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生存危機】
全球災難危機(Global catastrophic risk)是一個假設人類於未來將遭逢全球災難性的事件,導致現代文明毀滅、倒退或衰落的概念,又稱為世界末日。而任何能讓人類滅絕或永久減損人類發展性的事件,都可稱為人類的生存危機。
潛在的全球災難危機包括各種天災與人禍。其中,天災包括小行星撞擊、超級火山爆發、伽瑪射線暴、氣候變遷、磁暴、瘟疫發生或是全球的電子設備被摧毀等;甚至是外星生命入侵地球,這些事件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另外,隨著人類科技發展,例如:人工智慧叛變、生物技術危機、奈米科技武器等諸多新科技也都可能引發技術危機。而無能的全球治理政策則可能導致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等全球系統出現危機,例如: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核子大屠殺、生物恐怖主義、網路恐怖主義,摧毀各種維生管線(如輸電網絡),同時毀壞人類文明。全球暖化、環境退化、人口過剩等環境、氣候危機,則因全球生態環境系統崩壞而出現,帶來物種滅絕與饑荒。
可能性
一些風險是基於地球過去發生的現象並留下地質記錄所致。結合當代觀察,可以對此類事件將來發生的可能性進行估算。例如,據估計2100年之前發生一次滅絕級彗星或小行星撞擊事件的機率為百萬分之一。超級火山是另一個例子。有幾種已知的超級火山,包括多巴山。依據多峇巨災理論,該火山在上一次噴發時幾乎消滅了人類。地質記錄表明,這種特殊的超級火山大約每50,000年爆發一次。
2008年,在牛津大學舉行的全球巨災風險會議上,針對不同全球巨災風險的專家進行的非正式調查顯示:到2100年,人類滅絕的可能性為19%。大會報告警告說,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要承擔所有重大風險,也不包括氣候變化之類的結果,並且該結果可能反映了會議參與者的許多認知偏見。
潛在的風險來源
人為因素
劍橋大學的「劍橋計劃」指出:對人類的「最大威脅」是人為的;它們是人工智慧、全球暖化、核子戰爭和有害生物技術。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還指出:人類滅絕更可能是由於人為原因而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叛變
在未來,學習迅速成為超級智能的計算機可能會採取無法預料的動作,或者機器人將在人類的競爭中勝出(一種技術奇點的情況)。由於其卓越的調度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及可開發的新技術範圍,第一個出現的地球超級智能可能會迅速變得無與倫比:可以想像,它將能夠帶來幾乎任何可能的結果,並且能夠幾乎可以阻止任何可能阻止其實現目標的嘗試。如果它選擇,它可以消除任何其他具有挑戰性的競爭對手的智慧;或者,它可能操縱或說服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它自己的利益,或者可能只是阻礙他們進行干預的嘗試。
在Bostrom的書《超級智能:路徑、危險、策略》中,他將其定義為控制問題。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都回應了這些擔憂,霍金將這種人工智慧理論推向了現實。可能「預示著人類的滅亡」。
人工智慧叛變(AI takeover)又稱為電子頭腦反叛(Cybernetic revolt)或機器人起義(Robot uprising),是科幻作品中長久以來一直不斷出現的慣例。這種類型大多是具有人工智慧的程式、機器人或是超級電腦產生了自覺,並向製造它們的人類起兵叛變並奪取掌控權,最後徹底的滅絕或奴役人類。
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可能以生物工程生物(病毒、細菌、真菌、植物或動物)的形式構成全球性的災難性風險。在許多情況下,該生物體將是人類、牲畜、農作物或我們依賴的其他生物體(例如傳粉媒介或腸道菌群)的病原體。
網路攻擊
網路攻擊有可能破壞從個人數據到電網的所有事物。前瞻性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兼前任總裁克里斯蒂娜·彼得森認為,對電網的網絡攻擊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風險。
網路攻擊(Cyberattack,也譯為賽博攻擊)是指標對電腦資訊系統、基礎設施、電腦網路或個人電腦裝置的,任何類型的進攻動作。
於電腦和電腦網路中,破壞、揭露、修改、使軟體或服務失去功能、在沒有得到授權的情況下偷取或存取任何一電腦的資料,都會被視為於電腦和電腦網路中的攻擊。
環境災難--生態災難
當前人口過剩,經濟發展和不可持續農業的趨勢可能引發環境或生態災難,例如世界作物歉收和生態系統服務崩潰。生態災難有別於天然災難,是因為人類行為而引起的。人類對生態系統的改變,會有廣泛及長遠的影響,物種可能因此而死亡或消失。世界著名生態災難:
