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26 02:35:30| 人氣3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典的詩酒人生~9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古典的詩酒人生~9  酒冷燈昏,不許愁人不斷魂
 

在唐宋,詞是可以唱的,詞人參加酒宴,聽著歌,心裡感動而作詞,這詞再於下次宴會中被唱,周而復始,很有意思。有時候,詞人赴宴,聽的正是自己的作品。這宴會大抵有兩種:一種是文人雅士堅的集會,有官妓、家妓歌舞助興;一種是離別的集會,通常奏著哀歌。

唐宋文人大抵是官場中人,有時調動,住在驛館裡也會碰到一些「同是天涯淪落人」,大家喝個酒,聽個歌,第二天又要各奔前程,那晚上的寂寞就難排遣了,聽到落雨、更鼓、城裡的鐘聲都會斷腸,寫入詞作中,下次又是聽在別人耳中的斷腸曲。  

先談離別酒。宋朝詞人謝逸有如下的作品:      

柳梢青

香肩輕拍,尊前忍聽,一聲將息。

昨夜濃歡,今朝別酒,明日行客。

後回來則須來,便去也,如何去得?

無限離情,無窮江水,無邊山色。

謝逸,字無逸。這恐怕是自我解嘲的吧!因為他屢舉不第,仕途無緣,以詩文自娛,表面上有逸氣,實則心裡不逸,也所以才有「便去也,如何去得?」之嘆。「尊前忍聽」,其實也就是不忍聽。就藝術層面,用昨夜濃歡、今朝別酒、明日行客,以短短的時間推移描述離別三部曲,呼應下闋的無限離情、無窮江水、無邊山色,情景俱深,也層疊而來,別具美感。

前面曾提過離別曲,最有名的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有人研究唐宋的唱法,提到有疊唱,所以常聽到「陽關三疊」、「陽關四疊」,而根據蘇東坡所稱,疊唱法,是第二、三、四句各唱兩次,因此真正唱時,第四句是「勸君更進一杯酒」,唐白居易就已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的句子,陽關第四聲就是「勸君更進一杯酒」。這種種,和我們欣賞詞作無關,反正一提到陽關曲,大家都知道愁已斷。

一剪梅

唱到陽關第四聲,香帶輕分,羅帶輕分。

杏花時節雨紛紛。山繞孤村,水繞孤村。

更沒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滿,空有啼痕。

一般離思兩銷魂。馬上黃昏,樓上黃昏。

這是宋朝詞人劉仙倫的作品。古人送別有解衣帶相贈的習俗,而送別之後,一個獨立小樓眺望,一人孤寂馬背上回首,所以詞人寫道「一般離思兩銷魂,馬上黃昏,樓上黃昏」。而這銷魂,源自聽了陽關曲的第四聲「勸君更進一杯酒」,也是因為喝了離別的斷腸酒。  

詞人是性情中人,有時在離別的酒席上,竟不是因為要和友人分手而哀傷,而是把一番情思放在席上歌女、舞女身上,等到曲終人散,才發現自己捨不得分離的竟是剛結識的歌女、舞女。宋朝詞人韓玉就有如下的作品:      

減字木蘭花

香檀素手,緩理新詞來伴酒。

音調淒涼,便是無情也斷腸。

莫歌楊柳,記得渭城朝雨後,

客路茫茫,幾度東風春草長。

這是即席贈給歌女的作品,和蘇東坡作「賀新涼」給官妓秀蘭的情景如出一轍,只是韓玉用上了情,字裡行間也透了出來。由陽關曲到渭城、柳色,也都是別離的意思,長亭、短亭一路行去,離別酒越喝越多,歌越聽越傷心,總是莫可奈何。宋朝另一詞人洪恬也有類似的作品:

長相思

柳青青、酒清清,兩腳涔涔憶渭城,一尊和淚傾。

山青青、水清清,水闊山重不計程,愁堆長短亭。

賀鑄、賀方回是宋朝另一名家,他寫過「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當時是很有名的,大家稱他為「賀梅子」。而他文武全才,有英氣卻長得醜,大家也叫他「賀鬼頭」。黃庭堅在秦少游死後,寫過「解作江南斷腸句,如今只有賀方回」的句子,認為當時賀方回是寫愁情的第一好手。賀方回也有關於陽關一曲斷人魂的作品:      

