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京柏林
* 廖玉玲
柏林圍牆倒塌後,外界以為德東在大量經濟援助下,生活水準會逐漸跟上德西。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東西兩邊的鴻溝慢慢弭平,反而是南北差異愈來愈大。
德國統一後,各區經濟發展的腳步不一致,但德東竟也如同德西,有著富庶且高成長的南部,卻讓北部也陷入苦苦掙扎的境地。德西的南北差異,一般以為十年內可以消失,但如今情況只有更嚴重。
單看德東這邊,包括柏林在內的北部四邦,2007年8月時的失業率為15.3%,但南部的薩克森和圖林根邦,失業率僅13.4%。且薩克森2006年的經濟成長率達4.2%,居全德之冠。
這個差距還在擴大。2006年德國近半數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是由南部四邦所貢獻。從兩德統一以來,南部四邦的經濟成長達48%,優於最北方三邦的37%。
博德曼(Bertelsmann)基金會的索德表示,南北差距已存在好一段時間。該組織2007年9月發表的調查結果,也符合凱瑟的結論:兩邊是愈走愈遠,而非慢慢匯合。
凱瑟認為,南北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南部的多元化。南方的上巴伐利亞和慕尼黑的情況尤其明顯。這兩地的經濟競爭力橫跨微電子、航太、汽車和金融服務業。
巴登-伍騰堡則是另一個例證,設備先進的工程公司在這裡一字排開,上下游的供應鏈和服務商在此地也一應俱全。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德東或德西,只要位在北部,競爭力就落後一大截。凱瑟指出,東北部有些區域顯然缺少發展的基礎條件,而北部有些地區也有興盛的工業和企業據點,但尚不足以構成關鍵的多數,還沒從點發展成面。
歐洲最大工業集團西門子和保險業者安聯集團(Allianz),已把總部從柏林遷到慕尼黑,所有大型銀行幾乎都逐漸從柏林移往法蘭克福。外資公司在德國的據點,大多也在南部。
(取材自金融時報)
柏林 文創經濟多美麗
* 陳家齊
1945年,柏林在戰火中夷為平地,整座城變成1公尺高的瓦礫。1990年,沈浸在德國統一狂喜的西柏林人逐夜醒來,見到柏林圍牆倒下後,東柏林驚人的荒蕪。經歷兩度毀滅的柏林,在沒有多少古蹟,也沒有多少金錢的情況下,正以自蘊的文化能量進行重建。
柏林位於歐洲的中心,曾經是不可一世的帝國之都,一度集德國政治、金融、工業與文化中心於一身。而今柏林卻是歐美先進國家中最窮的首都,市政府負債多達610億歐元。16.2%的失業率以德國標準來說也高得嚇人,約有一半人口靠失業救濟,或其他形式的政府補貼過活;有工作的人平均年薪只有3.26萬歐元。柏林有如嵌在歐陸最大經濟體中的一個第三世界島嶼。當倫敦房價在2005到2006年7月的一年間上漲7.1%,柏林房價則下滑2.1%。
然而正是在這片灰撲撲的市容下,古伯羅(Marc Gruber-Laux)的Pure Rendering電腦公司,得以利用低廉的租金、豐沛年輕的創意人才,打造出虛擬世界的頂級奢華。他在柏林美山區(Schoeneberg)的極簡風格辦公室,被業界譽為虛擬造景界的法拉利工廠。
Pure Rendering的客戶主要是房地產公司,替他們繪出完工時的豪宅景致。從原木家具的細微質感、蠟燭留下的燭淚,到編織地毯上的一絲一毫,Pure Rendering不但作得栩栩如生,而且還力圖勾起觀者的情感與遐思。全球接單,柏林產製,Pure Rendering四分之三的客戶來自美國。
像Pure Rendering這樣的中小企業是柏林經濟的主力。替「駭客任務」電影製作特效,贏得2003年奧斯卡金像獎的Mental Images也在柏林。當大公司紛紛遷出柏林時,創意與研發產業則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古伯羅說,光「柏林」二字就是公司的賣點:「客戶會對我們的地點感到興奮,這是你在漢堡享受不到的優勢。」
自兩德統一後,東西柏林一同失去三分之二的工業與10萬個工作機會,幸好大批閒置的廠房在藝術家與研發人員眼中是不可多得的空間。這些廉價的空間於是成為滋養新創公司的沃土。