1>塞韋索災難(Seveso disaster),1976年義大利米蘭以北15公里發生化學物質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洩漏事故,雖然沒有對人類帶來即時危險,但往後兩年8萬頭動物仍要被消毀,以妨有害物質進入食物鏈。
2>阿莫科·卡迪茲號漏油事件(Amoco Cadiz oil spill),1978年阿莫科·卡迪茲號運油船於法國擱淺,船身斷為兩截,漏出160萬桶原油。
3>博帕爾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爾貧民區附近一所農藥廠發生氰化物洩漏事件,導致8千人於兩星期內先後死亡,超過50萬人受傷,部份永久殘廢。
4>切爾諾貝爾核事故:1986年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爆炸,引發大火並散發出大量高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核輻射塵污染過的雲層飄至整個歐洲和北美部份地區。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
5>阿拉斯加港灣漏油事件:1989年埃克森油輪觸礁,導致泄漏了1,100萬加侖原油,覆蓋了四千多平方公里的海面,當地捕魚業被徹底摧毀,油公司花費了20億美元清理油污,並且支付了數以百萬計的賠償金額。
6>普拉德霍灣漏油事件(Prudhoe Bay oil spill):2006年26萬多加侖的原油遭泄漏,油公司需要支付2千萬美元的罰款。
7>墨西哥灣漏油事故:2010年「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臺爆炸,溢出將近490萬桶原油,事件中11人死亡,17人受傷。
實驗技術事故
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認為,在追求知識時,人類可能會無意中創造出一種可以摧毀地球和太陽系的裝置。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研究可能會導致異常情況,並帶來災難性後果。例如,科學家曾經擔心第一次核試驗會點燃大氣。其他人擔心,RHIC 或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引發包括黑洞、奇異夸克團或虛假真空狀態的連鎖反應全球災難。這些特殊的關注已被駁回,但總體關注仍然存在。
全球暖化
人為因素造成大氣成分改變,造成的氣候變化將不同於地球的自然的氣候周期,有可能產生無法恢復的災難。
全球暖化,或稱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暖化效應。
在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影響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的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人類的影響包括排放諸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樣的溫室氣體,鑑於人類活動在全球暖化中扮演主要角色,這種現象有時候被稱為「人為全球暖化」或「人為氣候變化」。報告中的氣候模型預測總結指出在21世紀,根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表面溫度有可能進一步上升0.3-1.7°C至2.6-4.8°C。這些發現已被主要已開發國家的科學院所認可,並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級或有著國際地位的科學機構對此提出異議。
未來的氣候變更及相關的影響將存在地區差異。已經在進行以及預期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降水變更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擴張。預計將來陸地變暖情況要比海洋嚴重,最嚴重的會是北極,冰川、凍土和海冰將不斷縮減。其它地區的改變包括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例如熱浪、乾旱、山火、洪水、雪暴、海洋酸化和因溫度變化引起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對人類重大的影響包括因農作物減產引發的糧食安全危機和海平面上升使得人們不得不放棄一些人口稠密地區。
社會對全球暖化的應對措施包括通過削減排放來減緩變化、適應其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氣候工程。大部分國家都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締約國,其最終目標是防止危險的人為氣候變化,締約國同意大幅減排是必須的,並且全球升溫應該限制在相對於工業革命前2.0°C內,爭取控制在1.5°C內。與此同時,一些科學家也質疑2攝氏度的目標。