採桑子

東亭南館逢迎地,幾醉紅裙,淒怨臨分,四疊陽關忍淚聞。

誰憐今夜蓬窗雨,何處漁村?酒冷燈昏,不許愁人不斷魂。

聽雨是唐宋以來詩人、詞人描述寂寞的手法之一,喝完離別宴會的酒之後,再於客舍、畫船聽雨,心情更見寂寥了。在這「採桑子」作品中,看到「幾醉紅裙」的字眼時,可不要誤會賀鑄、賀方回也是輕薄浪蕩子,其實,他是兩宋詞人中,和蘇東坡一樣,在詩詞中表現對亡妻深摯情感的。蘇東坡有「十年生死兩茫茫」(江城子)的悼亡妻作品,賀方回也有類似的佳作。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露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樓新壟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閶門,是指蘇州城的西門。蘇東坡「江城子」作於王夫人死了十年之後,賀方回的這個作品應是在夫人過世不久之後即作,所以有「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之嘆。而賀方回因個性剛直,官途不順,一直都是別人的僚屬,經濟不是很好,他的其他作品也描述過太太燈下忙補衣的情景,如今伴侶死去,才有「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的哀愁。

賀方回自題這作品名為「半死桐」,可能是因為一株半生不死的梧桐而觸景生情。

梧桐在中國文人心目中,是一種神秘而略帶悲哀的樹。據說,梧桐第一片葉子總在立秋當天落下,所以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句子。而梧桐一枝生十二葉,一邊六葉,如果當年有閏月,就會生十三葉,由下往上數,看看最小一葉排在哪裡,就知道當年是閏幾月。  

比較淒美的說法,還包括鳳凰向來只棲息在梧桐樹上,其他地方是不停留駐足的,以比喻感情之堅真,讓文人產生許多遐想。反過來看,梧桐平常不也很寂寞?唐詩人杜甫的名句「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就是描述鳳凰的執著。  

而梧桐的木質聽說能製琴,琴音特別悲哀。漢朝枚乘就寫過「龍門有桐,其根半死半生,所以製琴,聲音為天下至悲」。賀方回以「半死桐」為悼亡妻之題,應該有所本。唐朝詩人李嶠替人寫輓歌,也有「琴哀半死桐」的句子,孟郊則稱「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梧桐不製琴,光是佇立空院,風吹雨打的聲音就以讓人淒迷,女詞人李清照的名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就描述這情境。  

賀方回的「聽覺」,在詞作中特別敏銳。      

菩薩蠻

厭厭別酒商歌送,蕭蕭涼葉秋聲動,小泊畫橋東,孤舟月滿蓬。

高城遮短夢,衾藉餘香擁。多謝五更風,猶聞城裡鐘。

古時夜晚分五更,每更再分五點,聞五更鐘,則天已快白,隱喻一夜愁情未眠,賀方回用「多謝五更風」,顯得淒涼。而他的其他作品也有「當時偏恨五更鐘,分攜處,斜月小簾櫳。」,以及「小窗風雨碎人腸,更在孤舟枕上。」的句子,場景類似,心情想必也類似。總之,這就像宋朝另一詞人韓琦所言:「如年長晝難過,入夜更銷魂。半窗淡月,三聲鳴鼓,一個愁人。」白天已難過,入夜更銷魂,是詞人的共同心境。  

除了離別酒,平常聚會也是可以聽到哀歌。而這歌未必就哀,完全是心情使然。         

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 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重聽,猶似當 年醉裡聲。

金觥是指酒器,持酒聽歌,歌不哀而心哀,自是容易醉酒。這是歐陽修的作品,參照他另一名句「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訴衷情),應該可以理解,他有時對歌女的描述是深情而貼切的。顰是皺眉頭的意思,欲笑還顰能斷人腸,想必是有酒的催化,詞人飲酒聽歌觀美人,極聲色之欲,卻不如一般人沉溺,總是以文學創作來提振自己,這也是為什麼這些詩人、詞人大多數同時也是當朝重臣的原因。

不過,有時詞人在酒席中還是會聽到一些哀歌。例如先前提過「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這「湘江曲」就是哀歌。  

先前也提過,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三人感情深厚。有一年舜南巡死於蒼格,葬於九疑,娥皇、女英正走到洞庭湖畔的湘江旁,兩人痛哭,淚水滴在竹上成斑痕點點,當地人稱為「湘妃竹」,兩人稍後投湘江自盡,成為湘江之神,魂魄也化為「水仙花」。 ()

台長: 幻羽
人氣(327)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古典的詩酒人生 |
此分類下一篇:古典的詩酒人生~10
此分類上一篇:古典的詩酒人生~8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