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世界各地風箏傳說
我們沿著風箏流傳的軌跡,來看世界各地的風箏,及其傳說。
馬來西亞的風箏會發出女人後悔的哭泣聲?
在太陰學派中,月亮是構成神話的主要部分。月亮,有月圓、月虧的週期性變化,宛如植物的生成在「生、死、再生」之間的循環,於是人們根據月亮盈虧的指示,可以使得農作物的種植得以順利完成,於是我們的祖先從觀察月亮循環的規律算出太陰曆法,作為農業耕作的曆算單位。
月亮在中國的《淮南子》稱之為「望舒」----望之舒然,每當皎潔的月光普照大地,總會帶給人們安詳、靜謐的舒泰感,與溫柔慈愛的女性形象極為吻合。而且月亮似乎跟大地之間有著某種神妙的感應,如海水的潮汐、植物的成長、女人的月信等等,所以早期的農業社會,人們把月亮當作不死、再生、大地、農耕的象徵,人們信仰月亮,常以「浴月」的儀式,表達人們感謝月亮的宗教情感,再加上女性孕育繁衍的能力也被引伸為大地生生不息的力量,此即產生月亮為大地之母的信仰。在馬來西亞的風箏傳說即屬於這類的神話系統。
傳說很早很早以前,馬來西亞有個老實的庄稼漢,他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小女孩,小女孩長得非常可愛,於是庄稼漢便把小女孩領回家裡撫養。小女孩長大以後,愈來愈標緻漂亮,庄稼漢和鄉親們的收成也愈來愈好,村子愈來愈富足,大家都稱讚小女孩為村子帶來好運。
沒想到庄稼漢的老婆卻反而心生嫉妒,婦人乘丈夫不在家的時候,將女孩趕出家門。沒想到,從此村子裡的收成一季不如一季,日子是一年不如一年,整個村子愈來愈窮。
後來村人們才知道女孩原來是稻神下凡,卻因為一個女人的小心眼把全村的幸福都葬送了。於是村人們告訴庄稼漢,為了向稻神致歉,他必須做出一樣可以飛到稻神所住的天上宮殿的風箏,而且要特別漂亮才能取悅稻神,最好還要能發出女人後悔的悲泣聲來表達悔意,並讓稻神知道村子裡的人們正在受苦。
於是,庄稼漢便做了一隻非常漂亮的風箏放飛上天,村子果然又慢慢地重新富裕起來。結果馬來西亞放風箏的傳統便這樣流傳了下來。每年四月,稻穀收成後,人們總要舉行大型的放風箏活動來慶祝豐收、感謝神祇。
這風箏便是馬來西亞的傳統風箏「月箏」,這類風箏向來被視為敬奉神明的供品,風箏的札製與放飛都是極其嚴肅的大事,任何一個小疏忽,嚴重的話都可能會影響全村人們的生計。
月箏有新月、半月和滿月三種型態,大小通常在長1.5到2米左右,最長的可達6米,製作十分講究,比方說作骨架的竹子一定要選擇朝東邊生長的,取其月(日)出東方的神聖宗教意涵。砍下選好的竹子之後,依習俗必須埋在土裡一個月之後才能取出來使用,據說用這樣的竹子札製出來的風箏,可以得到神明的保護(這步驟也有使竹子乾燥的作用)。既然月箏是要獻給神明的禮物,自然輕忽不得,誰也不敢馬虎,無不竭盡所能盡心盡力,所以每隻月箏都精美得令人嘆為觀止。甚至在某些正式的場合裡,馬來西亞的姑娘們還會拿著她們精心札製的月亮風箏來歡迎貴賓,表達最高的敬意。
當然馬來西亞還有其他類型的風箏,表現出魚、鷹、貓、孔雀、青蛙、鸚鵡等動物造型,但最受人們歡迎的還是這款「月箏」。
BOX
月箏的製作
材料:
上部梭狀橫細竹條 80㎝×2
中間主幹竹條 75㎝×1
頭部兩側立條 25㎝×2
下部上彎竹條 35㎝×2
下彎竹條 110㎝×1
中間圓竹條 15㎝×1
紙以宣紙或絹等輕薄材質
線穗或紙穗兩條
作法:
1. 將兩根竹條彎成弧形,兩端綁成梭型。
2. 中間竹條突出梭型骨架約23㎝,綁上兩側立條。
3. 以燒烤的方式製作中間圓形的部分。
4. 再將下彎竹條、與上彎竹條綁扎固定於中軸主幹。月箏下部可做成其他形狀。
5. 兩側綁上穗子,並連接上下骨架。
6. 糊紙。
7. 月箏上方加裝發聲器,以細竹竿做弓,繫上薄膜做弦,弓弦向上,受風震動即可發出聲響。
8. 提線位置:上下兩條線,距竹條中央約30㎝,與風箏夾角呈85度到90度
BOX:響器