公眾對全球暖化的擔心也在增加。一份2015年的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出全球受訪者中認可「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嚴重問題」的中位數比例為54%,受訪者的地區差異明顯,美國和中國大陸(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兩個地區)的受訪者最不擔心。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礦產資源枯竭
由於目前正在開採和使用地球上有限的礦產資源;因此,整個世界經濟正在走向不可避免的未來崩潰,導致人類文明本身的滅亡。生態經濟學家和穩態理論家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認為,世界經濟整體將走向不可避免的未來崩潰,從而導致人類文明本身的消亡。通過主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浪費有限的創造能力來支持地球上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來提出同樣的論點。
戰爭與大規模破壞 --核浩劫、第三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冷戰
人們最常探索的場景是核戰爭和終極武器。錯誤的警報導致發動核攻擊是一種可能的情況。這幾乎發生在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期間。儘管每年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但從長遠來看,馬丁·赫爾曼教授卻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可能性接近零,否則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天,文明的運氣就會耗盡。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總統約翰·甘乃迪估計,核戰爭的機率「在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之間」。美國和俄羅斯總共擁有14,700枚核武器,估計全世界共有15,700枚核武器。除了核武器之外,對人類的其他軍事威脅包括生物戰(BW)。相比之下,化學戰雖然能夠造成多種局部災難,卻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災難。
核浩劫或核子末日是大規模核戰爭及核輻射導致的一種世界末日。在這種情況下,核冬天發生,世界上大多數的城市會被摧毀,很多人類科技已不能再使用,而地表也變得難以居住。冷戰早期的一些研究顯示核戰爭之後仍然會有數十億人倖存,但後來一些研究指出核浩劫將導致人類文明終結,核浩劫的發生時間自1947年以來就由末日時鐘指出。核浩劫是流行文化中較常見的一個主題,以核子末日為主題的推想小說也成為了科幻小說的一大亞分類。
1979年美國參議院的技術評估辦公室曾評價過不同程度的核戰爭導致的後果,結果顯示如果美蘇之間爆發全面核戰爭,那麼美國可能有35%到77%的人口會消失(其中7000萬到1.6億人直接死於核武器的攻擊),而蘇聯則可能有20%到40%的人死去。雖然冷戰過後經歷了核裁軍,但倘若核戰爭爆發,人類社會還是有可能遭受毀滅性打擊。
1980年代早期科學家開始研究核武器導致的大氣層問題,結果顯示核武器爆炸後產生的煙塵可能會在大氣層中漂流數周並遮蔽太陽光。1983年TTAPS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核冬天」這一概念。
200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爆發較大規模的核戰爭,美國、歐洲和中國這些主要農業產區的氣溫可能降低12–20 °C,俄羅斯地區甚至可能會降低35 °C。而其預估的核冬天延續時間也加長數十年,就算是小規模的核戰爭也會導致十幾年的核冬天。
2008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和核戰爭還會造成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進一步影響人類生存。核冬天會影響人類農業產量,進一步引發核饑荒。2013年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的報告稱光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爆發核戰爭就會使得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陷入饑荒。
