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13 14:52:57| 人氣1,76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香港看亞太金融中心之壯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下筆人不提及台灣因未能加入聯合國,參與國際法律、金融、衛生事務,且中國規避既有WTO的架構,惡意排除我加入東協、執意推入CEPA的緊箍,另起爐灶,以遂其意,我國在險峻的情勢下要推動人才國際化,自然寸步難行
* 陳自創

近日台灣舉行一場「打造亞太金融中心之願景」高峰論壇,蕭副總統受邀演講,他舉愛爾蘭成為歐洲金融「後起之秀」的成功經驗為例,認為該國具有低廉的租稅環境、是區域經濟整合的首選(成為外商企業進入「歐盟」的跳板)、能運用全球化語言(是「歐盟」英語系國家之一)及有充沛的人力資源等四項優勢。他堅信,台灣也能發揮類似的既有優勢,成為具有特色的「亞太資產管理及籌資中心」,也就是「亞太金融中心」。

筆者在香港工作多年,認為蕭副總統所言「亞太金融中心」,其實就是如同香港「區域金融中心」的概念。一般而言,「金融中心」除「國際金融中心」如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之外,就是指「區域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等地。至於大國「境內金融中心」如中國上海、國際「境外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如開曼群島、甚至是「利基型金融中心」(Niche Sector-oriented Financial Center)如瑞士(以經營私人銀行業為主)等,則非本文所指。

「亞太金融中心」是否為台灣之夢?此夢能否成真?其實,先與香港做一比較,就能找出答案。筆者認為,除前述四項優勢環境,應從底下四個層面來分析。

首先,台灣可以發展什麼類型的金融產業?其次,台灣的市場資金量有多大?其三,(在不得參與聯合國附屬機構之特殊國情下)台灣的世界金融(及相關法律、會計)專業人才有多足夠?其四,台灣的國際化程度能因此多深?

有關第一層面(類型金融產品),筆者贊成先專注於資產管理及籌資(私募基金投資)兩大領域,此乃因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產業鏈發展已逐漸「兩岸化」及「全球化」之故。至於第二層面(市場資金量),以台灣的外匯存底近達3,000億美元、各金融行庫總存款額超過8,000億美元,以及在海外開戶存款額近達2,000億美元,同香港一比,台灣的市場資金量的確很大,且一直存有游資過剩的問題。

至於第三及第四層面的人才培育及國際化問題,相信很多業界專家學者都認同,這才是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條件不足、且多有困難的關鍵。

過去民進黨主政時期,所推動的兩次「金融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將台灣打造成「亞太金融中心」,有意與香港、新加坡一較長短。筆者認為,香港、新加坡在競逐「亞太金融中心」地位上,一向處於「雙雄」並立格局,此兩地擁有今日的領先優勢,主因是當地政府長期推動的外語人才培育及金融「國際化」兩項政策使然。

台北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要挑戰「雙雄」地位,除基礎建設及「金融創新」(包括相關法規的鬆綁、擴大金融商品研發的機制等)環境不足,其「金融監理」制度亦非健全完善,凡此皆與人才培育及「國際化」程度相關,而這也是政府制定及執行政策的問題,其中尤以執行「國際化」政策為最。

業界皆知,同香港一比,首先,中華民國的金融專業(包括外語)人才培育或引進仍明顯不足,不僅缺乏所謂的「金融法官、金融律師」等法律專業人才,相關營業人員也不善於進行跨國交易及提供配套服務;其次,台灣的資金流動不自由,尤以本地資金(個人或企業)若要匯出海外均受到限制。

其三,中華民國中央銀行能必要時干預匯率,企業若要進行換匯,一旦金額過大,得先取得其同意;其四,新台幣無法在海外市場進行交易(或交割),造成台灣國內與國外存有「兩市兩交易」的特有現象;其五,股市交易並未完全開放,仍存在價格升跌的上下限制,致令股價難以「市場化」。

總言之,台灣雖有高科技產業實力、有充沛資金發展兩岸金融合作等優勢,但仍需打造與香港相同的金融環境,才有能力競爭「亞太金融中心」地位,若能先從人才培育及「國際化」政策下手,真的進行一場大「金改」(包括「金融創新」及「金融監理」等),筆者認為,十年之內,美夢或能成真。

(作者是英國倫敦大學法學博士,兼任香港台灣工商協會董事)

【2008/09/13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人氣(1,76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科技行銷Management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毒奶粉》金車危機處理 立即道歉
此分類上一篇:詹啟賢:國家應轉型 致力發展服務業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