國輔導小農改種較具競爭力產品外,力推有機農業等能和中國農產品相互區隔的產品,只有盡可能作到「差異化」。


東協撐腰 南寧扮樞紐
*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 2010.06.17

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通往越南邊境友誼關的南友高速公路上,色彩明亮的巴士一輛輛飛馳而過,車身寫著「廣西運德集團」。南寧市區東邊的琅東汽車站,運德巴士一輛接一輛開往廣西全境、廣東主要城市,以及包括首都河內在內的越南北部城市。

這個數百萬人口的華南省城,十年前還見不到這些景象。中共2001年與東南亞國協敲定,十年內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並於2003年起開始談判「十加一」FTA(自由貿易協定),南寧的建設速度開始從一檔打進二檔,正朝向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區域政經中心的目標邁進。繼越南與泰國等東協國家在南寧設立領事館後,南寧台協會長周世進透露,「日本與韓國也考慮跟進」,凸顯未來南寧在全中國獨特的政經地位。

南寧屬於「大器晚成」的省城,有了東協加一題材加持,北京當局又指定廣西為中國與東協對接的地區後,整體經濟建設進入三檔位置。交通運輸是反映經貿熱度的指標之一,中國與東協自2003年起,每年10月在南寧舉行中國-東協博覽會,做為中國推動與東協經貿關係的最重要平台。

看好這個商機,廣西運德集團與越南同業合作,2004年在越南成立合資企業山德運輸公司,隔年開始,廣西運德集團推出跨國巴士路線,由南寧經邊境重鎮憑祥到越南北部大城諒山,再由山德公司負責從諒山到首都河內。

時至今日,南寧至河內路線每天都有班車,且隨著東協加一題材發酵,東南亞經廣西至中國各地的經貿往來絡繹不絕。

數字會說話。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副廳長黃煥升說,東協加一促進廣西外貿的效果,並非今年1月中國-東協自貿區成立後才開始,而是數年前就逐步升溫。

他指出,2004年中國-東協博覽會確定永久落腳南寧,是廣西與東協雙邊貿易發展的里程碑。2004年至2008年間,廣西與東協貿易每年平均成長37%,且東協占廣西外貿規模達到34%以上。

觀察中國與東協的雙邊貿易變化,便會發現今年第一季年增率至少50%,高於廣西與東協貿易的30%以上,顯示廣西並未完全吃到東協加一的市場大餅。

這不代表廣西實力不如人,2009年在中國31個省市中,廣西全年經濟成長率達到13.9%,在中國所有省市中高居第五位,也是連續第八年創下兩位數經濟成長速度,出口增速更創下中國各省市第一名紀錄。

南寧硬體條件或許不如珠三角,但後勁十足。保稅區、地鐵、高速城際鐵路等建設,搭配南寧既有的市區湖泊(南湖)及綠地,加上廣西傲視中國沿海省分的經濟成長動能,均可望使十年後的南寧脫胎換骨,成為中國的大城市。


三條黃金走廊 打通中越貿易
*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 2010.06.17

芒街位在越南東北端,一條北崙河分隔中、越兩國,從芒街口岸進入廣西東興邊防,只有300公尺,從芒街口岸望向東興,還可清楚看到斗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字樣,說明中國不遠了。

中越邊界有三個彼此對望的邊境貿易城市,芒街、友誼關與老街。芒街、友誼關對望的是廣西的東興與憑祥,老街對望的是雲南老河口。在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形成後,六座對望城市,由點連成線,形成三條黃金走廊。

越南的三大邊境城市,各有不同風情,若要挑出最興盛的一個,多數越南民眾會推薦芒街,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中國製造」,不論是便宜的成衣或是五花八門的電器、五金用品,都是從芒街沿著公路、水路一路到越南全境。

越南官方統計,2007年,東興、芒街的雙邊貿易額是24億美元,2008年上升到41億美元,成為中越兩國貿易額最大的一對口岸。2008年,經過東興口岸到芒街的客商,高達460萬人次,2009年攀升到490萬人次。

芒街風采從何而來,在芒街從事邊境貿易長達15年的阿貴說,是距離,「芒街距離首都河內最遠,天高皇帝遠,自然創造不少『空間』來」,他自信地說,「不管你要什麼,只要中國有的,我都可以想辦法變進來。」

從地圖上看,越南的三大邊貿城市中,距離首都河內最近的城市,是154公里以外的友誼關;位在西北端的老街與東北端的芒街,各自距離河內都超過300公里。三座邊貿城與河內,每多一吋距離,就是邊貿商的自由空間,也是商機。