世界人口與農業危機
由於醫學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20世紀人口迅速增加。在1950年至1984年之間,隨著綠色革命改變了全球農業,世界穀物產量增長了250%。農業的綠色革命幫助糧食生產跟上了世界人口增長的步伐,或實際上促進了人口增長。綠色革命的能源是通過化石燃料以肥料(天然氣)、農藥(石油)和碳氫化合物灌溉的形式提供的。康奈爾大學生態與農業教授David Pimentel和美國國家食品與營養研究院(INRAN)的高級研究員Mario Giampietro在1994年的《食物、土地、人口和美國經濟》研究中,推算美國可持續經濟的最大人口為2億。該研究稱,為了實現可持續經濟並避免災害,美國必須至少減少三分之一的人口,而世界人口將必須減少三分之二。
非人為因素
小行星撞擊
地球上曾經發生了多次重大的生物滅絕過程,特別是七千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第二大滅絕事件,終結了中生代),被認為起因於一次嚴重的小行星撞擊;而現在占主導的地-月系起源學說也認為月球是來源於一次巨大的星體撞出的地函碎片重新凝聚而成。因此如果地球遭受類似的撞擊,輕者地球表面嚴重損毀,重者整個地球結構將重組甚至解體。
宇宙威脅
近距離的超新星爆發會產生強大的光輻射和粒子流,因而影響到地球的安全。銀河系的超新星爆發並不多,而近距離發生的概率更小。但是,據認為一顆近接地球的超新星引起的伽瑪射線暴有可能是造成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的原因。此外,超新星爆發的位置也與其毀滅範圍密切相關,只有發生在天球赤道面附近的超新星才會產生全球性照射,否則會在南極或北極附近出現一個射線轟擊的盲區(在天極附近的超新星的盲區可達半個地球)。
外太空除了明亮的恆星,還有大量看不見的游移的褐矮星或木星級別的天體,如果其中一個穿過太陽系會造成巨大的引力擾動,如果它幸運地沒引起星球撞擊,也有可能造成地球軌道的變更,無論是更接近太陽還是更遠離太陽都會引起可怕的氣候災難。由於目前對這種不發光的遊星發現困難,因此對其真實數目了解有限。按目前的知識估算,其發生概率微乎其微。
雖然太陽違背數十億年的規律發生異常噴發或爆炸等情況出現的機率幾乎為零(地球歷史上未曾發生),但是隨著太陽走向衰老,會逐漸變熱變大,最終吞噬內軌行星,而在這一過程中,地球將變得酷熱難當而不適宜生物生存。十多億年後就會達到毀滅性的酷熱,而吞噬行星將發生於幾十億年後。
當地球自轉的切線速率接近光速時,地球自然被轉開來。然而,地球的自轉呈現減速趨勢,這個災難不太可能發生。
地磁消失或翻轉將使地球表面失去磁保護層,直接暴露在太陽粒子輻射的轟擊之下。不過這是否會造成如同某些影視作品描述的世界末日仍值得懷疑,因為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地磁翻轉,但歷史上曾出現的大小滅絕事件的時間與之並不重合。地磁驟變如果要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還需要與太陽爆發超級耀斑相配合,因此發生的概率極低。
外星人入侵
聰明的外星生命(如果存在的話)可能會入侵地球,以滅絕和取代人類的生命,在殖民體系下奴役人類,竊取地球的資源,或徹底摧毀地球。
儘管從未獲得過外星生命的證據,但卡爾·薩根等科學家推測,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很高。1969年,針對阿波羅計劃造成的生物污染可能性,將《地球外照射法》添加到了美國聯邦法規中。1991年將其刪除。科學家認為這種情況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可能性不大。
全球性瘟疫
在2014年,聯合國暫緩了對於甲型流感、MERS,和SARS的研究。有科學家對這種暫緩提出質疑,認為這種暫緩政策會導致人類在抗病毒研究上的延誤並造成嚴重後果。
例如:2019-2020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蔓延,死亡人數上升,感染病例增多,股市指數下跌,緊急狀態下都市的喧嘩和熙攘被空曠寂寥取代。病毒改變了且正在改變千百人的生命軌跡,變化有短期也有長期;國家、區域和世界範圍,影響更深遠,有些甚至不可逆,人類歷史的軌跡因此而改變。
公元1350年左右,一場據信源自蒙古的鼠疫席捲歐洲,奪走了數千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那場瘟疫也被叫做黑死病。歷史學家認為,經過鼠疫的腥風血雨,歐洲不少封建國家從滿目瘡痍中重生,開始向現代社會、商業經濟方向邁進,為日後西歐崛起和稱霸世界做了鋪墊。甚至有觀點認為這場鼠疫催生了當代西方文明。因為大量青壯年死於鼠疫,農村勞動力銳減,封建領主莊園佃農和農奴奇缺,動搖了封建佃農制的根基。
15世紀末美洲成為歐洲的殖民地,這段歷史無比血腥,除了死於槍炮屠刀,還有大量美洲原住民死於歐洲殖民者帶去的各種致命疫疾,主要是天花,還有麻疹,流感,鼠疫,瘧疾,白喉,斑疹傷寒和霍亂。死的人之多,連氣候都受到影響。英國大學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歐洲在美洲的殖民擴張的百年期間,美洲人口從6千萬(當時世界人口的10%)減少到500萬 - 600萬。
