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7 21:30:07| 人氣1,9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賞*中國名劍及歐冶子鑄劍*傳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賞*中國名劍及歐冶子鑄劍*傳奇

 

中國名劍是指中國各朝代的著名寶劍,它們在歷史上經常被提及,見於各種記載中,但當中並非全部也能被現代考古證實存在與否。除了類似《封神演義》中神仙作法時使用的寶劍外,中國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有關寶劍能施法術和咒語的神話故事,這些名劍也就被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因此,在中國各朝代甚至近代的歷史小說或武俠小說中,這些名劍的名字也會經常被提及。

 

相傳黃帝曾鑄軒轅劍,《廣黃帝東行紀》就有記載:「軒轅帝採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題銘其上。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又相傳四位夏王曾鑄禹劍、啟劍、太康劍和夾劍。當中禹劍更腹上刻有二十八星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

 

在《列子》內,記載著商朝君主為統治天下所用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和宵練。據書中所述,使用這些名劍,哪怕是一個頑童也能拒千軍萬馬於國門之外。當然,作為一種殺敵工具,劍實際上不會有這麼大的威力的。

 

《史記》中所載,天下之劍韓為眾,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九大名劍,皆出自西平。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九劍當中,棠溪、龍泉以水得名;鄧師、宛馮、干將、莫邪,均以匠師的名字命名;墨陽、太阿、合伯則以地為名。

 

歐冶子,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紹興)人,是中國古代鑄劍的鼻祖。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據《越絕書》記載,他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鉅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龍淵、太阿、工布。而干將與莫邪是中國傳說中的非常著名的兩把名劍,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取名自捨身煉劍的干將莫邪夫婦。

 

歐冶子(約西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是中國著名的龍泉寶劍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裏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同時,歐冶子是歷史上另一位鑄劍大師干將的岳父,莫邪正是歐冶子的女兒。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邪。莫邪乃干將之妻也。

 

關於龍淵劍的誕生過程,《越絕書》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淨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采得鐵英,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裏的水淬火,鑄成劍坯,可是沒有好的亮石可以磨劍,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嶴裏,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裏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兒水慢慢磨制寶劍。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乎一松,劍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之如此,皆因取此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縣就以第一把寶劍為縣名,叫龍淵縣,因避唐高祖名諱字,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為了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跡。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書中又說: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請善於相劍之士薛燭為其看劍,當看純鈞”(寶劍名)時,越王說,有人想用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作交易,可否?薛燭答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歐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巨闕……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複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何足言哉!

 

       
 

                      鑄劍大師歐冶子與龍泉寶劍的故事

 

龍淵劍(全名七星龍淵劍,故又作七星劍,後改作龍泉劍

鑄劍:歐冶子、干將。

主人:伍子胥。

 

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某日被追至長江之濱,無路可逃之時卻招一漁丈人橫舟搭救。伍子胥為報恩並囑託漁丈人不要洩露他的行蹤,漁丈人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出自《吳越春秋》。)

 

當年為紀念龍淵劍出世,楚王賜名此劍出產之湖為劍池湖。唐代亦為紀念龍淵劍,欲將龍淵劍出產之縣命名龍淵縣,但忌諱用高祖李淵之名的字,故改名龍泉。龍泉縣由此得名,龍淵劍亦從此改名為龍泉劍,更揚名天下。龍泉劍,又名龍淵劍,中國古代名劍,是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南宋何澹《龍泉縣誌》載:「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又載: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鬍子對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

 

《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另還有傳說,「邋遢道人」張三豐曾配此劍。其實際下落不可考。

 

浙江龍泉縣生產的龍泉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民間廣泛流傳著歐冶子鑄劍的故事,龍淵劍是龍泉劍最初的名字。

 

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龍紋,七星斗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龍淵,把劍稱為龍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字改成字。

 

鑄劍大師歐冶子。在龍泉市的南溪村,今天還有一座歐冶子將軍廟,供奉著這位鑄劍大師的塑像。傳說歐冶子是福建閩侯人,他鑄造刀劍的技藝,聞名遐邇。為了給勾踐鑄劍,他來到龍泉。在冷兵器時代,劍是戰場上決勝的利器之一,它的品質至關重要。古人用天上飛來的隕石來製作劍的刃部。因為隕石中所含的鐵質遠比青銅堅硬,但這種隕鐵非常稀少。歐冶子一直在尋找一種與隕鐵性能相同的替代材料鐵砂。就是在甌越之地的秦溪山,歐冶子發現了他苦苦找尋的鐵砂礦。之後,秦溪山就成了他的鑄劍基地。

 

