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12 17:05:02| 人氣2,1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聽*釋明一法師*講“雍正皇帝的開悟的三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釋明一法師講
雍正皇帝的開悟的三關

  下面講一下開悟,到底什是開悟。那,一說開悟,大家馬上就會想起“如人水,冷暖自知”。其實“如人水,冷暖自知”是最沒意思的話,因太沒譜了,。因為你要有所說,開悟是什狀態,肯定都不對。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敢說,這就是雍正皇帝。這是雍正皇帝《禦選語錄》序裏面的話,他把開悟定義成這樣,他說“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乍釋業系之苦。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不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識得現在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自然徹底淨。不掛一絲,是則名初步破參。”因破參,就是開悟了。以前禪堂裏面,“念佛是誰”,道一句,道出來了,天搖地動,這時候給掛破參牌。開悟了,給請職了。在廟裏面是這樣。現在考功的規矩禪堂裏面還有,只不過打的都是比較聽話的人。而且事先左威脅,右威脅的,誰要敢道一句,把沉明月湖。雲居山說沉明月湖,很多地方說,要是胡說八道的話,就把你綁在韋馱殿裏活活給燒了,直接送化身窯。那我們一到考功之前,班首都千叮萬囑,千萬別亂說話。我每次都在中間,讓他打不著。
  
  那
,這就是雍正皇帝定義的破參,就是所謂的開悟。那我們看看他是怎麼定義的。“夫學人初登解脫之門”,佛裏面把人分成有學和無學,沒開悟的人就叫學位,開悟以後的人叫無學位。阿羅漢屬於無學位。學位的人突然登到解脫之門,突然開悟,會是什樣的狀態?
  
  第一叫做“乍釋業系之苦”。業,大家很好理解了,我們的習慣、價
觀、成見、思維模式、忍辱精神、做事方法等等,乃至於意志力、忍辱的力量等等,實際上就是這個業。因呢?我們的習慣、價觀、成見就把我們死死地捆死了。看東道主給我一杯水,馬上知道放到杯子裏面給我。因我們在地球,大家都習慣了。如果我們生活在太空裏面,他給我水就不是這樣了。他直接一把水,,往明一師嘴巴裏面一。是不是這樣?我們覺得現在他給我一杯水很平實,因我們的業系緊緊地把我們卡死。就是這樣。我們已經習慣了從小生活在有地心引力的環境裏面。只要解放思想,把的習慣、價觀、成見給解放了,才能脫業系之苦。
  
  所以,就像我們平常說的“十方世界任遨遊”。一般修淨的都喜歡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們修禪的人都說“天堂地獄一個樣,十方世界任遨遊”。我那時候就跟老和
尚嘀咕,憑什不讓我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是十方世界之一,我想去,管得著?所以,我們的業系,我們的習慣、價觀、成見就覺得我們修禪不應該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一樣。再比如,憑什愛滋病人感冒一下就要死?因我們的醫療針對有自身免疫力的人了一套方法,針對沒有自身免疫力的人卻沒有一套方法。就像我們用的windows作業系統和安卓作業系統一樣。如果我們的醫療一天也閑得發慌,創立了另外一套方法專門治療沒有自身免疫系統的人感冒發燒等等疾病的時候,那愛滋病人和我們就是一樣的。我們的業系之苦就這樣,緊緊的,各種各樣的思想沒法打開,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以,開悟的第一個標準,就看他的業系。看他還有沒有這些成見,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把大家的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給滅了。
呢?我剛才說了,這也是粒子,那也是粒子,這個世界,十方世界,山河大地,就是因我們眼睛的拙劣,就形成了山河大地、十方虛空。是不是?這一點,我們現代物理的人就很信服,很快色陰就破了。虛雲老和開悟的時候,杯子當。“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我們現在大家應該都粉碎了,因我們有了物理這個科學,這個虛空很容易就粉碎了。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不
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古錐是玩意?先說錐是玩意,錐就是最尖端的,最厲害的。古錐,就是自古以來的,最尖端,最厲害的。舌頭,這時候應該理解成是他所說的話。被自古以來最尖端的人所說的話騙了。看雪峰禪師和岩頭在鼇山悟道的時候,一一從自心流出。我們千萬不要把佛所說的經典僵化了,否則的話,的是在謗佛,因那都是有場合的。所以,“不從上古錐舌頭之所瞞。”
  
  在《六祖壇經》裏面講的更赤裸裸,《六祖壇經》說:“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在第一個無相頌裏面就是這樣講的。“欲擬化他人”就是說,
要想把他說服了,必須有方便。只要把他忽悠倒了,提不出問題了,“勿令彼有疑”,只要不讓他還能有所疑惑,“即是自性現”。把們忽悠得沒有問題了,一一從自心流出,那這時候是正的報佛恩。“
  