風箏響器指的是帶在風箏上的音響裝置,可分三類:風琴、哨口、打擊響器。
(1)風琴:用一竹片以長弦拉成弓型,或於弦上加黏紙片,當風吹動琴弦便會發出聲響。北方用絲條為弦,張緊後塗抹蛋清以增加張力,裝在風箏上稱之為「背弓」。南方多用藤條削薄為弦,當然您要用橡皮筋也可以。一張弓可安裝多根琴弦,粗細不等便會發出不同音質,有如合奏。不過這類風琴要安裝在較大型的風箏才飛得上天。
(2)哨,類似鴿哨,用筒狀共鳴;若用球形共鳴箱者稱之為「口」。哨音多屬尖細清脆,屬於高音部,而口聲則多婉轉低鳴。若口、哨相配得宜,風箏飛行時將會發出十分悅耳的合音,這類風箏當然以南通的六角板鷂最為有名。
(3)打擊響器:此裝置以竹條札成框架,中間有兩個小風斗、或一面小鑼、小鼓。當風吹帶動風斗轉動,連帶撥動小錘敲擊銅鑼皮鼓,節奏很強,然音量有限,聲音無法傳遠。
日本風箏是愛情久久的信物?
看過電影《唐朝綺麗男》的朋友,一定會對電影裡面那一幕放風箏的鏡頭印象深刻:一對唇紅齒白、相互愛戀的年輕男女,穿著華彩鮮麗的絲質霓裳、一邊吃著精緻的宮廷甜點,一邊用腳指頭操弄著那絲放風箏的紅線,旖旎浪漫的風情引人遐想。《唐書》是記載有人們「以紙為風鳶」,可放「高百餘丈」。唐代詩人唐采也寫了一篇《紙鳶賦》:「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象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由此可知唐時紙鳶的製作技藝、放飛效果,已具頗高的水準。這當然和唐朝文治武功的強盛有關,國家政策開放,貿易發達,自然吸引了世界各國使臣前來朝覲學習,尤其是鄰近的日本。
當時的日本原本只是一個水準低落的海盜小國,仰慕中國的強盛,所以派了一位名為空海的出家人渡海前來長安學習。根據現代考古學家考證,當時光光是長安城門前的那條大馬路就有一百公尺以上的寬度,你可以想像整座長安城會大到什麼地步。我相信初見長安城的空海內心勢必受到極大的震撼。後來空海不僅將佛法帶回日本,他更依中國文字的字型創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連同將唐朝的服飾、工藝、器物、生活習慣,一律帳單全收學回日本。現今日本京都的格局、建築結構幾乎完全仿造長安城而建,而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應該也與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相去不遠。
在八世紀的日本文獻上即有記載放風箏這件常見於宮廷、民間的遊戲,是在唐代時由日本的遣使從中國帶到日本,不過,亦有部份人士認為是經朝鮮傳至日本、或從印尼傳入日本的。討論歷史當然不能口說無憑,不過若想從風箏古物上去找出蛛絲馬跡,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東方人製作的風箏的材料多為紙、布、竹等天然材質,保存不易,再加上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放風箏可以放掉晦氣、給自己帶來好運這類的說法,只怕不會有人刻意保存當時的風箏。不過倒是有一段流傳在日本的風箏愛情故事。
很久以前,日本鄉下有個村莊裡住著一對十分恩愛的年輕男女,生活雖然過得不是很富裕,但是兩人卻在相互扶持中過著夢幻般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當地的地主卻垂涎這一位姑娘的美色,想要佔為己有。
有一天,地主趁著年輕人外出工作不在時,派嘍囉們把小姑娘硬生生地搶走,並偷偷關到深山的一間秘密小屋子裡,嘍囉們隨即離開去通知地主。
小姑娘被關在黑黝黝的房間裡,剛開始也是害怕得大哭大叫,但是她很快的提醒自己一定要鎮靜,在這杳無人跡的荒郊野地哭得再大聲也不會有人聽見,現在最要緊的是要讓別人知道她在哪裡,尤其是她的心上人。但是該如何做呢?