柏林塞滿了新潮小酒館與前衛劇場,這個340萬人口的城市,光是當代藝術藝廊就有超過400家。來自各地的年輕時尚設計師、音樂家與視覺藝術家到柏林創業,5.8%的柏林人是獨立藝術家,人數自2000年來成長逾40%,密度為全德之冠。充滿了學生與初出茅廬的藝術家,40%的柏林人年紀在35歲以下,以歐陸標準來說出奇年輕。
三所大學、四所藝術大學、九所專科大學、柏林歐洲經濟學院(ESCP-EAP),以及約250個非學院研究機構都位於柏林。東南方的阿德勒霍夫經濟科技園區(WISTA)獲得逾400家廠商進駐,柏林研發,全球接單。
柏林的市容綜合廢棄工廠、荒廢的房舍、共產主義式的媚俗,以及未來主義式的奇觀。2006年共吸引700萬人次的觀光客,在歐洲僅次於倫敦和巴黎。柏林南邊的熊費德機場(Schoenefeld)正重啟擱置的擴建計畫,2011年完工時,廣體噴射客機將可在此起降。
今日的柏林市長沃維萊特(Klaus Wowereit)發起「變遷柏林」(Stadt des Wandels)計畫,企圖改造柏林「窮得性感」的形象,希望重塑柏林1920年代全盛時期的風華。今日的柏林不缺威瑪共和那時活躍的藝術能量,但沃維萊特卻少了劇場座上有錢的柏林贊助人。今日德國豪門多半住在慕尼黑、法蘭克福、漢堡等城市,他們會驅車到柏林體驗刺激的夜生活,但不會住在這裡。
沃維萊特在2006年9月的選舉中獲得連任,這位同性戀市長還有五年任期可以提振柏林。2006年的好消息是,柏林經濟終於走出兩德統一以來逐年萎縮的窘境,交出起碼1.7%的成長率。(綜合外電)
德國人特質 節儉是性感
* 于倩若
布里拉的公寓內,多年來都擺滿他從柏林街頭撿回來的老舊家具和木塊,他的廚房桌子原本是老舊的工作台,鍾愛的扶手椅是從垃圾場撿回來,其他的廢棄物收藏品還包括20台骨董收音機以及六輛蘇聯製的戰前腳踏車。
像布里拉這樣喜歡在垃圾堆尋寶的人,在很多國家可能會被視為怪卡,但在德國卻不足為奇,因為很多人像他一樣從小就被灌輸買新貨是浪費的行為。尤其,當舊貨既耐用又唾手可得時,何必花錢買新的。
從垃圾中尋找有用的物品普遍為柏林人所接受,在柏林繁忙的噴泉街上(Brunnenstrasse)有間「免費店」,店裡滿是精心篩選的書籍、CD、電腦設備和衣物,任何人只要喜歡都可帶走。近年來,這種免費店在德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免費店裡只提供二手貨,但並非所有物品都照單全收,電視必須還能看、電腦得配備Pentium II或同等級以上的處理器。免費店負責人蜜雪兒說:「這不是社會福利工作,也不是在做慈善,每件交換的物品都必須還有利用價值。」
住在柏林奧古斯都街的伍爾夫夫婦定期會到免費店逛逛,也尋獲過一些寶貝,例如普雷爾斯(Hanky Pank Players )在1960年錄製的有聲格林童話。
夫婦倆住的公寓屋頂懸掛著古老的火車站時鐘,廚房裡有個1960年代飯店酒吧使用的凳子。從事數位影像剪接的伍爾夫先生說:「我們當然會花錢買東西,但購買物品不見得可以獲得相同的品質,而且這樣會失去尋寶的樂趣。」
愛用舊貨的德國人是零售商最可怕的夢靨,這些人賺的錢足以購買最新產品,卻選擇過節儉的生活,習慣把不要的物品放在路邊,讓想要的人帶回家。
法蘭克福女商人菲克斯凱說:「這是德國的文化,東西還好好的為什麼要丟掉?」菲克斯凱最近在路邊發現一個被棄置的木製大餐桌,她特別請友人一起把餐桌從離家好幾個街區遠的地方搬回家。
菲克斯凱在路邊找家具的習慣反映出德國人最愛的一項消遣:省錢。就算到了非花不可的時刻,也會想盡辦法買折價品或特價品,這也是每到周末跳蚤市場就擠滿人潮的原因。
愛用二手貨的習慣,更讓德國成為美國拍賣網站eBay最大的海外市場,德國人有五分之一的上網時間是花在瀏覽eBay。
商店為求生存,得靠打折吸引精打細算的德國民眾,像電子產品零售商Saturn多年來就是打著「小氣就是性感」的口號,吸引消費者光顧。
德國人的節省可以說深植於歷史文化。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戰爭和經濟災難,讓他們認為未來將有更多壞事降臨,所以儘管目前德國的經濟成長穩健,失業率也不斷下滑,但消費者支出仍舊十分低迷。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08/01/21 經濟日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