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7-09 10:02:30| 人氣8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禪 道 ※

推薦 1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禪 道 ※

禪學

禪學指禪宗明心見性之學。禪即禪那(巴利語:jhāna;梵語:dhyāna)的簡稱,為六波羅蜜之一。禪宗視禪那為定、慧的通稱,修悟佛性的方法。(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與智慧。)

定義

禪那,意譯靜慮、思惟修,指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察,專指色界四禪。佛陀及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槃。禪的主要形式是禪坐,俗稱為「打坐」,門徑為入出息念和不淨觀(又稱二甘露道),進而修行四念處。 

禪宗認為參禪不只是打坐,行住坐臥皆可修心參禪(阿含經和天台止觀亦說此),最要者是心契佛性。又,禪宗指經論所說禪那,為如來禪。而以菩提達磨所傳心印為祖師禪。此區別或起自仰山慧寂。

據傳燈錄(仰山章)曰:「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師曰:汝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亦有人認為如來禪外實無祖師禪。《從容錄》第三十六則︰「和尚近日尊位如何﹖是他不說如來禪、祖師禪,只道箇日面佛、月面佛。」道元曾斥︰「如來禪、祖師禪,往古不傳今妄傳。迷執虛名何百歲,可憐末世劣因緣。」,又說:「被十二時使,許會祖師禪。老僧使得十二時許,許老僧會如來禪,這箇是超佛越祖底道理。」 

類型

楞伽經四種禪

<1>愚夫所行禪(bālopacārika-dhyāna):知「人無我」,見自、他身,皆是無常、苦、不淨相。如是觀察,漸次增勝至無想定、滅盡定。

<2>觀察義禪(artha-pravicaya-dhyāna):知自、共相人無我,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

<3>攀緣真如禪(tathatālambana-dhayāna):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

<4>如來禪(tathāgata-dhyāna):入佛地住自證聖智(pratyātmârya-jñāna)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

宗風

<1>公案:禪宗把禪師之間或與弟子對話間的機鋒、棒喝等應對言行記錄下來,用作參禪悟道、鑑別是非、衡量迷悟的準則,即是禪門公案。

公案,禪宗術語,指禪宗祖師的一段言行,或是一個小故事,通常是與禪宗祖師開悟過程,或是教學片斷相關。公案的原義為中國古代官府的判決文書,臨濟宗以參公案作為一種禪修方式,希望參禪者如法官一樣,判斷古代祖師的案例,以達到開悟,又稱公案禪。大慧宗杲禪師由公案禪中,發展出話頭禪法。收集公案的著名著作有《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無門關》《碧岩錄》等。

公案開始於唐代而興盛於宋朝。其應用形式可分為:

1.拈古:用散文拈舉古則(拈起古德先賢所示語句),以點化參禪學人。又稱拈提、拈則。

2.頌古:用偈頌吟詠古則,發明其意。源自宋朝天禧年間(1017~1021)臨濟宗汾陽善昭,而大顯於雲門宗雪竇重顯。

3.代別:為弟子、大眾等開示宗要時,於公案語意未盡處,代為揭示闡明。

4.評唱:為圜悟克勤所創,在「公案」和「頌古」之後 ,予以解說品評。如《碧巖錄》、《從容錄》、《無門關》皆附有評唱。

<2>默照禪:又稱「只管打坐」。曹洞宗宏智正覺所倡禪風。以坐空塵慮,默然靜照,兀兀坐定,唯以無所得、無所悟坐禪,是一種禪定修行方法,以禪坐方式進行。始於宏智正覺禪師,是曹洞宗的代表性修行法門,與臨濟宗的看話禪並稱。

默照禪的來源很早,源自般若學與止觀。東晉慧遠曾以照寂二字來統括禪修方法。僧肇作《般若無知論》,闡明般若以照寂為體。至南宋時,曹洞宗宏智正覺作《默照銘》與《坐禪箴》來介紹這種禪修方法。默是指是不受自己內心以及環境的影響,讓心保持安定的狀態,而照,則是指清楚的覺知自己內心與周遭一切的變化。 

道元禪師以「只管打坐」來概括這種修行方式。大慧宗杲曾批評默照禪造成學者終日只知靜坐,是在「斷佛慧命」、「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有默無照,是邪禪。但是大慧宗杲與默照禪的主要倡導者宏智正覺禪師卻是好友。

<3>話頭禪:又稱「看話頭」。臨濟宗楊岐派大慧宗杲所倡禪風。就古人公案,專門參看一則話頭起疑情,以杜塞思量分別,摧破情識。

所謂的「看」,又叫「參」,是一種觀察守護的意思,即內觀。話頭,是指說話的前頭,亦即是在動念要說話、未說話之前的那個念頭。修行者把自己的念頭集中在一句話,或一個問句上,觀察自己內心,之後升起疑情,在打破疑情之後,由此來得到開悟。這種修行方法,稱為看話頭,或參話頭。 

看話頭,最早可以追蹤到黃蘗希運。在文獻上,最早有記錄教人看話頭的是黃龍慧南與五祖法演,但是把這個方法發揚光大的則是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宗杲提倡學者參究趙州禪師的無字公案,他鼓勵學者起疑情,以疑情參究公案,而得到開悟。

