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所謂的「活路外交」,是寄望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與對岸展開務實協商。然而,所有的戰略先制權都在中國,一旦把外交突破建立在和中國『務實協商』下,難保不會重演西藏滅國之恨。
最後一場總統候選人辯論,謝馬在媒體提問之下,終於把話題焦點稍微轉移到外交國防領域上。此次總統大選,所有議題焦點都擺在歷史清算、經貿政策上面,綠藍雙方陣營少有人著墨在外交國防領域。馬英九在辯論會上,將焦點集中在攻擊民進黨政府八年來的「烽火外交」,馬英九甚至強調,「中華民國的外交困難都是中共造成的,一定要在這議題上跟她們進行相關談判」。有學者針對馬英九的說法認為,「知道敵人在哪裡,卻還開口閉口要跟敵人談判,要戰要和還搞不清楚狀況」。
外交非社交必拚出輸贏
學界認為馬英九引述錢復所說,「大陸政策是外交政策的上游政策」,頗感不可思議。馬英九提出外交政策白皮書上所說的「活路外交」,想要「在外交跟大陸政策中找到平衡點」,也讓學界感到弔詭。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擔任過駐外代表的非外交系統國安會官員認為,「在大選的時候亂開支票,連外交困境的癥結在哪裡都搞不清楚,想要在中間尋找平衡點,是每個政治人物都會信口開出的承諾,但是說是一回事,真正踏入實際領域,才會發現外交戰就是零和作戰,不是你贏就是我贏,贏者全拿。中國對台灣就是這麼清楚的戰略,不可能給你任何空間,因為他們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點沒有商量餘地。外交就是作戰,不是打哈哈。」已故的國際戰略學者張錫模教授也曾經說過,「外交和社交不一樣,外交是要作戰的,要以國家利益為前提行成戰略。社交則是到處交朋友,跟別人好來好去,民進黨政府八年來外交政策失控,就是搞不清楚外交和社交的不同。」
彈性務實說難創造雙贏
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政策,包括:維護主權、經濟實力、彈性務實和平等尊嚴四個原則,其中維護主權,就已經被學界認為不可思議。「馬英九要維護的是中華民國主權,也就是維護中華民國為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虛構。在這個維護主權的概念之下,馬英九所說的要『設法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之語,其實就是要爭取世界各國,『將駐中國大使館搬來台北』而已,但是國民黨有這樣的維護主權概念,和民進黨政府八年來將台灣主權概念模糊化、虛構化有關,至今馬英九提出的荒誕說法,民進黨陣營也無力反駁」。
此外,馬英九強調參加國際組織要「彈性務實」,「只要符合台灣的利益,名稱可以保持彈性。換言之,以『中華民國』名義或『台灣』名義或其他有利於加入的名稱,都不排除。不管用什麼名稱參與國際活動,都要遵循平等互惠原則,堅持台灣尊嚴。」這樣的概念,也被學界嗤之以鼻,「這就是所謂『雙贏』的荒謬,魚與熊掌都要兼得。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好不容易才搞清楚名義的重要性,台灣放棄自己獨立自主的名義,雖然可以得到一時之間的短暫快感,但是在長遠戰略上面是個嚴重錯誤,世界各國也不會用如此輕率的態度來處理自己的獨立主權問題。如果可以這麼輕易的取得『雙贏』,同時兼顧利益和尊嚴,那麼才剛剛宣布獨立的科索沃,為什麼要那麼愚蠢地選擇比較難的一條路?照馬英九的概念,科索沃也可以不計較名義,同時兼顧主權和利益來加入國際社會,可以和塞爾維亞和俄羅斯談啊?可以雙贏啊?」
西藏有前例 飽受亡國恨
馬英九所謂活路外交也號稱有「創新思維」,所謂創新,就是「在兼顧尊嚴的前提下,從共同利益出發,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與對岸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這個「創新模式」,所有的戰略先制權都掌握在中國手中。「台灣沒辦法獨立自由,都是因為中國的武力威脅,把外交突破建立在和中國『務實協商』的前提之下,所有要不要放的決定權都在北京,這個概念和一九五一年中國入侵西藏前夕,當年年幼無知的達賴喇嘛和北京談『十七條協議』一樣,將國家未來發展寄望在敵國的慈悲上面,協議一簽訂之後,解放軍馬上開拔赴西藏屠殺,簽下協議的達賴喇嘛政府倉皇而逃,至今還在飽受滅國之恨」。
活路外交政策,目前鎖定三大國際組織要加入,包括重返「世界銀行(IBRD)」、「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馬英九陣營要求「不計較名義」,先以加入觀察員為目標,然後成為正式會員,「在不違背尊嚴的前提下維持彈性」。事實上,支持台灣用觀察員名義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已經是日本和美國的共識,只是在名稱問題上目前沒有交集,但是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加入世界衛生組織,未來將會持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