南宋何澹<<龍泉縣誌>>:『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治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龍泉原名龍淵,因劍而得名,唐時諱『淵』,改名龍泉。龍泉亦成為寶劍之代名,從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歐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善鑄造兵器,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相傳歐冶子在鑄劍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鼓橐,蛟龍捧爐,天帝裝炭;太一下觀,天精下之。歐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廬,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這些寶劍是歐冶子得天上神靈相助,竭其才智才製作成功的,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寶劍。其中的純鈞劍,"觀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抓,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溏;觀其斷,崖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

 

龍泉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能伸能曲,可舞可刺,造型美觀。它可將六枚銅板,疊合一起,一劈為二而劍刃不卷。一種軟型劍,可捲曲束於腰間,一松仍挺直如故。現都用純鋼鍛制劍身,從原料到成品,須經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和磨等二十幾道主要工序。式樣有長鋒劍(單劍、雙劍),短劍、手杖劍等多種。劍身、劍殼的造型和紋飾,具有傳統特色,深受國內外好評。

 

我們今天見到的越王劍,不正是如此嗎?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糲,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巨闕劍利可刺銅鍋,一個個決口就像切米糕一樣。其兩把寶劍的威力,在後世的文獻記載中,亦多有描寫。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廬,言如水而黑。"即湛廬劍是一把黑色的剛柔並寓的劍。又如漢《淮南子·修務訓》載:"夫純鈞,魚腸.......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屬犀甲。"純鈞和魚腸這兩把劍,在水上可以砍斷巨大的龍舟,在陸上可以刺穿堅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傳說中吳國公子光為得王位,派刺客專諸殺吳王僚,專諸一劍刺穿吳王僚的三層鎧甲,用的就是魚腸劍。

 

七星劍也作七星龍淵,為戰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將幹聯手所鑄,相傳曾為伍子胥的隨身佩劍,唐初時,由於龍淵這個名字犯了唐高祖李淵的忌諱,所以改成了龍泉,有傳說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于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歐冶子鑄的劍以湛盧劍最為有名-稱為"天下第一劍"!

 

關於湛盧劍的傳說:

 

據《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允常(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之處。當他見到湛盧山(今福建松溪縣)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3年辛苦,終於鑄就了鋒芒蓋世的湛盧之劍。時世上五大名劍是:湛盧、钜闕、勝邪、魚腸、純鈞(又作純鉤),名列第一的是湛盧。此劍可讓頭髮及鋒而逝,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後代詩人題詩曰:十年雲臥湛盧下。鬥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湛盧山也因此稱為天下第一劍山

 

從元代湛盧書院山長楊纓帶神話色彩的描繪中可以看出湛盧之劍的名聲何其顯赫:歐冶子挾其精術,徑往湛盧山中,於其麓之尤勝且絕者,設爐焉。取錫於赤謹之山,致銅於若耶之溪,雨師灑掃,雷公擊劈,蛟龍捧爐,天帝裝炭,蓋三年於此而劍成。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鬥耀,星斗避怒,鬼神悲號,越王神之。明代馮夢龍所著的《東周列國志》中說:湛盧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

 

《東周列國志》中還寫了一個故事:湛盧寶劍鑄成,越王視之為國寶。越國被吳國攻滅,吳王闔閭獲此劍,但有一天此劍忽然不見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邊突然發現這把寒光閃閃的寶劍。相劍者入宮解謎道:此乃吳中劍師歐冶子湛盧寶劍,吳王無道,殺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殉其女,吳人悲怨,豈能得此劍?比劍所在之國,其國祚必綿遠昌熾。楚昭王大悅: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見,湛盧寶劍已成為預示國家興亡的神物了!唐朝詩聖杜甫有詩詠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歷代詩文提及湛盧的很多。

 

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手中。紹興十二年(1142),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雖然無法確定是否為歐冶子所鑄,但作為同一時期的青銅劍,可以為考證湛盧劍工藝水準提供珍貴資料。

 

《辭海》及《中國地名大辭典》記載:湛盧山位於福建北部松溪縣境內,山高嶺峻,四季霧凝,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鑄劍處,遂以劍名山。乾坤開勝地,紫氣抱盧山,從古至今,有關湛盧的詩文有很多,但總不免要提到歐冶子,提到那把天下第一劍之譽的湛盧寶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不斷。交戰各方為了增強戰鬥力,紛紛選派國內的能工巧匠,研製克敵制勝的武器。作為短兵相接的主要武器,劍在當時被稱為百兵之師。地處東南地區的吳越諸國,水網縱橫,林草密佈,不利車戰,因而鋒利輕便的劍就愈顯其重要。

 

