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自以為傲的民主,帶來什麼樣的政治機會、權力分配、治理成效?曾經的人權律師、改革鬥士、法學博士、民主學者…,這些曾經認為這麼值得支持和信託的對象,後來讓臺灣人何等失望?臺灣人曾全力擁戴的,現在全力嘲笑譏諷,一次又一次…,看看臺灣人不是討厭李登輝更多於蔣經國、憎惡陳水扁更多於李登輝,現在又仇視馬英九多於陳水扁?每一個立法委員,都是臺灣人自己選的,看到他們有事沒事不議事只鬧事,現在看不過去就把他們趕出議事廳,由臺灣人自己來鬧事。臺灣人擔心中共控制台灣後停止選舉,但臺灣不斷選舉、不斷言論、不斷罵政府,政府被罵好了嗎?而政治人物有被愈選愈好了嗎?臺灣人造了政治上的神,很快卻又發現只是神棍,而當今出來的這些“神”,又能否救贖得了臺灣人嗎?
臺灣政治上的“政治娛樂化”、“動員網路化”、“參與年輕化”、“投票衝動化”,這是2016年臺灣“大選”帶給很多人的全新感受,新媒體則是吹皺臺灣政壇這一池春水的關鍵因素。基於移動互聯技術的移動新媒體已成為人際溝通與大眾傳播的重要管道,在臺灣選舉過程中,選民接受資訊的管道隨之拓寬,以新媒體為平臺的網路政治成為臺灣選舉新景觀。
臺灣新媒體的政治江湖座次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的主流媒體報紙、電視、廣播、雜誌而言的,是以電腦、手機為媒介,借助互聯網進行資訊交換的媒體形式。隨著智慧手機普及,個人電腦小型化、便攜性增加,以及寬頻無線網路的發展,加上即時通訊軟體的興起,使得新媒體的移動性特徵更為突出,因此移動新媒體成為新媒體發展的導向與重點。目前廣泛使用的新媒體的平臺和傳播載體包括,基於個人電腦上就已廣泛使用的“臉書”、推特、微博等,以及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普及後結合即時通訊軟體而出現的WhatsAPP、 Line、KakaoTalk、Pinger,還有在大陸最流行的微信等。
移動新媒體衍變出多元化的媒介形態,並在不同地區形成差異化的使用偏好。歐美國家“臉書”、推特、WhatsAPP最為風靡。而在臺灣,新媒體中的社交類軟體使用率最高的是“臉書”,即時通訊類軟體使用率最高的是Line,微博客類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微博,博客類網站人氣最高的是痞客邦。
“臉書”是臺灣人的最愛,據統計“臉書”在臺灣每月活躍用戶數高達1500萬人,使用率65%,居全球之冠,其中1200萬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登陸。另外,每天登陸“臉書”人數為1100萬,通過移動設備登陸數為850萬。在時長方面,“臉書”也以每天使用超過100分鐘而成為臺灣使用時間最長的媒體。在次數方面,每個月平均使用23次,僅次於Line。據“臉書”大中華區總經理梁幼莓介紹,“臉書”在移動設備上的廣告點擊率是5%,是其他社交軟體廣告點擊率0.05%的近百倍。“太陽花學運”爆發後,社會中的對立情緒也直觀地反映在“臉書”上,並成為社會運動推波助瀾的工具。
Line在臺灣火爆程度不輸微信在大陸的風靡度,微軟MSN曾在臺灣即時通訊軟體中風靡一時,但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由韓國互聯網集團NHN的日本子公司NHN Japan推出的即時通訊軟體Line逐漸成為主流。據統計,臺灣Line的用戶超過1700萬,使用率全球第一,在臺灣智慧手機的安裝率已高達92%以上。Line的使用者特點方面,從職業看,約54.2%為一般職員,21.9%為管理階層,12.3%為學生;從月收入水準看,59.5%的使用者月收入在4萬新臺幣(約8000人民幣)以下,31.7%在4-8萬之間,8.9%超過8萬;從年齡看,由於Line在臺灣智慧手機的安裝率非常高,因此使用者組成接近臺灣的人口結構,其中28.5%的使用者為50歲以上人士,23.2%為30-39歲者,20.3%為40-49歲人群,18.7%為20-29歲人群,9.3%為15-19歲人群。從居住地區看,臺灣北部普及率最高為50.3%,其次為南部的29.4%,中部地區最低為20.3%。國民黨和民進黨已意識到Line在島內的快速成長與影響力,紛紛搶佔這塊移動新媒體宣傳平臺。國、民兩黨均同步啟用政黨官方Line帳號,期望借此打造“行動黨部”,定期為民眾發送本党動態,候選人也可通過該平臺與選民互動。
