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P)
* 黃哲斌/台北報導 2009-06-18 中國時報
出版社社長、服飾品牌經營者、版畫家、廣告設計人、兒童書店老闆,還有「台灣一人旅遊局」青木由香,一群原本不認識的文創工作者,最近透過網路集結,希望搶救世上最後一套完整的正體中文印刷活字;而這套高達二十萬個鉛字的活寶藏,就隱身在台北市太原路的小巷弄裡。
正當台灣有意爭取正體中文為世界遺產、馬總統對中國提倡「識正書簡」爭議之際,台北最後一家鑄字行「日星」也悄悄引起注意。隨著電腦字體與平版印刷的普及,傳統凸版印刷早已沒落,連帶生產鉛字的鑄字行也快速凋零,目前只有日星還在生產鉛字,年屆花甲的老闆張介冠擔心等他退休後,這套完整的正體中文鉛字,將連同鑄字設備及技術,一同成為歷史化石。
去年,張介冠向T恤品牌「蘑菇」的老闆張嘉行提及他的憂慮,身為設計人、對字體十分敏感的張嘉行感同身受,於是透過網路發起「日星復刻計畫」,希望能募集一群義工,嘗試保留這批傳統印刷鉛字。
張介冠表示,店內仍保存明體、楷體、黑體三種完整字型,每種字型各有七種大小尺寸,與常見的電腦中文字體不同的是,電腦字體多以日本「寫研」的造字邏輯為基礎,講求規格化;相形之下,傳統印刷字模多由外省籍的雕刻師傅輾轉引入,較能保存中文書法的筆劃與字形結構,由於中國早已使用簡化字,台灣部分報社或印刷廠雖保有部分鉛字,但都殘缺不完整,因此,他手中的字模一旦被銷毀,存在於我們早年記憶的正體中文印刷字,就只能從舊書古籍中尋找。
因此,張介冠與張嘉行等義工討論後,希望能將鑄字行裡的鉛字,重新翻鑄一套銅模,一方面藉此將字型掃描到電腦裡,經過義工修飾平整後,將這些正體字型數位化,甚至不排除提供給微軟等作業軟體商,無償釋出供中文書寫者使用。
透過「日星復刻計畫」,在花蓮開設兒童書店的王得泰連繫上張嘉行,並開發一套網路作業平台,供義工修整字型使用;同時,張介冠的誠意也打動彰化一家電腦模具工廠的老闆,將原價六十萬元的電腦刻字翻模設備,半價賣給日星。行人出版社社長周易正、版畫家楊中銘、青木由香、廣告設計人劉宜芬與王裕惠等十幾名義工,也陸續加入此一計畫。
◆ 法國官方 保存8萬多中文字
* 黃哲斌/台北報導 2009-06-18 中國時報
保存文物不遺於力的法國,目前將僅餘的活字印刷設備,交由國家印刷廠收藏保管,同時聘請一位熟悉這套設備的老師傅,負責維修應用,廠內甚至保存十八世紀雕刻至今的八萬多個正體中文活字。
設立於十六世紀的法國國家印刷廠,曾在十八世紀印行《中國官話》、拿破崙時代出版《漢字西譯》等書,陸續由法國工匠雕刻出十幾萬個明體活字,隨著活字印刷的凋零,目前由國家典藏剩餘的中文鉛字。
在日本,目前由大日本印刷公司進行類似的典藏工作。日籍攝影家港千尋曾走訪法國等地,採訪拍攝世界僅存的鉛字,並出版《文字的眾母親》一書。
他也曾於四月間前往日星鑄字行,為這批全世界最完整的正體中文鉛字,留下影像紀錄。
◆ 科技有助於復興正體中文
* 陳邁克編譯/
新紀元周刊118期《西方看中國》 2009.04.23-04.29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三月十二日發表法羅斯(James Fallows)的文章〈科技堪稱傳統的朋友〉(Technology as friend of tradition !),作者以西方人的角度指出簡體中文的缺點,並認為中文電腦輸入逐漸取代手寫中文,現代科技真的可以復興正體中文。以下是本文的摘譯。
科技可能改變中文字制度
中國大陸使用簡化字的人已經知道科技有助於發展傳統中文,而中國大陸以外的人可能沒太注意。這話怎麼說?
不,並不是要將中文字全部去掉,然後以拼音字母代替──有些改革者有時候會做這種白日夢。
事實上,是要破除毛澤東推行的簡體字。為了說明正體和簡體看起來的差異,以簡單的「電話」表示。
以下是「電話」的正體字,臺灣、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以外部分使用中文的地區仍使用正體字:
電話
以下是「電話」的簡體字,中國大陸使用簡體字:
电话
簡體字的缺點
中文簡寫的爭議,很像為了使英文拼字「合理化」而提倡的各種運動──所以你可以用迅速和容易的方式寫出(英文簡寫:so u can rite in a kwik and e-z way)。簡體字筆劃較少,當然較容易書寫,但是它有很多缺點,列舉如下:
● 簡體字違反傳統
直到大約兩百年前印刷標準化之前,手寫英文的變化一直都很大(我們很勉強才看懂英國詩人喬塞寫的字,而學生則需要註解才能看懂莎士比亞的作品)。手寫的正體中文字長久以來一直是連續性的重要元素──至少對於能看懂它們的人是如此。儘管支持簡體字的人士聲稱,簡體字是以確立已久的書寫體為基礎,但是現在,正體字已經越來越受歡迎。
● 簡體字很醜
以下是正體和簡體的「廣場」,就像英文的through和thru的差異:
廣場 广场
● 簡體字較容易寫,但較難理解
這一點並不明顯,但是很重要。以發音「for」的英文字為例。當有人發音「for」時,我們可能搞不清楚是哪個字,但是當它被寫出來時,我們立即就可以清楚地區分「for」、「four」、或「fore」。
「right」也是一樣──當我們聽到這個發音,可能也會搞不清楚是哪個字,但是看到「right」、「write」、「wright」、或「rite」時,就可以清楚地區分是哪個字。很奇怪,中文字也有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因為簡體化變得更糟。
正體的「東樂」,這兩個字的正體很容易區分:
東樂
簡體的「東樂」,這兩個字的簡體看起來很像:
东 乐
正體字中的「額外訊息」使它較難書寫,但是較容易分辨。你可以再想想「right」、「write」、「rite」、和「wright」,如果它們都拼寫成「rite」,如何區分這幾個字?
事實上,中國人逐漸不用手寫中文字,他們越來越常輸入中文字到手機或電腦中。此時,「書寫」傳統的、複雜的、帶有豐富訊息的正體字就像簡體字一樣簡單(原因:人們輸入某字的拼音或字根,然後再選擇想要的字)。所以,電腦和手機的科技真的可以復興重要的、年代久遠的書寫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