聰明的小姑娘急中生智,她將上所穿的綾羅脫下做成風箏,並將一條條的綢緞抽出細絲、搓揉成線繩,扎了九十九隻風箏一一放飛出去。
此時,回家看不到妻子的年輕人,心急如焚地在附近村落四下尋找。卻音訊全杳。他感到十分沮喪,抬頭要向老天爺祈禱,一眼就看到了天上飛著和他妻子所穿的衣服同樣顏色與花紋的風箏。年輕人欣喜若狂,連忙沿著風箏的方向趕到小姑娘被關的地方,順利救出了心上人。
這個傳說中裡的風箏,彷彿化身為愛的信物一般,不但指引出愛人的方向,更象徵堅貞的愛情是不怕任何艱難考驗的。所以,現在日本青年也將放風箏當做一種男女聚會時的親暱活動,藉由手中一線,情繫百年之好。
風箏在早期也曾被日本武士們當作傳遞訊息、測量地理位置與顯示風向的工具,後來亦進一步發展出「載人風箏」,武士藉由風箏之力飛上天空,從上俯視敵情或直接從空中發動攻擊,我們在一些十九世紀前的版畫裡還看到有載人風箏的圖案,這和中國的魯班、韓信的傳說極為類似。日本民間曾有人們利用風箏進行吊裝和傳送磚瓦的造塔工程的記載,至於風箏真正開始在民間流行,應該是要到江戶時代(1603~1867)。此時的風箏多為素面的長方形和半圓形,沒有添加任何裝飾,明治時代左右才開始出現有裝飾的風箏,裝飾風箏可以表現自己獨特風格的物件,所以後來應運出現了許多專營風箏買賣的商店。
風箏裝飾起初是由浮世繪的畫師描繪,因為後來浮世繪的風氣衰落,部份畫師轉而投入風箏裝飾業,於是開始有專業的風箏畫師,風箏的彩繪水準開始獲得顯著提升。較高級的風箏多先用木版印好墨線,再由名師親手仔細上色繪製完成;一般的風箏則是使用木版印刷印製。
據日本風箏研究學者統計,流傳在日本各地的風箏約有三百多種,從來源區分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
(1)源自於中國北方系列,即類似貴州一帶的板子風箏,如白根的浮世繪風箏、載人風箏等多為此類,但是遊戲方法差別甚大。如白根鬥風箏,是兩個村莊各自製作以歷史人物為圖案的大型風箏,然後在河的兩岸各自施放。讓風箏繩子在空中彼此交纏,兩方人馬用力將對方的風箏拉下來,誰就獲勝,這是全村莊的大榮譽。
(2)源自於東南亞地區的南方系列,譬如日本的「長崎合戰風箏」,其實就是一種戰鬥風箏。講究風箏的操控性能及戰鬥力,外形多製成菱形,沒有尾線,人們常在風箏繩上塗抹由蛋清和米飯調成的漿液,甚至粘上玻璃或碎瓷片,以方便在鬥風箏遊戲中能輕易地擊落對手風箏!
(3)產於日本本土系列。這些風箏的特色在於製作精細、彩繪工整,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
至於放飛的季節各地皆有不同,有的地方在初春,有的在秋收、有的甚至在瑞雪紛飛的嚴冬放飛。放飛的風俗亦有不同,寓意雖各有千秋,但普遍都有祈褔、迎祥的含義。
圖:幽靈二張,沙灘大、另小:白根戰鬥風箏、浮世繪風箏
BOX
日本風箏(大型米字風箏)
材料:以0.3㎝厚×1㎝寬之竹條為骨架
左、中、右縱軸竹條 93㎝×3
上、中、下橫軸竹條 63㎝×3
對角線竹條 約112㎝×2
宣紙 93㎝(長)×63㎝(寬)
(四方並預留2㎝左右之黏貼空間)
作法:類似矩形風箏,但竹條的排列方式需講求弧面及平衡,並以細鐵釘固定。
1. 將紙面彩繪後熨平。
2. 竹條正面塗膠,先黏中央縱軸
3. 將三條橫軸置於縱軸之上,上下以鐵釘固定
4. 架上交叉之對角線竹條
5. 按順序以鐵釘固定橫向、側邊、對角線竹條。風箏的上方與下方竹條固定的順序相同,分別是最下方為對角、中間為側面,最上方為橫向竹條。四周並以黏膠黏貼。
6. 將側邊竹條壓住中央橫向竹條,並以鐵釘固定。
7. 提線位置:在木條上鑽小孔,以利綁線。繩子約為直徑0.2㎝,上方左右,兩條60㎝的細繩、與中央一條75㎝的細繩相接即可,試飛時再進行細調。
8. 上方可在細繩上黏貼一5㎝左右寬之紙片,作為發聲之響片。
韓國的夜間風箏消弭一場流血政變?