批踢踢實業坊(PTT)是臺灣最著名的網路論壇,該論壇以電子佈告欄系統(BBS)架設,是臺灣最大的網路討論空間,目前註冊人數突破200萬,高峰時段有超過17萬名使用者同時上線,有超過2萬個不同主題的看板,每日超過2萬篇新文章及50萬轉發帖。2014年3月23日,網站因關注太陽花學運而創下線上人數17.7萬人的紀錄,這其中有相當比例的線民都是通過移動設備進行現場播報或追蹤轉發。
微網志(大陸稱微博)維持一定規模,其中月訪問量最大的微博(weibo.com)為108萬,排名第二的噗浪(plurk.com)月訪問量為92萬,排名第三的Google Plus為79萬,排名第四的推特為55萬,排名第五的Tumblr月訪問量有47萬。
微信增勢強勁,大陸騰訊公司開發的WeChat(微信)在臺灣活躍用戶數2014年增長約1.66倍,成長幅度僅次於香港,成為臺灣智慧手機上使用率排名第四的通訊軟體。很多“兩岸族”都將微信作為重要溝通手段,而近年來不斷增加的陸生也成為在臺灣年輕人中推廣微信的最佳推銷員。
政黨競爭新領域
臺灣“大選”已鮮少見往年街道上彩旗飄飄的景象,大幅看板數量也減少很多,這種變化既說明選情趨冷,也反映出新媒體對傳統政治動員方式的改變。而表面冷清背後,是各候選人在新媒體領域的激烈博弈。以國國民黨和民進党候選人的臉書粉絲數為例,2012“大選”前,國、民兩黨已展開激烈競逐,起初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的“臉書”關注度低於民進党候選人蔡英文,但後來在其發言人團隊及新媒體幕僚衝刺下,馬英九臉書粉絲量最後達到130萬,粉絲量超過蔡英文近80萬,這恰好同馬英九最後領先蔡英文的票數相近。2012年後,民進黨加大新媒體領域的投入力度,在“太陽花學運”中,新媒體領域的話語權幾乎被民進黨所佔據,蔡英文“臉書”粉絲數也由2012年選前的50萬大增至111萬,而馬英九臉書粉絲數則小幅增加至155萬,雙方關注度差距已由80萬縮減至45萬以內。
隨著2016“大選”臨近,臺灣主要政黨加大新媒體領域投入力度,蔡英文與馬英九的臉書粉絲數大戰始終牽動政治觀察者的敏感神經。在距離1月16日投票日前7天,島內記者發表《一葉知秋?大選倒數7天蔡英文臉書專頁粉絲數超越馬總統》文章,指出蔡英文的“臉書”粉絲團人數終於在這一天達到162萬3千多人,正式超越馬的162萬2千多人,躍升為臺灣政壇人氣第一名。蔡英文主要對手朱立倫則以79萬粉絲遙遙落後。雙方“臉書”人氣易位,也恰恰與政黨輪替節奏相吻合。選後,蔡英文的網路人氣又迎來一波“慶祝行情”,1月22日粉絲數逼近187萬,朱立倫緩升至82萬,宋楚瑜雖以26萬排名靠後,但增長率最高。對蔡英文與朱立倫的臉書粉絲年齡結構分析發現,蔡英文更受年輕人喜愛。在20-29歲年輕族群中,蔡英文的關注度為 45.1%,超過朱立倫將近15個百分點。而朱立倫在50歲以上群體中的關注度為22%,高於蔡英文的6.3%。
從虛擬沖向現實
新媒體發展勢頭迅猛,它能夠繞過傳統的媒體“把關機制”,打破了傳統上由主流媒體控制輿論走向的局面。選前發生的“周子瑜事件”,因為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的傳播效應,第一波次引發島內民意震盪,影響選舉結果,進而又造成兩岸民意在網路新媒體平臺的互動。臺灣有調查顯示,有3.9%的選民是在“周子瑜事件”曝出後才決定參與投票,據統計本次選舉臺灣大約有1245萬投票人,說明該事件可能影響到近50萬票。加之這部分被影響的選民多為年輕選民,因此這部分選票很多都落入民進黨口袋。