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7 02:11:53| 人氣40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若能多點包容與理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朋友提醒過我,我的閱讀傾向太偏食,總是對文學小說情有獨鍾。
我不否認,我非常嗜讀小說,超過其他文體許多,
(詩不同,好的詩出現頻率少,且同一本詩集可反覆再反覆地閱讀)
我喜歡小說,因為情節可以虛構天馬行空,但情感都是真的,
所以可以奇想,能裝載許多不思議情節,但那些情感卻是千真萬確,
我能在閱讀中隨著這些情感起伏,心動,心碎,快樂,悲傷。

而所謂的True Story或是傳記文學,是我絕少觸碰的閱讀範疇,
所以當去年底因採訪而接觸到久周的True Story書系,
看到《倒帶人生:一段迷亂、瘋狂的遊蕩歲月》裡探討的遊民時,
對這類題材產生了興趣,搜尋資料的同時也發現了另一本書,
《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也對傳記文學和遊民,有了另一番新體認。


當你走過夜市、廟宇前,經過那些手腳健全的髒兮兮遊民,有什麼想法?
(好手好腳為何不努力工作?!讓自己淪落至此?!)
尤其那些流浪漢還對著空氣喃喃自語,
我想大部分人多半是八分恐懼夾雜著二分憐憫,迅速通過吧!
我亦是如此,快速低頭走過這些世人眼睛裡的”神經病”眼前,
心裡暗暗希望他不會發狂攻擊自己。

但閱讀完《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給了我重新認識遊民的新視野,
書中的父親查爾斯曾是一個在大學裡教授社會學的教授,
後來竟流落到街頭變成一無所有的遊民,最後孤單死於一個公寓內。

作者是查爾斯的兒子,在11歲時就面臨父母離異的拉胥梅耶,
在25歲接獲父親死訊,繼而踏上追尋父親內心經歷的旅程,
一一走過父親走過的路、一一探訪曾與父親有過接觸的人,
試圖更接近這個曾給他美好回憶,也曾給他恐懼記憶的父親,
也帶領著讀者,一步步接近「精神分裂患者」的世界。

因作者是主角查爾斯的兒子,
所以能比一般人更寬容、更深層地去看見父親的生命歷程,
去探究父親的思想脈絡,
究竟如何從一個擁有社會地位的教授,走上社會最底層的遊民之路,
也讓我們因此能以一顆溫柔無偏見的心,一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完整發病歷程。

老實說,我對「精神分裂症」並無太多的認識,
甚至也搞不太清楚它與「多重人格」的分別,
在此書中才發現,那些喃喃自語、對著天空大叫,令人害怕的流浪漢,
竟大多是罹患了精神分裂症,因疾病所造成的幻聽、妄想、幻覺,
讓他們產生了許多異於常人的舉動,也因為這些症狀讓他們社會邊緣化,
缺乏病識感更使治療相形困難,這樣的患者往往無法與家人相處,
繼而流落街頭,而不了解的民眾對這些「瘋子」更是退避三舍、驚恐萬分。

主角原是個聰明、前景看好的大學教授,變成遊民更是凸顯了這種疾病的可怕,
(不只是愚笨或窮苦的人會罹患,聰明有地位的一樣躲不過……)
作者從小時候與父親的相處,父親的家庭教育等細微處觀察起,
逐步貼近最後的發病過程,看見一一走向生活崩裂,但在疾病中仍努力不懈的父親,
即使多次進出精神病院、相信自己遭受強大迫害之下,
他仍努力發表論文、亟欲重返大學、覓得教職,更想與兒子重修舊好,
雖然努力總石沉大海,生命殘酷地反撲,讓他毫無後盾支援,
過了十個月孤苦困頓的遊民生活。

最讓人感動的是,生命困頓至此、被疾病迫害至此,
查爾斯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努力,作者讀著父親留下的信件、文件,
坐在他曾經坐過的公園躺椅,拼湊著這殘缺的生命。
並懊悔著已無法復返的過去。
諷刺的是,精神分裂症是種神經生物方面的疾病,
主要病因是生物性的,而非社會性的,
也就是這種疾病和其他疾病並無二致,只是較難以痊癒,
更需要周遭人的關心,與體諒。
但我們卻因為不熟悉而害怕,而遠離。


在我的生命中,最貼近精神疾病的時候,是在高二時,
有一個學姐因病留級,轉來我們班,當時未成年的我們,對精神疾病一無所知,
只是覺得學姐舉止奇怪而異於常人,經常喃喃自語、有時開心有時發怒,
聽說住宿的她有點自殘的傾向,會拿尖銳的東西刺自己的腿。
但學姐跑步很快,是運動高手,唱歌很悅耳,音樂表現也搶眼,
那時的同學們都很善良,沒有人排擠她(那是個美好的班級),
雖然對她的舉止有點害怕,卻也常鼓勵她:「你跑步好快喔!唱歌真的很好聽耶~~」
她在對我們說了:「我好像好一點了耶!」後的沒多久,
她就又因為病況惡化,再次休學。

