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七修行系列~2016春末~附錄~略識:四禪八定與最上乘禪
四禪八定是禪定的基礎,四禪八定是色界四禪和無色界四定的合稱,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色界四禪】
1、初禪是用各種方式消除種種煩惱、欲念,達到無憂無欲的境界。初禪雖然已經脫離欲界的惡不善法,但是還保有尋和伺等原始思維。
初禪叫「離生喜樂地」,是說已離欲界之苦,心生喜樂,達到了心一境性—心念初步定住在一種境象上,開始進入了「念住」境界。初禪具有覺—新譯為「尋」、觀—新譯為「伺」、喜(粗)、樂(細)、一心五種功德,但既然尚有覺、觀二種粗細的尋求分別,影響定力的深入,因此厭離覺、觀,加功進修,不受不著,便得進入二禪。
2、二禪是進一步把覺和觀都除去,不尋不伺,自然得到一種歡喜(外喜)。此時甚深禪悅油然生起,心靈朗然洞徹,如同從暗室中走出,見到日月的光明一般。
二禪叫「定生喜樂地」,由於定力攝持,身心感到無比喜樂,心息相依,呼吸漸漸停止,這時頭腦清明,身體輕靈,進入「氣住」的境界。二禪具有內淨、喜、樂、一心四種功德。接著厭離二禪的過失,滅去「喜」心,內心進一步澄靜,便得進入三禪。
3、三禪是進一步連歡喜也不要,只有一種心平氣和,舒舒服服的樂(內樂)的境界。此時綿綿的妙樂從心中流出,遍滿全身。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定力相應,心上沒有喜的感受,達到了妙樂境地,那時心臟、脈搏的跳動,趨向緩慢,進入了「脈住」的境界。三禪具有捨、念、慧、樂、一心五種功德。最後,厭離三禪的過失,進一步破析,滅除「樂」想,這時出入息斷,心如明鏡不動,便進入了四禪。
4、四禪是連樂也沒有了,達到安穩調適的心一境性的體(性)境界。此時心靈空明寂靜,有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般湛然而照,萬事萬物都顯現無遺。
四禪叫「捨念清淨地」,離去了喜、樂,住於捨受,一味清淨,具有不苦不樂、捨、念、一心四種功德,這才是世間的真實禪定。
在修四禪的中間,各可修四無量心,修「慈」是觀想受樂的景象;修「悲」是觀想受苦的景象;修「喜」是觀想苦者受樂而生歡喜的景象;修「捨」是觀想不苦不樂的景象。修時是先從至親的人觀想起,逐步推及其他五道眾生。修四無量心,是以無量眾生為所緣,故能感得大福。
【無色界四定】
1、空無邊處定是調試到哪里,哪里便是空。此時心中明淨,無礙自在,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2、識無邊處定是連空的印象也沒有了。此時只見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而不分散,心中的清淨寂靜,無法用言語形容。
3、無所有處定是舍空與識等內外二境,而緣無所有處。此時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穩寂靜。
4、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此時一切有無相貌都蕩然無存,心中清靜無為,達到三界定相裏的最高境界。
四禪八定屬於世間定,是禪定的基礎,佛陀在成佛和涅槃時,也曾修行四禪八定功夫作為助緣,所以四禪八定重要性不可忽視。由四禪八定的內容可以得知,每一項的禪定成就都是對於前一項的境界感到不滿足,而再加功用行,精進修持所達成。但是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還不是究竟止息之處,還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精進,觀人空法空,才能徹底去除心垢,達到解脫。
【教外別傳——最上乘禪】
修禪次第一般是指靜慮、思維、定慧雙修的禪那之禪,此外尚有以「涅槃妙心」為核心,以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即心即佛,一切現成為宗旨的禪宗之禪。
它與色界之禪,自是不同。圭峰宗密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上,稱之為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並說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即是此禪。
自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家都默然不識,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默契於心。當時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從此以心傳心的教外別傳法門,大放異彩。
約西元五世紀達摩大師東來,成為中國禪師的初祖。此外由達摩而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以至惠能次第傳承六代。在五祖弘忍門下,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惠能和神秀,分別開創了「南頓」、「北漸」二派,傳播範圍很廣。
惠能大師的禪法,以直指、直示為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為禪的生命,強調「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主張即心即佛,直下承當。他還開示學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煩惱。」「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並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可見惠能大師的禪法,始終即體即用地把見性功夫與般若妙行融貫在一起。
後來六祖門下的五大宗匠——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中,以行思——希遷、懷讓——道一兩系為最盛。幾傳之後就派生為雲門、法眼、曹洞、溈仰、臨濟五宗。
總之,到惠能大師止,一花五葉,心心相應,影響所及,使禪宗在中國廣大地區,呈現了嶄新的面貌;到宋明時期,禪宗更是風行天下,它使人們從現實生活中,直接體諒自心的現量境界和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獲得解脫的喜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