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20 00:43:08| 人氣7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開悟前必須要走的路**~*南懷瑾*居士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開悟前必須要走的路**~*南懷瑾*居士

真得了止,心就像牆壁一樣隔離了內外。達摩祖師當年在嵩山面壁九年,二祖來求道時問,禅有什麼方法可以契入?達摩祖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是禅宗在未開悟以前,必須要走的路子,也就是修止的功夫。

外息諸緣,把周遭環境的事物通通放下,因此上坐前必須先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妥當、了無牽掛了才好打坐。內心無喘,因為念頭一動,呼吸就動,念頭完全空了,呼吸就自然不呼不吸也就是無喘了。 “心如牆壁 ”,此心就像打造了一面牆一樣,隔開了世間的習染及六道輪回。 “可以入道, ”若能做到上面所說的,就差不多可以來談學佛了。可見學佛有多難,不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是入道。沒有 “就是 ”呀!而是 “可以 ”入道,可以有資格來進入菩提大道。

很多人學禅,到了這個境界,這個念頭空了,慢慢影響身體,也是一堵牆一樣,就是像達摩祖師所講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你要注意,學禅的人,達摩祖師的這四句話:“外息諸緣”,一切外緣空,沒有了。“內心無喘”,怎麼弄個喘氣這個喘呢?這個心理的心波啊,心波浪不跳動了,同時呼吸好像停止了,“內心無喘”。這個時候心啊如牆壁,心怎麼如牆壁?身體嘛,梗起來了,寂然不動的樣子。心怎麼如牆壁?內外隔絕了。

外境界任何都不動心,打不進來。達摩祖師說,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他並沒有說這個就是道。所以一般人看禅宗祖師的語錄,(要)特別注意!達摩祖師說,你如果修持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了,可以入門了,慢慢地可以入門了。並不是說這樣就是對噢!

那麼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個話,這個時候心如牆壁、三際托空,普通人容易做到的,修持很容易做到。我們注意啊,很多禅師到達這裡以為自己大徹大悟了——都沒有到家的,這只是意識的空。

比如說,我們現在一般講禅學的,到了這個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對境心不動了。換句話說,見人不是人。“見人不是人”是什麼?看到別人在前面一站,也曉得你是人啊,也曉得你是張先生、李小姐、王大娘,都知道啊。不過看起來你這個人啊就像個電影上的影子一樣,看這個世界都是夢中一樣。這個第六意識的空靈到這個程度,可以是這樣。所謂這種情況是第六意識的境相。

諸位能夠修持到這一步,已經很值得恭喜了,第六意識能夠經常空掉哦。所以修密宗的大手印的人,到達了這一步經常空掉,那的確你後面的路好走了。達摩祖師也講過啊:“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就容易了。

可是我們現在大家,念佛的也好、修淨土的也好、修密宗、修禅的,最困難的是這一點切不斷,不能“切斷眾流”,這個念頭空不掉,這還不叫做空。這只是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但是我們要知道哦,第六意識的三際托空是容易的。

二祖跟了達摩祖師幾年以後,達摩祖師告訴他:“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走修證的路子,不管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宗、在家、出家,凡是修持的人,非照這幾句話走不可。

“外息諸緣”,外界一切環境都要丟掉,我們學佛修證不成功,就是這一句話做不到。我們的心都是攀援心,這件事做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情永遠做不完,外緣也永遠息不了。

“內心無喘”,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門裡頭,做到不呼不吸,進入四禅八定的境界。

“心如牆壁”,內外完全隔絕了,外界任何事情心都動不了,也沒有妄想出現,也無妄念起來。

注意,做到這樣的就可以入道了,可以去證悟菩提,可以去證“道”。

達摩祖師告訴二祖這一句話,應該是在問安心法門之前的事。達摩權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教他禅定的路線。二祖問此心不安,應該是在功夫做到了以後的事。為什麼?假定一個人做到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敢說自己成佛了嗎?心安了沒有?悟道了嗎?這時究竟什麼是佛?什麼是菩提?還是搞不清。所以此心不得安。

這個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仍是一個大問題。沒有成佛以前,誰的心都不能安,包括羅漢、菩薩,都沒有究竟安心,除了大徹大悟,誰都不能安心。

拿現在學術思想來講,唯心思想與唯物思想,兩者在爭戰。我們曉得心物是一元,究竟心怎麼樣能夠造成物,如果不到成佛的境界,誰都下不了結論。所以,在理上盡管誰都會講,事實上心卻安不下來。

達摩祖師初傳的修持方法,理論上教大家注意楞伽經。到五祖時改變了,因為楞伽經的學理太高深了,為了容易證入這個法門,改用金剛經。金剛經講性空之理,非常簡化。禅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到了六祖時代達到了巅峰。

大家都曉得心即是佛,可是怎麼樣是“心”呢?都沒有著落。以為自己雖沒有做好事,但對得起良心,就是佛了。至於“心”是什麼?就不管了。毛病就出在這裡。因為這個“心即是佛”的流弊,而產生了宋代理學的發達。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理,越說得明,佛學則越加暗淡。修證功夫越發沒有著落。其實,大而無當,還不如修止觀,作觀心法門,還可能拿到半個果位。走小乘到底還可以求證,大乘菩提則另當別論。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