常見的話頭有:「因甚狗子無佛性?」,或是簡化為「無」。 「念佛是誰?」 「本來面目?」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可簡化為「一」。 「拖死屍的是誰?」

禪宗與道家

托馬斯·默頓認為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禪宗強調內心的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等是一致的。

機鋒

機鋒為禪宗術語,指一種充滿深刻意涵的對話方式,禪宗祖師經常以此作為教學方式,來印證學者的程度,以及導引學生得到頓悟。洪州宗以及其後繼的臨濟宗都以機鋒聞名。將禪宗祖師的機鋒對話記錄起來,就形成公案。

《無門關》:「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云:無。問: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師云:為伊有業識在。」

無我

無我(梵語:अनात्मन्),佛教術語,指對於我的否定,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這個名詞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釋為,沒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稱我空;另一方面,則可解釋為,這不是我,也稱為非我(Nirātman)。這兩種含義間的爭論,成為佛教各宗派間的重要課題。否定世界上有物質性的實在自體(即所謂「我」)的存在,有兩類: 

1.人無我,是說人身不外是色(形質)、受(感覺)、想(觀念)、行(行動)、識(意識)五類,即五蘊結合而成,沒有常恆自在的主體。

2.法無我,大乘佛教還認為色、受等五類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也無常恆堅實的自體。

無我可以簡稱我既不存在,可我也在。 以字面分析——無乃是一切都是空,既沒有的意思 以字面分析——我乃是自身也代表自己 綜合性分析——無我,也許有,也許沒有,為何有無我,為何出現無我,為何沒有無我,為何出現無我。

禪定

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亦作奢摩他定、觀慧的通稱。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禪定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姿勢與結手印來修練,佛教將其分成行、住、坐、臥四者,其中又以坐禪為傳統並最為流行。

在五蘊中,心的認知與思維等作用,稱為想,其主要作用為認知到外界事物有不同的相。經由禪定修行,觀『想』如病如癰如箭,使『想』停止,進入的這個三昧境界,稱為無想定。因為在定中,心與心所法皆不活動,故與滅盡定合稱二無心定。修行無想定,將可投生無想天。《俱舍論》認為,無想定是凡夫外道所入的禪定,佛教聖者不會追求無想定,因為無想定非真解脫。

滅盡定又稱為滅正受,義為身行、語行、意行滅,其中意行滅即想與思滅,說一切有部等認為,在此定境中,除去一切心、心所法,與無想定併稱為二無心定。滅盡定屬於無心三昧,類似於無想定,在這種三昧中,思想停止,心與心所都沒有活動。其外在的表現趨近於死亡,只剩下體溫及細微的呼吸。佛教認為,這種三昧特屬於佛教修行者,只有證阿那含果或阿羅漢果的修行者可以進入此定。為等至的一種,是八解脫之一,在九次第定中,位於語行滅的第二禪和身行滅的第四禪之後

九次第定包括了——

1.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2.四無色定(四空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四種禪定亦共外道。

3.想受滅定:此唯阿那含或阿羅漢的佛教修行者可證得。

九次第定中的四禪四無色定(四禪八定),並不是佛教獨有,在古印度諸宗教中皆有修行。但是想受滅定則佛教獨有,佛教認為九次第定皆是無欲界漏定,但想受滅定只有證阿那含或阿羅漢的佛教聖者才能進入。 

雖然第四禪是修行智慧最適合的禪定,但是這是指依九次第定,已經體驗過四無色定或是想受滅定,到達禪定的極致之後的第四禪最為合適。《大般涅盤經》敍述佛陀在拘屍那伽羅娑羅雙樹間入滅前,先進入九次第定,最後才入滅。

“馬祖”是中唐後弟子們出於對道一法師的敬重。他曾在福州大弘禪宗,普渡眾生。各地出家人都仰慕馬祖。有一次,有位名叫法常的和尚從大梅山來見他。 

馬祖問:“你來這裡有什麼事?” 

法常答:“我來求佛法。” 

馬祖又問:“求什麼法?” 

法常恭敬地說:“向你請教!” 

馬祖合掌,接著又合眼,嘴裡吐出四個字:“即心是佛。” 

法常聽了,頓時開悟,謝過馬祖,回到自己平時參禪的地方。 

過了一段時間,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了一位弟子去探望,看看他對“即心是佛”四字是否真正悟通。弟子找到了法常,一進門見法常在專心參禪,開口便問:“禪師,你以前在馬祖那裡曾經得到什麼見識?”

法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合掌合眼,一心參禪。 

弟子見法常聚精會神,沒有註意到自己的到來,就大聲喊了起來:“馬祖過去跟您說過什麼?” 

法常答話了:“即心是佛。” 

弟子叫了一聲“啊呀”,接著說:“馬大師現在是說非心非佛,不再說即心是佛了!” 

法常聽罷,長嘆一聲:“這個老漢子胡弄天下人,讓他非心非佛吧,我還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來見了馬祖,把法常的情況細述一遍。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徹,腳踏實地,心不受擾,不禁合掌歡喜,對眾弟子說:“梅子熟了!”

此話一語雙關。表面上是說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指法常的功夫已經到家了。  萬事貴在一心,持之以恆。朝三暮四,心猿意馬,什麼事也做不好,何況參禪求悟!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79823722

                              *參禪--靠誰?靠自己參!*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