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一甲子/顛簸搞經濟 下一關 要不要民主?
*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2009.06.28
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共建政六十周年國慶;自一九四九至今,走過一甲子的中共,經濟改革後,現在又走到抉擇的叉路。
「二○○九年,中國將進入轉型期的另一個三十年,這個三十年如果成功的話,中國百年來的重大命題-現代轉向,將基本完成」,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認為,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已取得成功,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成為經濟實力名列世界前幾位的國家。
可是,另一方面,中國社會沒有現代化。所以,未來三十年,應是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政治現代化並舉,因為經濟最後還是體現在社會政治上。
● 極左路線 遠離富與強
六十年前,中國共產黨人以許諾人民終結壓迫、開拓未來,取得政權;一甲子以來,「摸著石頭過河」,忽前忽退地學步前進。從仿蘇聯模式計畫經濟、超英趕美大躍進、人民公社等,以極左政策路線快速前進的中共,想建立心中共產主義天堂的中國共產黨人,卻發現離富與強目標愈來愈遠。
蘇聯模式的失敗和快速進入共產主義的大躍進等冒進政策,使中國經濟陷入困頓;雖然,毛澤東一度想用政治運動方式,解決國內政治經濟難題,卻把中國帶入更嚴重的危機。與此同時實行的鎖國政策與武力援外路線,不僅使中共孤立於世界主要舞台之外,連與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蘇聯的關係也出現決裂。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失序和混亂,是中共難以彌補的「消失的十年」,改革,成為當時唯一的活路。「不管黑貓或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鄧小平使中國從計畫經濟的桎梏解脫,不拘泥於社會主義教條束縛,以靈活務實手段,把發展經濟作為國家生存的唯一目標,全心服膺「發展才是硬道理」。
● 關鍵抉擇 走向市場路
七八年的改革開放,是中共歷史的重大轉折點,可說是一場中國的經濟復興運動,從計畫經濟回歸市場經濟,但是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共領導人歷經多次關鍵抉擇,才停止在「姓社姓資」之間的搖擺與反覆,走一條經過理論精心包裝鋪設而成的「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也恢復活力。經濟實力強大後的中共,以融入國際體系的態度,重塑國際形象,找回與國力相當的國際威望與地位。軍事力量也從當年的「小米加步槍」,步入與世界強國進行太空競賽,甚至勇於對世界展示海軍力量。
● 經濟趕上 腐敗隨之生
然而,經濟高速發展,在一連串數字顯示傲人成就的背後,全社會也出現諸多問題,包括地區貧富差距、新權貴資本階級的興起、權力不受制衡的官僚等。
去年底,「南方周末」曾以「紀念葉劍英在改革前後的談話」為題,舉辦座談會,特別的是,這場紀念經濟改革的座談,主軸卻是談論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景。顯然,中國知識精英和領導層早已意識到「經濟往右,政治往左」的策略,已走到盡頭,必須面臨調整。
● 政治體制 面臨新抉擇
然而,對於新路線和解決「政左經右」缺失的方法,中國左派和右派的看法呈南轅北轍:左派認為中國社會種種問題,是市場經濟造成的;改革派認為,是政治體制沒有改革造成的。左派認為,應當回到毛澤東時代;右派認為,除了經濟開放,更要加入民主改革,盡快實現民主化。
經濟改革後的中國,現在又面臨抉擇:政治體制改革該往左?往右?或開創第三條道路?關鍵時刻的中南海決策層,正站在另一階段的「歷史新起點」。
■ 1949一甲子/淒涼「接班人」 殞身權鬥
*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 2009.06.28
中共政權交替上,劉少奇、林彪、胡耀邦、趙紫陽一度被選為接班人,但下場淒涼。由他們四人身上,可看出中共權力核心的鬥爭。
● 劉少奇 死於獄中
與毛澤東一樣是湖南人,兩人在長沙的第一師範,是前後期學長、學弟關係。劉少奇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與毛澤東站在同一陣線;一九五九年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被視為毛澤東的接班人。
一九六○年初期,劉少奇在「三面紅旗」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等政策路線與毛澤東意見相左,成為文化大革命中的頭號走資當權派,被迫害入獄致死。
● 林彪 機毀人亡
林彪,湖北人,中共最會打仗的軍事將領之一,他率領的四野完成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為中共政權立下赫赫戰功。
當毛澤東與劉少奇關係決裂後,林彪即取代劉少奇,成為中共黨內第二號人物。一九六九年中共九大上,林彪接班人地位被正式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毛主席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
據中共黨史解釋,林彪成為中共二號人物後,預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引起毛澤東的警覺,於是準備暗殺毛澤東和武裝奪權;事件失敗後,林彪搭機出逃,機毀人亡。林彪之死,有多種說法,迄今仍是中共黨史未解的謎團。
● 胡耀邦 被迫辭職
也是湖南人,作風開明,重視調查研究與親民,深受中國自由知識分子歡迎,民間聲望極高。重要功績是執行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大討論,執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另外,他愛才惜才,重用年輕幹部,中國現任諸多高官,包括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都是由他提拔重用。
胡耀邦主政期間,中共元老們不滿他對知識分子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縱容,鄧小平則指責胡耀邦應該對一九八六年學生運動的失控負責;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六日,胡耀邦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保留政治局委員。
一九八九年胡耀邦逝世,北京主要大學內出現悼念他的文章,同時批判要胡下台的「老人政治」等聲浪,後來發展成學生與民間聯合運動-六四天安門事件。
● 趙紫陽 軟禁至死
趙紫陽,原名趙修業,河南滑縣人,是中共黨內改革派重要領袖之一。長期掌管地方事務,主政四川期間,進行農村改革,獲得民眾支持,當時有順口溜說,「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
一九八○年出任中國總理,積極推動經濟改革,深化市場經濟,同時提出推動政治改革的藍圖。一九八七年一月,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辭職下台,趙紫陽接替總書記,並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當時,外界公認趙紫陽是鄧小平選定的接班人。
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趙紫陽因同情學生和強烈反對武力鎮壓,招致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元老不滿,被免去黨內外一切職務,最終在軟禁中度過餘生,○五年逝世。
■ 1949一甲子/毛式假平等 湧現新粉絲
*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
近年來,中國出現一股對毛澤東時代的懷舊潮。在北京,不時看到一些年輕人帶著紅衛兵的帽子,走在紫禁城內;還有一些以文革為主題、跳著忠字舞的餐廳,高朋滿座。
但同時,更有一群對現狀高度不滿的民眾,以社會主義的情懷感念毛澤東;一方面奢望自己能有與腐敗抗衡的資格,另方面,也反諷當前中國社會的價值虛無、官員貪腐和貧富懸殊。
一名八後的中國網友,在人民網抒發對社會的感慨:「社會的腐敗程度、貧富差距越演越烈,這種現象在毛澤東時代是很少有的…漸漸地,我開始對毛澤東時代產生了模糊的敬仰和嚮往,當前我所不願看到的那些現象,在毛澤東時代都沒有」。
儘管寄懷舊日時光,多數中國民眾卻深刻了解,中國已不可能、也不允許再回到四十多年前,那個渾身補丁、滿身蝨子、挨餓受苦、天天背誦毛語錄、三不五時就開批鬥會的年代。
我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認為,中國部分民眾會懷念毛澤東,是因在毛時期,社會相對平等,官員相對清廉。「但毛時期是均貧式平等」,他說,這種平等是虛假、不符合人性,任何人都沒有保障。人們利用暴力鬥爭來獲取生存,「這,不是人類社會」。
【2009/06/28 聯合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