那時懵懂而年少無知的我們,只是身邊來去了一個(有點怪異的)同學,
在記憶中並無太深刻的刻痕留下,但總有股淡淡的遺憾,
當時是能幫她什麼的吧?
但當時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對待這樣的患者,如何做能有助於她恢復?
一群善良的女生,能盡力做到的只是不對她另眼相待,
盡量不讓她認為自己奇怪或有病。
但這樣的程度,也只是讓她曾以為自己好轉,瞬間回到過去的單純高中生活,
瞬間,僅只而已。

我們的教育中,對這方面的教導太少,
這樣的疾病的神祕色彩太濃厚,甚至被冠以鬼神之說。
我們該對這樣的疾病有多一些認識,或許能對她多一些協助,
也不會在多年後讀到這樣一本書,而感到內心深處的一抹遺憾。


◎作者簡介:
拉胥梅耶(Nathaniel Lachenmeyer)
  1969年12月2號生。父親於1995年過世時,他25歲。同年踏上探索父親內心瘋狂風暴之旅,寫下處女作《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便榮獲2000年和平鐘獎。該獎由費城精神健康協會頒發,表彰「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及家人意義重大而深遠的貢獻」。與「國際安徒生大獎」得主澳洲插畫大師羅伯‧英潘(Robert Ingpen)合作兒童繪本《破碎的鳥喙》(Broken Beaks)一書,描繪一隻小麻雀與一個遊民之間的友誼,對心理疾病患者的尊嚴與勇氣有細膩的刻畫。
  現與妻子住在華府,經常受邀演講關於精神疾病與遊民等議題。

◎《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大塊文化,2003年4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8947

◎《倒帶人生:一段迷亂、瘋狂的遊蕩歲月》,久周出版,2007年9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0288


台長: wei
人氣(40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閱讀‧越讀 |
此分類下一篇:時間不多了,快要真的老了─五月天阿信《浪漫的逃亡》
此分類上一篇:最溫暖的大城小事─《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藍の
謝謝你的分享..藍也要去買這本書看看!!

祝福你..^^
2008-03-28 12:51:46
版主回應
呵~~~~
我喜歡這本書,
也想再找其他流浪漢的書來看,
如果你有什麼感想,歡迎分享喔。
2008-03-28 22:01:42
jennyan
聯想到一新聞事件
前一陣子新聞報導南部某一名婦產科醫生成為流浪漢
被強制送去治療
發現他身上大病小病老人病一堆...
旁人不解他為甚麼如此...

我大學時也有一個學姐因躁鬱症休學
後來到我們班且跟我們同一間宿舍
大家雖然都預先了解了躁鬱症是甚麼
可是說真的無法完全接納跟包容

躁症發作會好鬥好辯
跟每一個人很尖銳的爭吵.
大家雖然盡量忍耐少說話
但是她會故意挑起爭端
鬱症發作時一個人悶悶的不曉得她在想甚麼
吃藥後兩眼茫然.頭腦好像是空的
曾經一路跟著心儀的男生跑進男生宿舍而嚇壞了大家
或者是在交誼廳脫掉上衣..

懂得又如何..
其實大家都很善良的幫她很多事
但還是很難完全接納呀
也還真怕她半夜發作拿刀...
大家把水果刀都藏著哩.
我們都不是醫生..
能做的有限..

後來她又休學.隔年到學妹班
最後聽說沒有畢業
有時會想想如妳說的..我們能多給她甚麼幫助?
.......真的還是不知道ㄝ
2008-03-29 01:06:03
版主回應
婦產科醫生的那個新聞,
他好像也是罹患了精神疾病......

我想,對於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來說,
旁人的協助的確有限,
頂多多點包容與體諒,或是注意其服藥狀況,
(只能靠服藥來控制病情是最有效的,一如書中的主角)
但其他能幫的,我想真的很少。

我想,我們最能幫自己或親友做的,是「預防」的功夫,
當發現自己或親友心理或情緒有奇怪的現象產生時,
必須要多加注意或關心,
其實有很多精神疾病若能在初期發現就醫的話,
是能獲得良好的控制的,恢復狀況也會很好。
但最怕的是,身旁人只覺得他最近怪怪的而不加以理會,
(像缺乏病識感就是精神分裂的特徵之一,換言之患者會不知道也不覺得自己生病了。)
久而久之,疾病症狀加劇,再來做治療或要身邊親友體諒,我想只是亡羊補牢。

我們還能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就是不將精神疾病「汙名化」,
它其實也是疾病的一種,不該另眼相待,
且,建立有異常就需到精神科就診的觀念,
我想也很重要。
很多人會覺得到精神科看醫生,感覺就像自己是神經病,
但這是極錯誤的觀念。
要多給身旁的人或下一代這些觀念,才是比較有效的幫助吧。
2008-03-29 09:08: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