海地爆發黃熱病,間接地把法國殖民勢力趕出北美,美利堅合眾國隨即迅速壯大。18世紀末,法屬殖民地連續爆發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黑奴反叛,1801年雙方言和,反叛領袖杜桑•盧維杜爾成為海地共和國首腦。但宗主國政局乾坤顛倒,拿破侖稱帝,隨後決定出兵海地鎮壓反叛,奪回殖民統治大權。數萬法軍登陸海地,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這時,黃熱病開始在島上法國人之間流行。法軍官兵、殖民當局官員、醫生和水手共5萬人死於這種傳染病。最後逃回法國的倖存者只有3千人。黃熱病源自非洲,歐洲人對它沒有天然免疫力。在海地被瘟疫擊敗後,拿破侖不但放棄了海地,還放棄了在北美大陸的殖民野心。出兵海地慘敗兩年後,法國政府把210萬平方公里的北美殖民地賣給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史稱"路易斯安那購地案"。
19世紀非洲爆發了一場牛瘟疫情,結果加速了歐洲在非洲擴大殖民統治的進程。牛瘟病毒在1888 - 1897年間殺死了非洲90%的牛,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包括非洲之角、西非和西南非洲。牛瘟直接導致饑荒、社會秩序崩潰、民眾流離失所。以農耕為主的地區也未能倖免牛瘟,因為許多地方依賴耕牛犁地。這時,歐洲國家乘虛而入,在非洲大片地區建立殖民統治。殖民非洲的計劃早幾年就制訂了。1884-85年,歐洲14國在柏林開會,商量如何瓜分非洲殖民地,會議結束時形成了正式決議,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非洲的歷史進程就此改變。1870年代,10%的非洲屬於歐洲殖民地,1900年只有10%不屬於歐洲殖民地。在這個過程中,牛瘟,以及它造成的經濟危機,成了歐洲殖民宗主國的幫手。比如,意大利1890年初進入厄立特里亞時那里正鬧饑荒,三人之一的人口已經餓死。
中國明朝盛世長達三個世紀,堪稱國力強盛,政治文化影響力輻射東亞大片地區。然而,一場大瘟疫宣告大明王朝的終結。1641年,中國北方出現瘟疫,部分地區人口減少了20%到40%。明朝末年京都有近60%左右的人死於鼠疫。禍不單行,瘟疫襲來時,正值華北地區鬧旱災和蝗蟲災,農田顆粒無收。屍橫遍野。明末的瘟疫很可能包括鼠疫和瘧疾,病毒有可能是北方清軍入侵時帶進關內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入關的清軍安然無恙。不過,明朝末年盛世不再,朝廷貪腐嚴重,大廈將傾,清軍虎視眈眈,饑荒和瘟疫只不過為滿清滅明助了一把力。
自然氣候變化
地質歷史上的氣候變化,曾多次導致寒冷的冰期和全球暖化,有時候還導致海水缺氧或全球乾旱,這些氣候災難被認為曾引起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中相對較弱的三次,但比起完全改變地球生物圈的另兩次(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的轉折和中生代向新生代的轉折),沒有造成全球性的毀滅,因此並不一定會造成完全意義上的世界末日。
超級火山爆發
超級火山爆發有可能產生遮蔽全球陽光的效果,造成連續數十年的全球寒冬,全球性糧食絕收。形成西伯利亞暗色岩的火山爆發,是過去5億年來,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發之一,與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時期相符合。該次滅絕事件造成90%的物種消失,是生物史上最嚴重的滅絕事件,終結了古生代。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ts)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稱日本神戶大學的地質學家們發現日本海岸有一座含有34立方公里岩漿的超級火山,這座火山一旦爆發將可能導致一億人死亡。
科學家們對鬼界破火山口進行了研究。7300年前,這裡的火山噴發摧毀了日本南部文明。科學家內發現發現一個直徑約10公里,高600米的火山熔岩穹丘。
對海底表面凸凹不平的顯現進行研究後,作者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他們認為,熔岩穹丘在不斷膨脹,一旦爆發將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海嘯,席捲日本南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並波及南北美洲沿岸地區。此外,空氣將會排放出大量的火山灰,導致日本一些地區出現"火山冬天"。科學家們稱,火山噴發的概率為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