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15 00:16:16| 人氣1,2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永續 有賴地方共同參與 活化台灣古建築生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台灣傳統住宅建築

■ 文建會主委 翁金珠:老建築要與民眾互動才有意義

自從二○○五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施行後,文建會突破以往偏重單點式的硬體修繕,提出以文化資產帶動地方生活圈的區域性視野,並鼓勵在地居民共同參與古蹟、歷史建築的活化與保存,進而朝社會照顧的機制邁進。文建會主委翁金珠強調:「老建築並非只是束之高閣,要與地方民眾互動才有意義。」

■ 文資事權統一 文建會有藍圖

文資法於一九八二年公布施行,確定了文化資產保存的體制與政策。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文化資產的概念更充實、保存方式也愈多元,其中二○○五年文資法大結構的改變,不僅將文資事權中央主管機關統一為文建會,更強調了預防性保存概念的落實、保存與再利用並重、與相關法令政策平行整合的新策略。

因此,過去以獨立建築物為對象的古蹟保存,現已由點(單體古蹟、歷史建築)擴大至面(聚落)。文建會在透過修復技術復原文化資產的建築美感後,確保古蹟與歷史空間的持續性、永久性保存,也使其與地區整體的發展結合,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過,古蹟私有權人卻不這麼想!因為一旦民宅被列為古蹟,主人便不時得受參觀者打擾,無論大小的硬體修繕還得向上級主管申請,諸多限制讓擁有古蹟似乎就是件美麗的錯誤。雖然這也是全世界文化建物保存所共同面臨的難題,翁主委還是提醒︰「不可忽視老建築所能帶來的文化觀光產業發展,與國家歷史文化厚度的堆疊。」保存老建築,就等同於將一個城市演化的軌跡與過去生活的記憶,驕傲地傳承給下一代……。

■ 小西街繁華落盡 長樂生命力再起

以鄰近彰化縣火車站的長樂社區來說,在清朝時代,有一條熱鬧街道「小西街」是西門與北門的聯絡之道,出西門可通到鹿港、往北可通往豐原;到了日治時期的市區改建計畫,將市街改成棋盤狀,再加上縱貫鐵路的通車,整條小西街被截成兩半。自此之後,「小西街」便成了居民的一種記憶,失落在行政地圖之外。

分成兩半的小西街,其中一半名為「小西巷」。這是日治時期布莊、成衣批發及其相關加工業集散的地區,為了生意往來的方便,旅社、酒家也陸續興起,直至近十多年來,因產業外移,導致布市及成衣批發沒落,社區產業結構大改變。長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董文欽表示︰「為傳承過去生活的記憶,漫步在狹小的街巷中,總能細細咀嚼當地的人文風貌、產業滄桑與庶民記憶。」

而小西巷的牆面整理與巷弄鋪面,正是翁主委在彰化縣長任內對於區域型文資保存與美食小吃,形成歷史的足跡,也刻畫過去文化發展的意涵。」透過地方政府帶動居民參與古蹟、歷史建築的活化與再利用,「居民投入情感,就會進而認同、愛護。」

儘管「小西街」的熱鬧風華不若以往,也因有台灣鐵路管理局已八十五高齡的扇形車庫、創建於一八一○年的北門福德祠、創建於一七六一年的定光佛寺,顯得更為動人。而以社區地方文化資產作為中心,地方居民投入來帶動周遭觀光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區域型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結合的精神。

隨著董理事長的腳步,看盡長樂社區走過繁華後的容貌,揮別了喧囂,還有多處令人玩味的角落。巷弄間有「吳家祠堂」、「楊氏家祠」,還有紅葉大旅館內的「童玩文化館」,以及利用淘汰課桌椅改造而成的小西相簿,居民對於就在住家隔壁的古蹟歷史如數家珍,而分散在小西巷中的店家對於縣內的廟宇古蹟也能侃侃而談……。

散布在巷弄內的古蹟與故事,只要用心經營都將成為社區的資產、居民的寶,猶記得一位婦女氣沖沖地質問董理事長:「怎麼現在掃街,都沒有打電話找我?」氣得通紅的臉,訴盡她早已將社區事務視為生活的一部分,任誰都不准切割,只見理事長頻頻道歉直呼,「下回一定會記得。」要是看過長樂社區服務隊一長串名單,就會知曉區域型文資活化的成功,絕非只靠少數精英分子,廣大的民間力量才是關鍵。

■ 搶救淡水古蹟 與觀光相呼應

對於廣大民間力量投入區域型文資保存與活化的觀念,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淡水工作室負責人黃瑞茂的體會也很深刻。由於地緣關係,讓在淡江大學任教的他,從一九九六年就開始投入淡水地區古蹟保存的工作。「早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致力搶救淡水古蹟。」因為當時古蹟保存的意識薄弱,還常被人問你們究竟在做什麼?