跟隨阿貴一路沿著北崙河深入中、越邊境重地,不遠處就是北崙河最窄處,中、越相距不過幾十公尺,看似徒步涉水也可抵達彼岸。站站在中、越兩國咫尺處,彼岸的中國卡車沿著河岸整齊排列,這些卡車正等著越南這一端的搬運工人,將小船上一箱箱的貨物,以人力接駁方式搬上卡車,這些北崙河上的搬運工,有個別名,就叫做「螞蟻雄兵」。

同行的黃姓台商在越南投資紡織廠,每周約需四、五個貨櫃,把中國的原材料或是半成品,從廣州一路拉到東興、芒街來,再走越南的18號公路送到海防加工。海防是越南第二大海港,匯集不少製造業台商,多數台商加工好的「越南製造」產品,就是從海防港運送到世界各地的買家手中。

黃姓台商說,透過東興、芒街這一條黃金走廊,短短48小時內,就能把中國物資搬運到海防來,「所有的急件都能循此道進入越南」。這些年,中國勞動環境惡化,黃姓台商也收縮中國生產規模,逐步將工廠搬到越南來埋鍋造飯。

我國駐越南代表處副代表鄭振裁表示,在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成型後,越來越多的製造業台商不再依循傳統的國家概念布局,而是善用成片的區域經濟,計算出最經濟、最有效率的分工模式,包括鴻海、仁寶都是這一波區域布局者。


限縮大企業外勞比 擬取消
* 經濟日報╱記者蘇秀慧/台北報導 2010.06.17

勞委會公布的新制外勞核配比率預訂8月底、9月初上路,新制對千人以上大型企業可聘用外勞比率更為限縮,將再降1至3個百分點,部分大企業主向行政院長吳敦義反映此舉形同「懲罰」大企業主,吳敦義已指示勞委會研議是否取消大企業「減碼」規定。

勞委會日前已預告新制,外界如無太大反對,將送勞委會法規會、委員會議完成修改辦法,預訂8月底、9月初公告實施。

在新制下,電腦、電子等高科技產業適用外勞引進比率,由過去的15%調降為10%,這是行業別的限制。

新制還有規模的門檻,如企業員工規模達千人以上,將再調降外勞引進比率1到至3個百分點,僱工超過千人減1個百分點,超過2,000人減2個百分點,3,000人以上減3個百分點。

如果某高科技公司僱員在3,500人,適用外勞比率降3個百分點,只有7%。大企業「減碼」,衝擊最大的將是高科技產業。

對此,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指出,建立大企業「減碼」制度,主要是希望鼓勵國內大企業多僱用本國勞工,是否取消大企業「減碼」制度,將進一步研議、評估,初步估計大企業「減碼」制度,平均只影響大企業減少外勞聘僱1%。


鼓勵創新 電動車等七產業補助加碼
*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 2010.06.17

經濟協議(ECFA)可望月底敲定,迎接「後ECFA時代」,經濟部近期敲定電動車、工具機、電子書、自行車等七產業,推出加碼補助方案,鼓勵業者研發創新產品與新行銷模式。

經濟部長施顏祥日前指出,兩岸洽簽ECFA後的十年內,將是台灣產業結構調整最關鍵的十年,台灣產業要加緊提升競爭力,因應新變局。經濟部也將以鼓勵製造業與服務業發展,作為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雙引擎」。

經濟部官員表示,經行政院核定,經濟部近期已推出「關鍵產品發展登峰造極計畫」,透過政策引導與獎勵補助,鼓勵業者開發具創新概念的商品或新行銷模式,有助國內產品多元化、品牌化,也能厚植產業實力。

4月初,經濟部率先公告第一批、共七項關鍵產品項目,包括「水再生利用設備及應用服務」、「智慧電動車及應用服務」、「高階複合工具機及應用服務」、「高強度輕量化自行車及應用服務」、「電子書產品及應用服務」、「聯網電視產品及應用服務」及「新世代寬頻通訊產品及應用服務」等。

近日經濟部工業局將在全省舉行多場說明會,鼓勵業者掌握上游關鍵技術,同時也重視開拓市場能量。經濟部認為,「後ECFA時代」來臨,企業更要重視差異化策略,經濟部已要求旗下16家法人單位協助業者升級轉型。

官員也說,在第一批鼓勵項目出爐後,經濟部也醞釀推出第二批鼓勵項目,擴大獎勵適用範圍。

為鼓勵企業積極投入關鍵產品開發,經濟部針對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及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CITD)等兩個計畫,提出加速審查、優先支持,與補助加碼上限20%等加強性作法。

經濟部工業局今年起,也將推動「市場應用型關鍵產品發展補助計畫」,以鼓勵業者推出「完成商品化、產品量產或上市為目的的產品或服務」研發計畫。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2,0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全球產業展望 |
此分類下一篇:5年500億打折 人才流失「動搖國本」
此分類上一篇:留學當跳板 美導師拒收中國學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