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市西門市場十字樓目前歇業中,市府有計畫約期滿收回標租,但攤商不滿抗議
* 記者陳志豪╱專題報導
台北市長馬英九任內市場的狀況特別多,風光一時、歷史悠久的的老市場,禁不起更新改建,轉型困難,生意一直直落;設備新穎、動輒10億元新蓋的市場,也是經營績效不佳,虧損連連,此還不包括改建遙遙無期的舊市場,這些市場將為是馬卸任後留給下任市長最大的爛攤子。
西門市場 形象格格不入
被視為軸線翻轉、再造西區的指標性市場之一的西門市場,如今十字樓大門深鎖,內部只剩凌亂的桌椅,廣場上喝著咖啡的年輕小伙子。
民國91年7月西門市場完工,7次延宕開幕,遲至93年10月才完成開業,一連串的不順遂,似乎已注定西門市場的沒落。十字樓初期經營177美食館,營運狀況不理想,後改為快炒100海鮮餐廳,但形象與百年古蹟格格不入,遭人詬病,終究遭到市場淘汰。
攤商所組成的新西門公司因經營缺乏特色,且無專業人才,雖有良好商業區位,但仍不敵消費型態改變。市場處傾向提前解約收回市場,改標租給民間企業經營,但攤商期望150萬元的補償金與市場處60萬行情落差太大談不攏。
建成圓環 喚不回鄉土味
同樣也是老字號的建成圓環,堪稱台北夜市的發源地,魯肉飯、蚵仔煎、魚翅羹、麻油腰花等圓環招牌小吃,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共同記憶,更早在日據時代就享有盛名,91年重建開挖時還意外「出土」二次大戰的戰備蓄水池,目前已列為古蹟。
92年10月建成圓環美食館重新開業,不少老店家回籠,但帶不回的卻是濃濃的鄉土味,開幕半年左右,生意每況愈下,歸咎原因當地雖位居交通要衝,但停車困難,另外館內動線有如「迷宮」,要到2樓餐廳常常走著走著就迷路了,2樓14攤不到3年就宣告關門大吉。
1樓生意勉強過得去,但11攤也收了3攤,攤商陳明元說,「現在就等著市府給錢走人」。只是市場處收回說了好久,卻無付諸行動,令人不免感嘆「圓環小吃」即將走入歷史。
市場處計畫將建成圓環美食館轉型為「台北美食推廣中心」,目前與攤商補償已達成初步共識,每攤約可領取補償金約85萬元,攤商多半願意放棄經營撤場。不過,未來作為展館使用,交通問題仍無法解決,如何吸引人潮還是未知數。
龍山寺地下街 空蕩閒置
市府大手筆花費23億元打造興建龍山寺地下街(含艋舺公園、地下停車場),堪稱是設備環境一流媲美國外的現代化商場,光是地下街內的七座景觀水景,就耗資1600萬元,但開幕半年多,商場地下2樓大部分店舖已空蕩閒置,景象慘不忍睹。
龍山寺地下街全新商場去年9月開幕,主要是安置龍山商場攤商、西三水街攤販等共426戶,當初因攤販業種複雜整合困難,後來半數以上攤商組成的店舖,決定與晶彩公司聯合經營,由晶彩負責招商,但農曆春節過後,生意逐漸走下坡,攤商與晶彩意見產生歧異,如今雙方合作破裂,形成現今空蕩的現代化商場。
龍山寺地下街空有新穎設備,但內部攤商販售的商品缺乏特色,與周邊廣州街、華西街夜市同質性過高,最近市場處評估要加裝瓦斯管線,朝熱食發展挽救商機,不過消防局建議所需設備經費、公安消防設施成本過高,加上安全堪慮,不宜裝設。
花木市場 淪為社區格局
另一處號稱「花卉百貨公司」的花木批發市場,93年4月開張,是市府耗資10億8千萬的豪華花卉賣場,但早在開幕前半年試賣期間,承租的攤商就已發現生意不好做,如今70攤有11攤空著,受託經營的觀賞植物運銷合作社至今虧損高達1300萬元。
花木批發市場當初評估是要區隔北區以切花為主的台北花市,作為盆花交易市場,加上假日建國花市,形成北、中、南區各有一處花卉交易市場,但實際情況卻與評估有所差距,盆花通路較廣,運輸可耐多日,與切花必須迅速集中、大量批發,條件不同,加上花木市場面積不足,區位不佳,集市不易,幾乎淪為社區型的花卉市場。
開幕前同時啟用的電腦拍賣系統,招標困難一再流標,少有廠商願意投標,且即使電腦取代人工拍賣,也未必是拯救花木市場的靈丹。不過,創業維艱,根據高雄花卉市場的經驗,第四年才損益兩平,明年即將邁入第4年的花木市場,要如何挽回頹勢,頗讓人期待。
另外,還有13處未開闢市場等著開發、16處使用30年以上的老舊市場設備亟待改善,以及閒置或空攤率過高,計畫收回的市場(今年計畫收回6處),號稱全台規模最大的環南市場改建、著名觀光景點士林市場重建,完工似乎都遙遙無期,千頭萬緒,未來幾年都會是燙手山芋。
【2006/05/22 聯合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