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翼擎
全球化企業跨國擴展,使得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大量崛起,個個富可敵國,尤以亞洲開發中國家增加最為快速,這群新貴不少是所屬產業的領導企業,在全球市場舉足輕重,已引起稱霸全球的歐美日「三極」跨國公司側目。
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根據《財星雜誌》(Fortune)歷年資料所作的統計,來自開發中國家的多國公司逐年增加,成為一股新興勢力。
1980年以前,跨國公司多屬來自美國、歐洲、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大型企業,但1980年起情勢逐漸轉變,新類型的跨國公司崛起。這些公司來自台灣、南韓、香港、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因此被稱為「來自開發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或「第三世界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風潮的推動下,近年這股新興勢力已有與三極跨國公司分庭抗禮之勢。
■ 生產模式占優勢
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規模較大、科技新進、有全球市場熟知的品牌,籌資能力也較佳,乍看之下,第三世界跨國公司處於劣勢,它們何以能在地主國和已開發國家跨國公司競爭?
專精於國際企業研究的于卓民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第三世界跨國公司,有較適合開發中國家地主國環境的生產模式,即生產規模較小、勞力較密集,並能以「少量多樣」的方式生產。
他表示,台灣的巨大機械、中國的海爾集團即是顯著的例子。巨大的自行車王國版圖橫跨全球七大洲、51餘國,自創品牌GIANT系列商品已為全球消費者所認同,在亞洲、歐洲及北美地區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為全球自行車產業中組織網分布最廣、最綿密的公司。
以家電產品馳名的海爾集團,是被正式寫入哈佛案例的第一個中國企業,1984年才創立,2003年產品線已超過1萬5,100個、出口至160國和地區、營業額高達人民幣806億元,已在亞太地區(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等)、中東(伊朗、約旦、突尼西亞等)、義大利和美國設生產據點,短短20餘年,海爾已茁壯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
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應天下文化之邀,談如何建立自有品牌時指出,從各角度思考,台灣已經有不少可獲利的國際品牌,像GIANT、ACER、ASUS、BENQ。這些獲利的品牌,對台灣經濟發展及企業國際化都很重要,因為台灣本土市場占不到全球市場的1%,這是台灣企業建立品牌的困難點。
■ 創建品牌大不易
以電子資訊產品為例,台灣的產值已高居世界第一,但代工利潤卻愈來愈低,如果台灣沒有品牌,多出來的生產能力將會變成包袱,因為其他品牌都將移到中國或印度,台灣的產能將無處可用。相反的,如果台灣有品牌,跨國企業不到台灣買,台灣自己還能賣,可以產生制衡力量。
據國際企業學者觀察,後起的第三世界MNCs多數情況類似台灣,不是本土市場狹小,就是購買力落後,不足以支撐本國企業建立全球品牌、茁壯成為MNC。但崛起中的第三世界MNCs找到了各自的發展途徑。它們發現,可以利用同為開發中國家的市場,作為腹地及跳板,邁向全球化企業的規模。施振榮即指出,目前台灣企業多數借重中國市場作為腹地。
于卓民指出,第三世界的MNCs還有幾項已開發國家MNCs所沒有的競爭優勢。由於國家經濟還處於鼓勵企業擴張的階段,這些開發中國家MNCs,多數與母國政府關係良好,不論建立自有品牌或對外投資,大都有政府支持。更重要的是,第三世界MNCs比已開發國家MNCs更受地主國政府歡迎,因為其生產模式適宜地主國需要,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銜接地主國技術發展的進程需要,也更能融入地主國社會、與地主國政府溝通協商。
■ 代工品牌應並進
除了發展策略上的這些共同特色,不同國家的開發中國家MNCs其實各有各的發展模式,如生產技術居世界第一的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就以「代工」與「自建品牌」的雙軌模式邁向全球化。
台灣自創品牌教父施振榮擔任宏碁董事長28年後,宏碁、明基、緯創三家他所創立的公司2004年總營收達新台幣7,500億元,成為僅次於台塑集團的台灣第二大企業集團。然而施振榮認為,台灣還是應該品牌與代工並重。
他指出,過去台灣的品牌太弱,現在台灣已具備這個能力,但比起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還有一段差距,不過,由於文化不同,台灣企業應該走自己的路邁向全球化。台灣的製造能力是全球供應的一股重要力量,相對的,透過品牌代工能讓台灣面對全球需求,掌握與供應世界。
施振榮在各種場合提倡分工合作,他強調做代工的人專心代工,建立自有品牌的,全球行銷交由專業企業去努力。目前為止,台灣企業全球化的模式仍是產銷一體,原本做代工的也紛紛自建品牌,並努力化解其中的利益衝突,或逐漸縮小代工規模、擴大自有品牌比重。但從總體角度觀察,台灣企業不斷以自己的模式全球化,成為MNCs新貴中頗有特色的一個族群。
【2006/03/14 經濟日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