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14 10:52:49| 人氣1,3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存亡的未來》兩年內蛻變 深入全球佈局 拉大競爭優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印度有中國無可取代的優勢,台灣企業要競爭,要聯合美日歐,與先進國家西進中國,增強在亞太折衝的競爭價值
* 徐介凡‧理財周刊 2008/07/14

■ 寶來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黃齊元:台灣企業兩年內蛻變 拉大競爭優勢

中國政府與企業透過不斷向外國併購的方式,彌補其競爭力不足之處,在這樣的資金潮流下,台灣企業要加倍努力,加快產業升級,關鍵時刻就在兩年間,一旦再次拉開競爭差距,競爭優勢才會存在。


近年來,中國政府採取市場經濟政策,快速帶動國內經濟成長,不但讓中國政府與企業累積出雄厚的資金,資產規模與獲利能力更得到大幅提升,讓中國市場充滿了處處發財的機會與想像,全球想賺錢的資金莫不擠破頭前進中國市場企圖分一杯羹,這個被市場稱之為「磁吸效應」的結果,讓全球資金產生「由西向東」的流向。

■ 中國用錢砸向全世界 快速擴張

但是,當這股檯面上「由西向東」的資金潮產生之際,在檯面下卻有股「由東向西」的資金正從中國流往西方世界,這股中國經濟發展之後快速成長的資金,正以大家想像不到的速度,持續往美國、歐洲、亞洲、非洲等各個國家數一數二的企業,以參股與併購的方式布局全球。大家想去中國做生意,中國人賺了錢之後,卻想去併購國際知名企業,這個趨勢引起國際投資專家的注意。

因此,若台灣企業再不加緊腳步提升競爭力,勢必難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很早就有人預言:「21世紀,是華人的世界」,所以台灣若加倍努力,這裡稱的「華人」便包括台灣人在內。

經過多年成長,中國政府與企業現在所具備的資金規模,已屬世界級水準,但錢來得太快,企業競爭力卻不足,由於缺乏完整的企業歷史發展經驗,企業面臨技術與人才雙雙不足的情況,如果採取在海外設立子公司或分行的作法,必然不是合適的選擇;於是,中國便運用國內充沛的資金,參股、併購其他外國企業,透過此模式不僅可望藉此解決產業升級遭遇的瓶頸,更能迅速擴張海外通路布局,進一步在全球產業整合的過程裡提升海外獲利能力,將全世界的資源掌握在手。

■ 中國的國際企業布局鎖定美國?

為了清楚知道中國人的快速成長,《理財周刊》特別專訪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黃齊元,由他多年參與全球資金移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台灣企業是否真的還具有國際競爭力,未來台灣企業如果還想在國際舞台擁有一席之地,現在就應該做些什麼?以下為訪談紀要。

《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中國的經濟成長,讓中國人賺到大錢,但是,他們在全球的布局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黃齊元答(以下簡稱「答」):近年來,美國企業飽受次貸風暴影響,資金需求大增,對手裡捧著大把銀子來入股的中國企業,自然不會有所抗拒,提供了中國企業海外布局最佳的良機;綜觀中國過去在全世界發起的併購案,便可從中看出戰略布局的意味。最引起全世界關注的,雖然是聯想集團與美國IBM的併購案,但中國投資公司花費30億美元收購美國的黑石集團,以及50億美元成為Morgan Stanly第二大股東,也絕對不可小覷,因為這兩件併購案的完成,可望促使中國政府與企業日後更順利向全世界繼續進行併購。

問:中國企業的併購是有策略性、戰略性的?主要的焦點地區會是鎖定美國嗎?

答:美國是中國企業最想收購的區域之一,當然,其他地區有好的標的,中國企業也不會放棄。舉例來說,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印尼Halim銀行90%股權之後,接著再以5.83億美元、56億美元,分別收購澳門誠興銀行80%股權以及南非標準銀行的20%股權,並成為南非銀行的最大股東,主要目的是擴張工商銀行在全世界通路的布局,也是針對美國金融體系而來。

當然,這只不過是中國發動重要併購案裡的冰山一角。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以22億歐元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3.1%股權,並可望參與對荷蘭銀行的競購,平安保險也以27億美元收購歐洲富通集團4.18%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這些都加強了中國在歐洲的通路與影響力。民生銀行以3.2億美元收購美國聯合銀行9.9%股權,雙方並協議未來可增加持股比重至20%;中信證券以10億美元收購美國貝爾斯登投資銀行6%股權,從這兩個例子也可看出中國滲透美國市場的布局策略。

■ 面對中國擴張 我國當如何自處

問:中國進行全球的併購布局,與我國有什麼關係?中國企業的擴張與布局會影響台灣未來在全球的發展嗎?