  第四個,“識得現前七尺之軀,不過地水火風。”知道我們這個
著會疼的這個東西,也不過就是物質。佛定義物質的四個狀態,所謂的固體、氣體、液體和能量。比我們現代科學多一個麻煩,多一個狀態,能量狀態。應該說,這個定義更科學一些。所以,知道我們著會疼的這個東西,也不過就跟衣服一樣。我們死亡也只不過就是換件衣服。那,師父和那個佛源老和,因年輕的時候天天在雲門寺,他們經常玩,佛源老和動不動就問師父說,“怕不怕死?”師父總是回答:“我怕。”實際上,從師父的自贊裏面“早歲參禪悅,截流識此心,雲門得授記,趙州做主人。”來看,他一點兒也不怕,但是,他沒法跟佛源老和糾纏不,所以他用一個“怕”就全都解決了。所以“識得現前七尺之軀”,實際上這個七尺之軀,剛才講了,這七尺之軀是會變化的,是一個工具,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東西。所以,七尺之軀只不過就是物質的四種狀態,儘管它掐著會疼。
  
  所以,開悟、沒開悟就用這四個狀態來看,當然了,因
他有所說,肯定是不圓滿,肯定還有N多的那個狀態,但是可以這樣說,這四個條件,有一個沒通過,肯定沒開悟,這個很容易判斷。還怕死,開什悟。是要是或者說虛空沒粉碎,或者是業還有所束縛,所謂的我執或法執還在,那沒開悟,辨別很容易。這是雍正皇帝的所謂開悟的三關。
  
  歷史上還有一個黃龍慧南禪師的三關。黃龍慧南禪師考驗
開悟、沒開悟的三關是這樣的,他一邊跟聊天,聊著聊著,突然手一看我這手像不像佛的手?那,很多人就開始說,像、不像等等的;聊著聊著,突然一伸出來,說看我的像不像驢的?那很多人又開始這個那個,因,他都知道黃龍在考他有沒有開悟,那肯定要在那個地方折騰唄。然後呢,聊著聊著,突然就問:“人人有個生緣,如何是汝生緣?”活著幹?生緣是什?他用這三個問題考學人有沒有開悟。在他一輩子中,所有回答過這三個問題的人,他都不滿意。也就是說,所有回答他那個問題的人都沒有開悟。到他臨死的時候,他徒弟就問:師父,難道這一輩子,的就一個開悟的人都沒見到?他老人家怎麼說呢?他說,我想認可的這個人,開悟了的這個人,聽了我的三個問題之後都是袖而去,不跟我玩了。所以,我沒機會考他。所有回答問題的都是有業系之苦。當然這話他沒說,是我加上的。因為你有所執著,這不就是業?有所執著,想問到底有沒有開悟,所以,祖師裏面開悟、沒開悟,都是或者把嘴巴緊捂上,或者是那個。因為你有說,都是墮入了他的陷裏面去了,都跟著他走了,都做他的奴隸去了,開個什悟。是不是這樣?所以,因他想開悟,已經墮落了。
  
  那
這就是所謂的開悟。剛才是破本參,然後是破重關,“前後際斷者。破本參後。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虛空者十方虛空。地水火風者地水火風。乃至無明者無明。煩惱者煩惱。”那這一段就講的破重關。
  
  最後是講的破牢關。破重關後,“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離家舍。明頭也合。暗頭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體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無生故長生。無滅故不滅。如斯惺惺行履。無明執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後一關。”最後總結“雖雲透三關。而實無透者。不過如來如是。我亦如是。從茲方修無修。證無證。妙覺普明。圓照法界。一
無量。無量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坐微塵裏轉大法輪。于一毫端現寶王刹。救拔眾生。利用無窮。佛佛祖祖皆此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達摩西來。歷代授受。古德傳燈。無盡光中。大圓鏡裏。日往月來。以至於今。”
  
  這就是雍正皇帝所謂的開悟的三關。這就是開悟。 

     (資訊來源:中國佛禪宗網 發佈日期:2015-02-06)

 

釋明一法師,1970年出生於遼寧省撫順市,13歲起學習佛法,1990年正式依三寶,2002年畢業于重慶佛學院,2003年在長老上圓下山老和座下剃度,受足戒。

他自幼就與眾不同,能“見人所未見、聞人所未聞”之事;少年即擅長習武;年時就學中醫學院並繼承祖傳醫道,開始鑽儒、道及中國傳統文化持續數年;先後拜師于多位高僧大德,修學禪宗、密宗、淨土宗和天臺宗,參學足跡遍及國內外,所承法脈有:禪宗——拜師於上虛下雲老和關門弟子上下榮老和;密宗——拜師于晉美彭措法王和年龍上師父母;淨土宗——求於淨空老法師;天臺宗——拜師于虛大師弟子圓山長老。

通過“師師相承、口耳傳授”及親身體悟與修煉,三十年來,他將“佛、道、儒、醫、武”融匯慣通,形成了“借假修,身心康樂;定慧等學,法喜充滿;明心見性,圓成佛道”的獨特修學理論和方法,以此接引眾生,普度群迷。

釋明一立“弘揚正法,續佛慧命,慈悲濟世,廣度有情”宗,宣導“聖化育”,創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大文化”理念,旨在建設人間淨土;他宣傳和推廣“悲智雙運”的“菩提道”,目標是立足國內走向世界,實現“天下大同”。

現任遼寧省撫順市佛協會副會長、撫順縣佛協會會長,撫順章党雲寺住持。瀋陽普祥寺住持。

 

台長: 幻羽
人氣(2,1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夏禪-七七-(7)
此分類上一篇:夏禪-七七-(6)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