從事古蹟搶救、保存工作從被懷疑到被接受,歷經好長一段時間,直至二○○○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的一場文化會議,黃瑞茂為淡水古蹟所做的事才逐漸被理解、被接受。加上一九九八年的捷運淡水線全線正式通車,帶進大批觀光客到淡水影響,當地民間社團也開始有文化與觀光結合的觀念,便為優質的導覽尋求著力點。

為此,淡水社區工作室、淡水社區大學與古蹟博物館為因應當地需求,而開設許多相關課程。當地也在此過程中,漸從搶救、保存古蹟,走向活化、再利用,更發展為區域性的活化與串聯。黃瑞茂還將淡水古蹟博物館內的每個古蹟點比喻為文化派出所,「因為負責古蹟點的解說員,不僅要黃瑞茂也將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概念,延伸至「社會照顧的機制」。針對當地的老人、婦女、外籍配偶開設國民美術的課或是導覽解說課程,讓參與的行動者從知識分子擴及到一般住戶,甚至於全民投入,「當居民都有共識,將文資知識帶進生活現場,也就不會是難事了。」

除此之外,相較於台灣其他地區的文化資產區域保存與活化,淡水更進一步邁向「區域聯防」的大方向。黃瑞茂現階段已將淡水地區規劃為四區塊,「中央廣播電台、滬尾炮台、高爾夫球場」、「紅毛城與淡江中學」、「老街與金色水岸」以及「殼牌倉庫」,分別肩負自行車與親子活動、展覽、藝文推廣與餐廳,還有與社大結合進行市民教育等功能。

諸多的區域型文資保存與活化構想,就像打籃球的攻防戰一般,不僅組隊要靈活,在施展各項基本技巧時也要設想計畫、遵守規範。雖然黃瑞茂並非淡水人,卻因教職所在地而有分割捨不下的感情,經常白天有課、晚上還要趕赴社大上課,讓他整個腦袋都是淡水地區的文資整合計畫,「就連給學生出的功課都是,畢竟先有付諸於文字的想法,再依補助申請經費,才能善用地方的歷史與文化。」

走遍淡水市鎮的大街小巷還會發現,除了公部門指定的古蹟外,還有許多宛如「街角博物館」的百年老店,如:三協成餅店、義裕排骨、溫州餛飩…等,黃瑞茂認為,「諸如此類的民間博物館也是地方的生命力,極需政策的協助與輔導,以發展更有深度的在地文化。」

■ 古都台南 運用創意串聯生活圈

當地方文史團體與居民紛紛投入古蹟的活化以及與生活圈的串聯時,有古都之稱的台南,具有先天上的優勢。上任後走訪許多縣市的翁主委,對台南縣、市區域型保存與活化的印象最為深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開館當天,贈送貴賓的劍獅就是安平社區根據當地歷史,而設計、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

由於台南地方政府形塑城市深度文化內涵的理念,不僅善用當地的歷史文化來發展觀光產業,也利用天然景觀—樹屋,匯聚或老或少的民眾。「走訪安平社區,還見許多世居當地的老人與新移民,也都投入社區的建築與史料研究。」當翁主委看見這一幕,直覺得這就是全民參與文化的動人之處。

■ 文資人才培育還需加把勁

雖然文化資產與地方生活圈的連結發展至今,各有不同的發展,但回望最根本的文化資產保存人才培育,翁主委不諱言指出:「還需要與教育單位,做更有成效的配合。」當國外相關專業學術單位到台灣與國內大學進行交流時,總會發現各大學的專業領域都很相近。

對於學校開設文資相關課程的資源分散、難以累積專業與經驗的情形,翁主委表示︰「未來將把藝術大學整合至文化部,發展每所大學皆有固定的專業領域。」如此一來,將台灣文化資產的理論、實務、資源與經費整合後,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也將更得以發揮。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