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25 11:00:04| 人氣2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之台灣論述

挾豐厚國民黨員民意上台的馬英九,在接任黨主席沒幾天,就急著提出所謂國民黨的台灣論述。馬果然是個聰明人,看準近幾年來國民黨在全國性選舉中難以施展,主因是在本土化潮流下,國民黨的屬性受到質疑。選民在「既然有個本土政黨存在,為何要投給外來政黨」的思維底下,讓國民黨在選戰的爭辯中常處於挨打局面。為了去除這個背負以久的包袱,馬決定重新解釋,重新定位,期收一勞永逸之效。

歷史事實本來就無定論,端視論述者是站在何立場以何角度來評論。近半世紀的時間裡,以一元化觀點論述近代史正是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的「傑作」之一,政治民主化後在各領域啟動了多元化發展,歷史的多元觀點終於能擺脫隱身學術的宿命,走出校園。諷刺的是,馬所提的國民黨台灣論述,還必須依靠這種多元化觀點的開放,才能走出一條路,才能解釋得通,自圓其說。

比另一個政黨更早與台灣有關聯,1897年真的很早,算是上上世紀的事了,孫逸仙在當時投身革命運動而過客台灣,那時也有台灣人是國民黨(其前身)員,這是歷史事實,卻很難說明國民黨不是外來政權;相反的,我認為反而加強了國民黨本非根於台灣的事實。後來國民黨專心建設台灣是自願的嗎?一點兒也不,是在中國大陸戰敗而逃到台灣的,不得已也。更不用說在據台之初,是如何的想盡辦法要「反攻大陸」,台灣只是一個根據地罷了,建設與教育一切以支持國防武力為優先。若非如此,請問為何直到九○年代仍存在老國代的傳奇體制?為何當時國防預算的比例多到使教科文預算的比例不符憲法規定?為何台灣各大都市充滿以大陸城市為名的路名?為何台灣各處充斥著「中正」、「中山」、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許多勵志型地名,卻不以當地的原始地名為名?

廖進平曾為孫的革命出錢,但在二二八事件遇害,其後代廖德雄仍願贈酒予馬,這是歷史事實,卻無法代表所有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的心聲。每當選舉時節,為避免白色恐怖的政策錯誤成為最大的把柄,總有人出來呼籲「受難者家屬應早日走出悲痛,讓台灣早日走出悲情」。我曾聽到一位受難者家屬說,他不是不願意寬恕,而是冤屈未平要如何寬恕?真相未明要如何寬恕?當初犯下殺人動用私刑重罪的主謀仍未繩之以法,要對誰寬恕?原諒的對象在哪裡?這些冤屈難道是後人的一句道歉就能平反?別忘了,這是許多生命的隕歿,眾多家庭的破碎,影響數世代,又豈是道歉可輕易帶過?

國民黨常被視為包袱沉重,原因之一就是重視尊卑,大老自成一個監督團體,黨內即便是黨主席都不敢忤逆。馬是第一次黨內民主直選的黨主席,等於打破了一世紀以來長幼有序的原則,就看他敢不敢使出魄力拿前輩開刀。想真正連接台灣獲得台灣人認同,勢必需要對從前長期白色恐怖下的眾多受難者及其家屬,徹底做出交代,這可能得翻出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歷史,質疑其「先聖先賢們」行為的正當性,甚至進行審判,才能還給受難者應有的公道。當然,已知的加害人多已壽終正寢,但既然能對已逝之人的豐功偉業追贈追勛,又何不能審其過?問題不在此,在於馬是否膽敢這麼做,雖可收一勞永逸之效,卻必須面對大老們的強烈反抗,動搖黨本。更何況還可能需面對一個邏輯上的基本矛盾,如果國民黨若干前輩的行為被馬視為錯誤,何以馬仍為國民黨員,甘為幫兇?

對於國民黨第一次有黨主席提出注重黨與台灣的關係,啟動台灣論述,個人表達誠摯的歡迎。台灣論述與李登輝時期的國民黨本土化有何關係,目前還看不出,只是政治上根深蒂固的「對人不對事」的態度,即使日後做法或說法差不多,我想主事者也抵死不會承認。身在台灣,就不要一天到晚心想中國,想了半世紀多又獲得了甚麼?只換回一個接著一個入土卻死不瞑目的墓碑。如果能存在兩個以本土為根的政黨相互競爭,那是台灣之福,只是,路途還非常遙遠,馬,是否能將距離拉進一寸呢?


總台: http://www.zulu.idv.tw/viewpoint/

台長: 祖魯
人氣(2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