據《越絕書》記載:西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肯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已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從閩侯出發,沿閩江溯流而上,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的湛盧山,這裏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裏住下後,辟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了。“……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鋒芒蓋世的寶劍。歐冶子它獻給越王。越王愛撫之下,命名湛盧。從此,歐冶子就同他的湛盧劍一起名揚天下。故以劍名山。因此,湛盧山素有閩山第一天下第一劍山劍山等美稱。

 

湛盧劍鑄成後,歷代都對它推崇備至。關於湛盧劍的神奇傳說,漢袁康的《越絕書》、東晉的《拾遺記》以及明末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等古籍均有記載。而在民間,則流傳著歐冶子試劍的傳說。元代湛盧書院山長楊纓通過自己的想像描繪了湛盧劍煉成時的生動景象:“……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傳說歐冶子煉成寶劍後,為測其性能,揮起寶劍朝巨石砍去,巨石轟然裂開。一劍揮落巨石分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湛盧寶劍的鋒利無比,卻是有史料可查的。

 

據《吳越春秋》記載,歐冶子一共煉了湛盧、純鈞、巨闕、豪曹、魚腸五名劍,而湛盧就列在五名劍之首。唐代大詩人杜甫有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的詩句,在這裏,湛盧已成為銳利武器的代名詞了。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

                                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但是這把出之有神,服之有威的湛盧寶劍卻沒有永駐人間。湛盧劍在屢易其主後,到晉代為名將周處(就是除三害的那位)所得,後由其子孫轉贈給抗金英雄岳飛,然自岳飛風波亭遇害後,湛盧寶劍就失傳了。

 

上述之記載,雖然帶有傳說的成分,但也足見歐氏所鑄之劍之絕妙。所用原料為銅和錫,顯然鑄的是青銅劍。據現代考古發掘報導,1965年底,在湖北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該劍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劍身滿布菱形花紋,用鳥篆刻鏤的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經北京鋼鐵學院等用質子 X射線螢光非真空技術分析得知,劍是用相當純粹的高錫青銅鑄成的,黑色花紋處含有錫、銅、鐵、鉛、硫等成分,鑄造工藝非常高超。這一考古發現給上述歐氏鑄劍的記載提供了一個實物佐證,說明歐冶子鑄寶劍並非神話。

 

又據《越絕書》記載,歐冶子曾應楚王之邀與干將(傳說與歐冶子同師)一起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楚王曾引泰阿之劍大破晉鄭王三軍。

 

   
 

另1:泰阿劍故事(亦常寫作太阿劍,異名太哥) 鑄劍:歐冶子、幹將(另一說秦昭王所鑄)主人:楚王、秦始皇

 

晉國出兵伐楚,圍困楚都三年,為奪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楚國欲城破之時,楚王無奈親自拔劍迎敵,突然劍氣激射,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片刻之後,旌旗僕地,流血千里,晉軍全軍覆沒…… (出自《越絕書》。)

 

另2:魚腸劍故事(異名蟠鋼”“松紋) 鑄劍:歐冶子。主人:闔閭、專諸。

 

公子光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當時吳王僚穿了三重鐵甲,使兵衛陳道,立侍持刃保護。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魚腸劍放到烤魚的肚子裏去獻魚。吳王僚正注意烤魚異常鮮美的氣味之時,專諸猛拔魚腸劍刺向吳王僚。兵衛用兵器架攔,魚腸劍斬斷兵器,貫穿吳王僚三層鐵甲,直穿其背。吳王僚透胸斷骨,隨後公子光上臺,成為吳王闔閭。(出自《吳越春秋》《史記·刺客列傳》)

 

備註1-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一說為全魚炙)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備註2-吳王闔閭,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西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春秋五霸之一。
 

另3:巨闕劍故事(亦作钜闕劍) 鑄劍:歐冶子。主人:闔閭、勾踐。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壇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沖直奔,驚嚇了宮中的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治子剛鑄成的巨闕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時,手中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隨後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口大銅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銅鍋刺出了一大個缺口來,毫不費力,就如切米糕般輕易。巨闕也因此而得名。

 

備註1-傳說當年在造巨闕劍時剩下了一塊鍛造所用的神鐵,於是歐冶子用這塊神鐵,造就了一把匕首問天。這把匕首,後來受用於朝廷之中,因太過鋒利,而被用於古時最殘酷的死刑淩遲

 

備註2-越王勾踐實則應寫作句踐。古時並無字,用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記》錯引了明代不正規監本寫成了勾踐,造成後世從誤者甚多,導致近代已積非成是。

 

                              

台長: 幻羽
人氣(1,997)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