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04 18:52:20|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慕尼黑」(Munich)

身為一名猶太人,Steven Spielberg選擇1984年George Jonas的著作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為藍本,將1972年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搬上銀幕。不過電影演出的不是慘案本身,而是事後以色列情報組織啟動的復仇計畫,將主謀者「黑色九月」恐怖組織在國外的首領一一暗殺的過程。據說實際上是有這項行動,但事實與過程可能跟電影演出的有很大出入。不過既然是秘密行動,以暴制暴的反恐方式,真相自然永遠隱藏在地底,無從得知。

本片氣氛的嚴肅性,筆者還真被嚇了一跳。導演以寫實方式,刻劃參與復仇暗殺行動的所有特工。這些特工各有各的專長,也有自己的家庭,在平常生活中和一般人沒有兩樣,卻接受命令共赴海外殺人,其間的掙扎與猶疑可想而知。先前短短十幾分鐘交待以色列11名選手遭殺害的過程,拍得殘忍血腥,我想是為了給予後續報復行為更合理的藉口。
先說一下慘案發生過程。當時正是以阿6日戰爭結束不久,巴勒斯坦人眼看奪回土地遙遙無期,激進者陸續加入巴解組織,其後以巴衝突延續不斷。「紅色九月」在選手村殺害兩名以色列人後,挾持存活的剩餘9名,要求德國派直升機讓他們和人質一起飛往他國。德國政府佯裝答應,並秘密決定在機場進行突擊解決此事,但突擊行動不順利而導致9名人質全被歹徒擊斃。這是整個慘案的簡短過程。

復仇計畫秘密啟動,這些以色列特工人員在外國執行秘密任務,是牴觸當地法律的,必須異常小心,因為出了事以色列政府無法幫上任何忙。不過導演將他們拍得太有人性,有「愛國」之嫌,片中殺手們嚴格遵守只殺害目標一人的原則,為了不傷及無辜(包括目標的兒女、朋友等),他們常必須中斷任務,還可能因此將自己曝露於危險中。可是在以巴衝突的歷史上,我們在媒體看到多的是無辜的巴勒斯坦平民遇害,因此這恐怕是導演與原著無意間嵌入的預設立場。

從電影或電視節目學歷史是媒體興盛後漸漸形成的現象,但電影或電視為了戲劇效果從未真實反映歷史事實,因此必然產生偏差。片中以色列殺手在一一鏟除敵人陸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們看到殺手的「人性」,他們也會出錯,也會猶疑害怕。當目標一個一個被成功暗殺,他們也懷疑著,難道以暴制暴的殘忍是最好的復仇方式嗎?「殺人」絕不美麗,不論是以色列選手遭殺害,或主謀者遭報復,究竟誰獲得好處?其實只是不斷重覆的血腥和殘忍,這不會是一個正常人所喜歡的情境,即使對以暗殺為職責所在的特工而言也是如此。他們幾乎完成了復仇任務,只是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快樂。

這只是部電影,不能當作史實。暗殺計畫的執行細節,一再地衝擊觀眾,雖然每次暗殺的過程都不一樣,但沉重的壓力卻當面襲來,在黑暗見不得光的氛圍下讓人連呼吸都略感困難。本片拍片期間獲獎呼聲不斷,播映後的反應卻是毀多於譽,我想原因已明。


出處: http://www.zulu.idv.tw/film/index.php?p=165

台長: 祖魯
人氣(1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