但讓民進黨始料未及的是,由於網路時代社會是透明的,因此對“周子瑜事件”的詮釋也不完全掌握在臺灣線民與民進黨手中。隨著事件發酵和臺灣選舉水落石出,大陸線民也透過各種管道對臺灣選舉的過程、花絮、結果有所瞭解,即使是草根線民,也不能容忍“台獨有理、反獨有罪”的邏輯被奉為政治正確。於是在百度貼吧的“帝吧”上很多網友自願集結,號召“大軍遠征臉書”,“教育台獨份子”,對被認為是“獨媒”的三立新聞、《自由時報》以及蔡英文“臉書”的粉絲頁進行“洗版”。有大陸線民對“周子瑜事件”後續發展評價道:千萬人規模的網路原力自發地有組織地翻牆遠征“台獨”,果然“地動山搖,驚濤駭浪”,或許還要從虛擬世界沖向現實世界。
如果說“九合一”選舉的臺灣新媒體和網路生態還是島內網友的獨唱,那麼到今年“大選”已經是“兩岸民聲隔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新景象。民進党還想利用島內民粹情緒把控島內輿論,抹黑大陸、挑起兩岸對立將變得更加難以實現了。在今天的臺灣,黑社會勢力無處不在,甚至政治人物與黑道之間的衝突,常常由隱身幕後的黑道老大來調解處理,在黑道大佬陳啟禮、李照雄的葬禮上,臺灣政壇上有頭有臉的高層人物、娛樂圈的各色藝人毫不避嫌地高調登場。
臺灣黑社會組織可以追溯到清朝時的臺灣秘密結社組織,滿清政府收復臺灣後,以“反清複明”為主要宗旨的秘密結社組織從大陸傳入臺灣。鄭成功在臺灣首開“洪門金臺山明遠堂”,並令蔡德英等人到內地發展洪門組織。清末民初,大陸的秘密幫會在新的形勢下逐漸變質,演變成為黑社會勢力,也影響到臺灣秘密幫會的轉變與黑社會組織的出現。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後,日本黑社會勢力則趁勢進入臺灣。臺灣光復後,日本黑社會分子與大批日本“浪人”被遣送回國,臺灣一些本地幫派組織也轉往日本發展。直到今天,臺灣黑社會與日本黑社會關係極為密切的歷史背景,尤其是東京新宿,更是臺灣黑社會勢力在日本的大本營。
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也改變了臺灣的黑社會生態,使之出現多元化發展:一是大陸一些黑社會組織如洪門、青幫與廈門幫等進入臺灣。二是日佔據臺灣時期本地的一些幫派組織如“芳明館”、“大橋頭”、“華山幫”、“大龍峒”與“牛埔仔”等幫派死灰復燃,重新活躍起來。三是隨國民黨來台的大陸軍公教人員子女,即所謂“眷村子弟”,因受“二二八”事件及省籍矛盾的影響,在臺灣受到排斥,成立了以外省籍青少年為主的新興幫派組織,今天臺灣兩個最大的黑社會組織“竹聯幫”與“四海幫”就是典型。
*朱高正*臺灣“政治江湖”的一個標本
1954年出生于臺灣省雲林縣。1977年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1980年赴德國深造,198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9月獲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臺灣民進党的創立者,後又組建社會民主黨,參與新党的建立,在臺灣政壇,向以“暴力問政”風格聞名。有著作多種,近年致力於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探索中國全方位現代化之路。 朱高正建過黨,當過兵,坐過牢,留過洋,打過架,出過書,講過學。這樣一個經歷複雜的人,讓人充滿好奇。 朱高正個頭不高,敦實,聲如洪鐘,但語速緩慢,愛爽朗地大笑。
對於朱高正來說,人生有太多的精彩、意外甚至擰巴。他的經歷一次次給“人生如戲,世事難料”寫下注腳。從高二開始,每天清晨5點半到7點他都要讀《易經》;高三時,還組織了一個跨校讀書會——易興複華會,以“振興易學,恢復中華”為己任。讀書會最終被臺灣當局強制解散,這成了他青春記憶裏抹不去的陰影。那時,他在日記裏這樣寫道:要從事政治改革,就要先有不怕坐牢的決心與勇氣……沒有想到一語成讖,這話後來就印證在他自己身上。但他沒想到,和《易經》結下的緣分,卻陪他走過了四十多年的時光,而且在他看來將會陪伴他走到終老。