答:剛剛說的這些併購案不僅已經完成,更在全世界持續醞釀、催生更多的案件,我們必須注意2個重點:

在併購過程裡,中國採取的是強勢併購,由中國企業握有主導權,因此中國企業目前發展面臨不足的地方,未來將可望從這些被收購的公司裡引進,得到大幅的改善,即便投資效益並不會在目前馬上浮現,但最晚兩年後,就會產生,所以台灣企業技術與人才雙方面的利基要深植,觸角和媒介的國際化是最重要的下一步。

中國有的是資金,固然有時隨便投資,但這些收購的對象,均是在其國內企業一、二級的大公司,可由此看出中國布局全世界的策略,一方面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滲透國外市場,提升公司獲利能力,同時賺中國與別國的錢,另一方面並強化公司本身在全世界的競爭優勢。

■ 台灣企業未來應該如何自我加強

問:如果真的是這樣的情況,台灣企業未來應該如何自我加強,爭取更高的國際能見度與地位?或者說,你能給台灣政府一個建議嗎?

答:全球企業不斷透過整合提升自己競爭力的作法,中國也在跟進當中,這些中國企業在全世界併購的狀況,並不是要用來展現中國企業實力有多堅強,凸顯台灣比不上人家,而是台灣企業的格局應該要放大,拉高定位到全世界的舞台競爭,並且要懂得結合外國資金,適當運用資本佈局全球。這是過去台灣企業要加強的部分,在面對全球經濟變化劇烈的情勢下,勢必得將心態進一步開放,提升實力並拉高至世界級的經營格局,方能走出一條全新的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推動新修的勞動合同法,迫使低成本、勞力密集的產業,若不移往內陸就得離開該國的作法,背後一個重要關鍵,也是基於這些海外企業的併購,替國內未來經濟成長與企業發展鋪路,並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中國要走的路,很顯然是要改變過去世界工廠的身分,轉型成為高附加價值的世界工廠,因此,台灣的企業勢必需要從根本上升級,並做出適當的轉型,才能繼續在擁有龐大內需作為後盾的中國市場,占有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新政府上台必然會開放兩岸更多交互投資的機會,台灣應當扮演領導角色,打造區域性資源整合平台,舉例而言,台灣有世界聞名的製造業,可透過建立中國接軌平台的作法,成為亞洲製造業的管理中心。另外,台灣高科技具備最完整的產業鏈與世界經營區塊,應繼續發揮自身的領導優勢;即便台灣金融產業規模與獲利能力均比不上中國的金融業,但在銀行、證券、期貨等各方面,都全然展現更完善的服務品質與產品創新能力,這些在在都是我國進軍全球的重要利基。

■ 台灣前進國際 可從二線以下公司著手

問:在這場由華人發起的全球併購戰略中,中國人看起來搶了個先機,那台灣人該怎麼辦,才不至於在短時間內被淘汰?

答:雖然現在中國不斷往國外併購企業,增加其全球的競爭優勢,但別忘了背後的一個因素,是源自其企業經營仍有太多缺點,需要透過這樣的模式藉以彌補,這恰好提供了台灣企業最好的發展契機,可透過研發、設計、售後服務等面向的升級,與國際資金聯手西進中國。

即便目前台灣企業的資金與規模均落後中國企業,但國際資金具有追隨資源整合者的特性,特別是私募基金,只要台灣企業能透過將自己定位於制高點,在「別人提供資金、我來管理」的前提下,完善發揮在經營管理上的利基,便有充分的外部資源如歐洲、美國的資金能夠利用,並可藉由積極引進策略合作夥伴的作法扳回劣勢。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除了進軍中國市場外,台灣企業必須努力往全球市場發展,國際布局不僅是首要之務,更是真正建立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即便目前的台灣企業,並不具有如中國企業那麼充沛的資金,卻有更良好的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做為發展後盾,因此落後中國的情況,並不是來自於企業經營能力上出現問題,而是佈局的問題。

台灣的企業雖沒有足夠的資金可如中國企業一般,收購其他國家產業的龍頭公司,卻可採取配套方案,以收購歐洲、美國的二線公司,或是第三、四名品牌的作法,建立國外通路並朝向世界市場經營,提升企業獲利能力。舉例而言,像是成霖併購美國與英國品牌,增加自己通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宏達電的HTC以及華碩的Eee PC在歐洲大賣,也是台灣企業朝國外發展,大幅增加獲利能力的案例。

■ 再過兩年,台灣企業再成長,優勢將再拉大

中國不斷增加的外匯存底,使得政府擁有龐大資金運用,在「走出去」的戰略布局策略下,儼然是台灣必須要正視的一個情況,黃齊元最後告訴我們:「台灣企業一旦能更妥善的運用資金,朝全世界布局,方能建立優勢並提升競爭力。」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中國具有龐大市場這塊大餅,但未來即便兩岸投資開放,在中國企業已得到外國企業股權下,技術與產品創新能力勢必將有所提升,因此,必須加緊腳步提升以對,才能加強競爭實力。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