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07 15:32:46| 人氣1,1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德國報紙 憑深度和品質鶴立媒體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德國科隆
* 林育立

在部落格興盛的網路時代,傳統的平面媒體是否如梅爾(Philip Meyer)在《消失的報紙》(The Vanishing Newspaper)一書所言,不可避免地走向窮途末路?美國新聞學者的預言,不一定適用在其他國家,但在德國的媒體圈卻引發熱烈的討論。

■ 傳統平面媒體仍具優勢

總人口8,300萬的德國,擁有350家地方報紙和10家全國性報紙,立場從堅持基督教價值的保守派到力倡國有化的極左都有,領導輿論的《明鏡》週刊,銷售量更將近百萬本。即便網路已成為一般人獲得消息的主要來源之一,廣受民眾信賴的平面媒體,仍有難以取代的優勢。

根據恩尼德(TNS Emnid)民調機構去年年底的普查,六成的德國人自認網路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消息來源,相信網路的即時新聞有朝一日將取代平面媒體;不過,也有高達八成的德國人認為,在深入和分析性報導方面,報紙還是有優勢。

網路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不過從媒體賴以維生的廣告收入來看,還是遠比不上傳統的平面和電視媒體。德國廣告同業公會的數據顯示,去年210億歐元(近新台幣1兆元)的媒體廣告營收當中,報紙和雜誌等平面媒體仍是大宗,占四成六,電視也占四成二,網路和廣播只各占6%。

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德國民眾仍習慣透過平面媒體獲得資訊。民調甚至顯示有一半的德國人相信,等到網路熱一過,大家終究還是會回歸傳統的報紙和雜誌。

■ 歐洲第一大報 日零售300萬份

走進德國的報攤,不只可見以裸女照片和名流八卦見長,光零售一天就可賣出300多萬份的歐洲第一大報《圖畫報》,也可看到每天都厚厚一疊,在北京奧運期間也深入中國偏遠省份,報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南德日報》和《法蘭克福廣訊報》;燕瘦環肥各領風騷,普羅大眾和菁英階層各取所需。傳統報紙的地位在德國依舊難以撼動,沒有像美國一樣,發生報業大幅萎縮的情況。

超過七成德國民眾固然保持閱報的習慣,不過德國報紙出版社同業公會的最新統計也顯示,報紙總發行量逐年下降2%,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改變,花在網路的時間是平面媒體的四倍。面對這些衝擊,首當其衝的就是新聞供應鏈的上游:新聞通訊社。

■ 通訊社 多角經營求生存

德國有兩家比較重要的新聞通訊社,全都是自負盈虧的私營企業。其中廣為華文媒體熟知的「德通社」(dpa),股份由全國各大媒體持有,員工1,100人,派駐在海外的記者超過100人;另一家「德國新聞服務社」(ddp),儘管僅有150位左右的記者,卻以地方新聞見長,一樣在國內新聞占有一席之地。

由於主要客戶報紙的發行量下降,這兩家通訊社都靠進軍網路、推出新產品擴充財源。例如,「德國新聞服務社」就試圖改變傳統通訊社的定位,用辦報的方式整合新聞,提供深入而且全面性的報導,為網路媒體省下額外聘用編輯的支出,獲得雜誌和企業網站的喜愛。同樣陷入傳統訂戶流失窘境的「德通社」,也嘗試多角化經營,例如成立兒童新聞部,將國際新聞改寫成適合兒童閱讀的報導,賣給公共電視兒童頻道的網站和報紙的兒童版。

網路時代部落格作家和讀者留言版盛行,是否可能取代傳統的新聞通訊社?「德通社」社長馮卓塔(Malte von Trotha)對此倒是一點也不擔心,他在接受德國新聞記者協會《記者》雜誌專訪時說,公民記者無法取代專業的新聞記者,一流的產品還是只有受訓過的記者才能生產。

■ 報紙的長處在深度 不在速度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打選戰,動輒超過200位的部落格寫手登記為記者的盛大場面,在歐洲還是很難想像。與媒體環境高度商業化的美國和台灣截然不同,新聞業在歐洲仍是手工業,由專業人士主導,為全民服務的公共電視台收視率仍超過一半。公民記者雖然還未颳起旋風,網路卻可能根本改變媒體的生態,德國的新聞從業人員對此顯然已有警覺。

《南德日報》備受敬重的資深記者卜蘭托(Heribert Prantl),8月就發表了一篇探討報紙前途的文章,受到媒體同業的矚目。他的論點是,讀者透過網路就可取得即時的新聞,傳統報紙「報新聞」的功能的確被網路取代,卻不代表報紙沒有未來。網路和報紙各有長處,前者在速度,後者在深度,兩者應該可以互補。

■ 品質才是生存關健

他認為,在資訊混亂的網路時代,報紙應該專注在深刻的分析、評論、背景說明和優雅的文筆,透過過濾、結晶、挑選和評價的過程,引領讀者看到真正的現實。這樣的報紙是了解全球化世界的一把鑰匙,散發出穩重權威性,自然而然能找到足夠的讀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好的報導同時也是決策的參考,使用者當然得付費,只想用便宜的方式剪貼生產的報紙,讀者看完了自然就扔到垃圾桶。

卜蘭托的觀點,讓筆者聯想到走訪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漢諾威電腦展多年來的感觸。步入台灣館,眼前所見絕大多數產品仍是MP3播放器和電源供應器,現場的廠商爭相削價競爭,在意的是微薄的毛利;不過,也有幾家刻意經營品牌形象的大廠,大手筆租下大面積的攤位,展出高品質的產品,吸引不少消費者駐足參觀。

前者彷彿此起彼落的部落格,廠商數量有如過江之鯽,很多老闆見苗頭不對收起來,次年又另起爐灶,每年換不同的公司名稱參展;相較之下,後者的規模卻一年比一年大,逐漸受到買主和消費者的青睞,如同歷久彌新的老字號報紙,在緊要關頭仍是決策者的首選。

全球化的世界變得如此複雜,為了洞燭機先,對整理過的正確資訊需求只會不斷增加。願意一口氣用十多個版面剖析中國社會現況和分析金融危機來龍去脈的《南德日報》,這些年來的發行量的確節節高升,成為領導輿論的全國第一大質報。從德國經驗來看,不論是報紙、電視、網路、部落格、公民新聞、還是何種形式,耐久的品質依然是媒體生存的關鍵。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1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涉外事務 |
此分類下一篇:學者警告 中國CPI進入負成長
此分類上一篇:美下馬威 與台關係湧暗潮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