還有更多的想不到:高中時雖然寄宿在法官宿舍,但是從來沒有想到上大學竟然會讀法律系;大學時雖然對哲學有很大興趣,卻沒料到畢業後竟會遠赴德國去深造康得哲學;雖然創建了民進党,還一度擔任民進党的中常委,卻沒有想到後來因民進黨搞“台獨”而退出;雖然是當兵出身、性格火暴,父親還是日據時代的柔道高手,沒有想到自己中年以後卻喜歡上打慢悠悠的太極拳。
朱高正說:“沒有我就沒有民進黨。”
朱高正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民進黨的前身是臺灣的“黨外運動”——“黨外”是對非國民黨籍人士的泛稱。他們對臺灣現狀不滿, 對國民黨不滿,要求進行全面改革。1986年9月28日,“國民黨黨外中央後援會”在圓山大飯店舉行,大會擬推選年底代表參加“立委”和“國大”的候選人。推出四十一名黨外代表以後,在準備成立一個新政黨籌備委員會的問題上遲遲未決,性急的朱高正當即提議:現在就宣佈成立一個新的政黨,那四十一個黨外人士為新政黨的發起人。如果在投票前國民黨敢逮捕任何一個人,其他四十個人就同時宣佈退出選舉。如果國民黨抓人,必然會製造出國際矚目的新聞,看蔣經國敢不敢賭這一把。現場掌聲雷動,提議順利通過。民進黨便由此誕生。據說當時有人嚇得後背冒冷汗——那是要“犯殺頭之罪”的!當晚,民進黨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該党成立。
民進黨創党之初的理想是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獨裁,追求公平正義。但在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後,主張兩岸統一的朱高正便退出民進黨。不久,朱高正宣佈成立以其為首的中華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但是,社民黨在1991年的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中全軍覆沒;第二年的“立委”選舉,也只有朱高正一人當選。1994年,接受新党提名,朱高正競選臺灣省省長,但敗給宋楚瑜。朱高正說其實參選只是一個戰略,目的並非為勝選,而是為了使新黨能獲得更大的發展。這年12月28日,朱高正申請註銷其所創立的社民黨,把社民黨併入新黨。 1995年,朱高正接受新党提名,於高雄市參選“立委”,以最高票當選;但是在1997年3月9日,朱高正卻因“詆毀同志,疏于問政,嚴重影響新黨形象”、“炮打新黨中央”、“與周荃互毆”等被新黨開除黨籍。1998年“立委”選舉落選後,朱高正淡出政壇,專注于《易經》研究。
創建民進黨,組建社民黨,參與新党的建立,後來又信奉“君子不党”而成為無党人士,朱高正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以致被譏為多變。朱高正並不自諱,還撰寫長文表明自己“基本理念並未改變”。 政途多舛的朱高正1990年之後開始轉往大陸發展,雄辯滔滔的他,不論是在大陸還是臺灣,都是電視政治評論性節目的常客。
1987年,朱高正當選為“立法委員”,在“立法院”中,以暴力問政而聞名,他因此被稱為“國會戰神”。關於這樣的風格,朱高正認為,在國民黨獨裁時期,反對黨為了行使有效監督,必須採取極端的手段。溫和的問政方式,無法有效推動民主發展。有人風趣地用中國幾大名著來比喻臺灣四大政黨:國民黨是《紅樓夢》裏百年大家族賈府,長幼尊卑,階層分明;民進黨是《水滸傳》中嘯聚山林的綠林漢子,“這些漢子個性火暴,一言不合就相互叫囂,甚至大打出手”;親民黨是《西遊記》,只有一個明星——孫悟空(宋楚瑜),游來遊去;台聯黨則是《聊齋》——“台獨”鬼話連篇。在“立委”,一有打架的事端,大家都會把這種綠林的傳統追溯到朱高正那裏。
