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九十三年五月號PC OFFICE 雜誌,記者陳雅寧報導。
九十一年六月,第一屆Pchome Online明日報網路文學獎中,評審蔡康永先生對Juliana 下了這樣的註解:「她生命中出現了一件大事情,她剩下的人生都要對付這個焦點,這麼有力量的創作動機,是網路給了她機會。」這次評選中,Juliana的新聞台「走出傷慟‧活在當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157263/)得到第二名。九十二年,新聞台的文章集結成書由城邦出版「我儘量不想你」。
◎走出傷痛的紀錄
我儘量不想你,我儘量不想你…這是一位母親長期累積的無奈及不捨,在Juliana新聞台的文字紀錄下,伴隨她的心跳,在網路的文字世界裡,與她共同體驗喪子後的點點滴滴並品嚐思念伴隨而來的酸澀。
大兒子伯軒意外的死亡車禍,讓Juliana一度陷在無法自拔的沈痛悲傷中,因為思念,她一步一步笨拙的學習中打、練習掃瞄照片,就這樣,一磚一瓦堆砌出自己的新聞台。「新聞台就像一本日記本,我把所有的喜怒哀樂通通倒進去,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孩子彷彿又活了過來」,對Juliana來說,新聞台的每篇文章都是最真實切身的時間標記,寫實紀錄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我以文字梳理喪子的傷慟,網路傳遞人間至善的溫情,創痛的傷口逐漸癒合結痂,如今我雖然思念伯軒依舊,但是我已學會與哀傷和平共處」Juliana堅強的說。然而開創這個新聞台的最大意義,Juliana淡淡的提到,她只是想忠誠的紀錄自己的生活,並在大失落後更珍惜平實的生活。
◎ 心靈溝通的角落
新聞台經過網路媒介的傳播、擴散,從將近3000則的留言裡,可以看出這些文章所造成的迴響。有不少是默默支持、加油打氣的網友,也有不少人因為有類似經驗,所以特別感同身受。經由一來一往的文字留言,彼此分述屬於自己的心情故事,也抒發悲痛。Juliana 低頭若有所思的說:「我承認我對喪親的人比較偏心,因為鼓勵的話語從我口中說來,似乎比較有說服力,假使我的聆聽能夠幫助他們,我真的很樂意這麼做」。
除此之外,許多網友常常積極主動提供國內外,在處理交通問題時的珍貴訊息,甚至自行請教國外學者,列舉相關研究報告及數據。這對她目前積極推廣「行人優先」的理念有極大協助,Juliana感動的表示,這真的是當初始料未及的。
◎第二個新聞台「讓愛傳出去,行人優先」
「家長的心願其實都很平凡,不外乎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並且平安成長」,Juliana感嘆的說。但是目前國內的交通體制,卻潛藏的許多危機,木然的民眾暴露在這樣的環境,卻渾然不覺。於是Juliana開始觀察現今交通體制,從行人安全的角度,發表一系列文章,並開闢「讓愛傳出去,行人優先」的交通新聞台(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php/157263j/)。在這個新聞台裡,是集結網友互動所產生的結晶,在一問一答中,以深入的觀點探討公車逆向道、交通號誌等設施所引發的安全問題,也對社會體系長久忽略的盲點,提出有效的批評與建議。
交通台的文章都一針見血的暴露現今交通體制的不足,像是「一個人是死亡,一群人只是數字」「觀念,如果車輛是殺人的工具」如此震攝人心的標題,顯示交通問題的嚴重。在將近60篇的文章裡,都是對交通問題最深沈的吶喊及督促。在PCHOME列入推薦區後,點閱率更是節節上升,Juliana說:「我希望政府與民眾能夠一起努力破除車輛本位主義,還給行人一個安全的通行環境」。
◎ 放下悲傷,積極行動
除了善用文字傳播力量外,Julian還積極投入安全推廣的工作並擔任靖娟基金會的交通安全委員,親身推動兒童安全以及Z字型行人穿越道。「我不諱言推動這些工作,一方面讓我自然的移轉注意力,也促使更多人獲得安全保障,這讓我覺得伯軒的意外過世,不會是枉死」。每當Juliana講到交通或是法律相關議題時,總顯得特別積極,似乎想把腦中長久以來,對國內交通體制的不滿抒發出來,她閃亮亮的眼神,透露出極欲改變現況的堅強。
◎ 重拾書本,回歸校園
去年Juliana決定回歸校園,繼續在台大法律學分班深造。是什麼樣的力量驅使她重拾書本,選擇連年輕人都嫌艱澀的法律就讀?Juliana無奈的說,已經六年了,伯軒的官司至今卻仍在上訴。上訴的期間,讓她感觸良多,國內法律體制不健全產生的挫折感是主要的原因。「於是,我開始思索,我到底能為這個社會做怎麼樣的事情?」。經過再三思慮後,Juliana決定投入法律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發聲。Juliana拿出一本厚實、整齊的筆記和一本被螢光筆標示的密密麻麻的六法全書,她笑著說,這可是連老師都驚嘆的筆記呢!或許是因為喪子的強烈動機,讓她比一般人更用心學習。
在Juliana身上可以認識不同角色,從她獨白式的感性筆觸中,體驗到她的柔情、感動她的感受,這是一位母親回憶孩子的不捨。然而伴隨交通新聞台的文句,你可以發現Juliana文字中的堅持,這是一位家長發自內心對交通安全,最嚴厲、最沈痛的批判。然後你會開始佩服,欽佩她那亟欲推動交通安全的堅持及理念。跟她談話當下,聽著她憂心的指出國內交通安全缺失的同時,看見的不只是一位回憶過去的母親,而是一位有理念、理想的網路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