「漢城的仕子放風箏,飛到那高峰的頂端。啊!閨房中的少女,為何不看清楚,繩子的拉扯多纏綿。」-----韓國歌謠
如果按照以上這一首流行於韓國的民謠看來,放風箏可是青年男女常用來表達愛情的方式。韓國的風箏,相傳是也由中國的佛教徒傳入韓國。據說在新羅廿八世君主真德女王即位不久,有人預謀叛亂,但就在計畫執行前幾天的晚上,夜空中竟然出現了大量的流星搖曳,忽明忽暗宛似鬼火幢幢,在心裡有鬼的人看來這可是很不吉利的徵候,老天爺來預警叛亂將無法成功,這群人旋即放棄原有計畫,一場流血政變幸運地消弭於無形,社會重回寧靜。
其實這哪裡是流星,而是平叛將軍金庚信的巧妙計謀,他命令手下紮製了許多大風箏,並繫上小燈於晚間放飛,遠遠看來就像是許多流星一般。後來還有一位將軍把燈繫於風箏之上,作為聯絡信號以鼓舞士兵。直到現在,朝鮮南部的年輕男女還經常在風箏下方裝上燈火於夜間放飛,少了點從前一觸即發的緊張,反倒多了許多羅曼蒂克。另一位將軍則利用風箏在河上拉繩,以便拉牽鐵索來架橋。《三國史記》中,也記錄了利用風箏運送物品的事例。
朝鮮的風箏,基本形狀多為長方形,中間有一圓孔,極具地方特色。另有魚形、娃矛、盾牌形風箏等,因地而異。在海濱地區因風較大,故風箏形體也較大,結構上相對較為結實;而內陸地區流傳的風箏,形體雖然不大,但結構反而著重於精巧。 通常放飛風箏的時間多在農曆正月期間,元宵節前後是放風箏的最好的時節;而漢城以北的部份地區,也有在秋收後才放風箏。
進行風箏遊戲時(即鬥風箏),朝鮮人會在風箏尾巴繫上長條狀的彩色絹布,以便觀戰者在眾多的風箏中找到自己所支持的風箏。當其中一方風箏線被另一方割斷,斷線者即告失敗。按慣例,勝方需設宴款待敗方,因為人們都相信,飛走的風箏會把自己的美好願望帶給天神,從而使天神賜福於人間,是極有人情味的風箏習俗。
BOX
夜間風箏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媽媽放風箏去,為什麼還不回家?想當然爾,能在晚上施放的風箏指的就是夜間風箏。其實晚上星空朗朗、涼風徐徐,倘若可以放隻風箏飛飛,不是挺過癮的。但是要克服晚上看不見風箏的最大困難,不過這問題在充滿創造力的風箏玩家眼裡,還是會得到解決。目前較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玩法:風箏下面吊掛燈籠、或在高空同時放風箏和施放煙火,這也是非常耀眼的表演;當然也可以從地面或施放者頭上的燈帽打光照明,而在特技風箏上面安裝螢光棒這個方法最具動感,因為特技風箏的飛行變化多端,如果有幾隻特技風箏同時運動,試想若干明亮的光點在夜空中,或停、或拖曳出一道道光的線條,放風箏的人很過癮,看風箏的人倒像是在看光的表演,當然再加些會發出聲音的哨口就更美了。希望日後的中秋節夜晚,我們除了放沖天炮之外,還有這類更有技巧性與美感的夜間風箏表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