朱高正有一些“江湖”往事令人記憶猶新: 1987年5月26日,“立法院”在審查“國防”預算的時候,朱高正正在發言,老“委員”張曉古聽不順耳,拿起拐杖就朝他打過來。第一棍他躲過了,第二棍又躲過去,第三棍朝著他的面門打過來了,他一下子抓住拐杖奪下來了。本想倒打回去,一想不行啊,對方都八十多了。於是把拐杖往地上一扔,說了句“要拼才會贏”。誰知第二天臺灣報紙就對這件事作了報導,標題是《朱高正:要拼才會贏》。閩南語裏面,“愛”和“要”是一個音。後來《愛拼才會贏》這首閩南歌居然唱紅了海峽兩岸。 隔了兩天,張曉古的兒子到朱家來道歉。張曉古的兒子是臺灣軍界要人。張曉古不知道兒子最崇拜的人就是朱高正。朱高正說,不用道歉,我不怪他,各為其主嘛。
在兩岸統一問題上,朱高正無疑是臺灣最激進的政治人物之一。1987年11月,民進黨舉行第二屆黨代會,朱高正因不滿鄭南榕散佈的“臺灣獨立的展望”言論進行勸阻。勸阻不成,兩人發生衝突,鄭南榕打了朱高正一巴掌說“為臺灣人打這一巴掌”;朱高正用椅子回擊,把鄭南榕砸得頭破血流。在“立法院”內,和朱高正有過衝突的老“立委”不下十人,有人一度被打得住進醫院。後來資深“立委”張鴻學串聯了八十九名“立委”,將朱高正移送到“立法院紀律委員會”。
除了打架出名,朱高正的言辭也十分辛辣尖銳,類似“政治是最高明的騙術”的名句,曾在政壇蕩下巨大漣漪。1995年在雲嘉南參加選舉時朱高正說:“如果你們把我送進‘立法院’,就等於給‘立法院’送了一個超級炸彈,我保證會把它弄得東倒西歪、山崩地裂,迫使國民黨接受‘國會’改選的要求。” 朱高正也不滿李登輝在國民黨內專擅事功、獨攬大權,為此寫了一篇公開信,以《天下至廣,非一人所能獨治》為題,要李辭去党主席,讓臺灣走向“內閣制”。
有人問李敖,在鬥嘴上,有誰能成其對手?他答:恐怕只有朱高正。 在眾人眼中,朱高正不乏學者的溫文和善之氣,跟“打架”二字相去甚遠。朱高正說:“其實不是我愛打架,都是人家打我。我沒有主動打過別人,都是進行自衛。” 好在除了有一張雄辯滔滔的嘴巴外,朱高正還能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2000年,朱高正主動放棄上訴,要求結束與政敵長達十一年的纏訟,並因此被判一個月的監禁。監禁中,他主動要求住沒有窗戶的獨居房。一般人在獨居房兩天頭髮都能急白了,他則帶著閱讀和寫作計畫從容地住了進去,在裏面用一個月時間寫了《獄中自白:論臺灣前途與兩岸關係》。他要求自己進去和出來時的心態要一樣。他說,如果看不開,人生何處不牢籠?如果參透了,什麼也沒有辦法罩住你自由的心靈。
朱高正是朱熹二十六代孫的大陸情緣 :20世紀90年代轉往大陸發展後,朱高正為大陸不少地區的發展提了不少建議。1993年,一次大陸之行讓朱高正查知自己是朱熹的二十六代孫,加深了他對大陸的情緣。 之前朱高正知道族譜裏一位先人名字叫“熹”,他以為是重名,沒有怎麼在意。1993年10月,朱高正帶團來大陸訪問,從福州到南昌,一看離老家漳州不遠,他想,到老家了,回去看看吧。10月29日一早漳州台辦派車送他到老家。誰知,路過客家土樓時,那裏的人們將他挽留了一個多小時。等趕到漳州平和縣對族譜的時候,恰好是10月29日正午。仔細一對,朱高正的確是朱熹的後代!傳奇的是,三天后朱高正翻起書架上關於朱熹的一本冊子,發現朱熹的生日居然就是1130年的農曆九月十五日,而西曆1993年10月29日這一天就是農曆九月十五日,更巧的是朱熹出生的時辰剛好是正午。也就是說,他在漳州對族譜的時候,正值朱熹的誕辰。如此的巧合,令朱高正興奮不已!
朱高正說,不明底細的人說朱老總是四川人,而朱老總其實是福建龍岩人,只是朱老總的爺爺後來搬到了四川。朱高正後來說:“西哲之父蘇格拉底的後人在哪里沒有人知道。孔子比蘇格拉底早很多年,但是孔子的弟子及後人都可以查到。家族最完整的記載只有中國才有,而且也只有中國人才有家訓。尋根是很重要的,我們除了希望知道自己的故鄉在哪里,也希望知道自己精神的根在哪里。” 現在朱高正經常往返於海峽兩岸,在白鹿洞書院講朱子學、理學和新儒家文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