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5-17 08:55:21| 人氣7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克林茨維奇:俄在北極要保障北部邊界安全+北極**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北極(英語:North Pole),用於稱呼地球上的地理北極,即在地球表面上最北的點,也就是地球的自轉軸在北半球與表面相交會的點。北極點周圍的地區稱為北極地區。地理上的北極(通常就簡稱為北極)以下面的解釋為準:

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之一(另一個點是南極,就在相對的另一面),地理上的北極是緯度為北緯90°的點,在方向上是真北,在這一點所指向的任何方向都是南方。南極位於南極洲的大陸上,北極位於北冰洋內。

在北極沒有土地,只有常年冰封的冰冷海水在冰層之下流動著,因此不可能像南極一樣,建立一個永久的北極駐地。不過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自1937年起建立許多浮水觀測站,其中有些很靠近北極。

自2002年起俄羅斯在靠近北極的地方建立一個基地站Barne,是用每年春天施工一段時間的方式進行。2000年的有一些有關北極的研究,研究認為因為北極氣候變遷,北極的冰最終會溶化,預計時間從2016年到21世紀後期甚至更晚。

俄羅斯2007年的Arktika 2007行動中曾用和平號潛水艇量測北極海域的深度,為4,261米(13,980英尺),1958年時美國的鸚鵡螺號核動力潛艇也量測過,深度為4,087 m(13,410 ft)。

離北極最近的陸地是在格陵蘭北邊的卡菲克盧本島,距北極約700 km(430 mi)。

離北極最近,且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加拿大努納武特中基吉柯塔魯克地區的阿勒特,距北極 817 km(508 mi)。

              **克林茨維奇:俄在北極要保障北部邊界安全**

                              2020年05月17日01:33

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國防與安全委員會委員弗朗茲.克林茨維奇對衛星通訊社說,俄羅斯在北極的計劃與確保國家北部邊界安全的需要相稱。負責歐洲和歐亞事務的美國國務卿第一助理邁克爾.墨菲此前說,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存在已超出了防禦範圍,五角大樓及其盟國應對此作出回應。

他特別指出,俄羅斯計劃在科拉半島部署S-400系統。 克林茨維奇委員說:“我們國家是美國軍事力量加強的主要動因。” 

克林茨維奇強調說,在北極地區大約八年以來一直都有雷達站。

這名委員解釋說到:“今天,考慮到彈道導彈的飛行路線,如果它是通過北極發射的,它將是最不易遭受攻擊的。” 

他補充說道,在這方面,俄羅斯考慮到了所有可能的威脅,並實施了“確保我們北部邊界安全的計劃”。

同時,克林茨維奇指出,不僅S-400,而且S-300都呈現出很高的效力,而且俄羅斯已經開始測試S-500防空導彈系統。

歐洲太空總署(ESA)4月初發現,北極圈上方的臭氧層破口的面積相當於格陵蘭島,甚至横跨了极地冰川的表面,雖然1個月內竟神奇閉合,但相關議題再度搬上檯面。

BBC指出,多年以前,科學家為阻止臭氧洞擴大,使用替代化合物補天,沒想到它在空氣中無法分解,可能還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根據BBC報導,對臭氧層具有破壞力的氯氟烴(又稱氯氟碳化合物),曾被廣泛用於制冷、空調、溶劑和氣溶膠噴霧中,而聯合國為了管制使用,並於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協議,科學家們也都開始研究新替代化合物,而臭氧洞確實有明顯的縮小。 

BBC指出,加拿大研究人員在研究北極冰標本中,發現補天替代物的化學物質之一「短鏈全氟羧酸化合物」(short chain perfluoroalkyl carboxylic acids,cPFCAs)無處不在,它融入了人類的生活,從家具到衣服,從食品包裝到飲用水等都可以找得到。 

參與研究的多倫多約克大學的楊教授(Prof Cora Young)表示,北極冰全氟化合物的含量要比《蒙特利爾議定書》之前的水平高出10倍,雖然人們對這種化學物質及其潛在的毒性相關知識不足,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正在對環境造成大量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北極冰中發現的這些化合物的相關產品無法在環境中分解,也無法透過現有的水過濾技術過濾掉, 人們現在越來越擔心全氟化合物給人體健康所帶來的影響,包括癌症,肝損傷和生育力下降等。   

精確定義

長久以來,人們都相信地球的自轉軸和北極點是固定不變的,直到18世紀才有數學家萊昂哈德·歐拉預測到這個軸會輕微的晃動。大約在20世紀初期,天文學家注意到,如果從地球上一個固定的點觀察天上的恆星,會有微小但明顯的緯度變動。這種變動的一部份可以歸因於極的漂移,但只是幾公尺的量,而且有幾個週期性的和一個不規則的標移分量。以大約435天為週期的漂移的分量在歐拉預言的八個月的分量,現在被人們稱為錢德勒擺動。這種擺動意味著當要求的精確度高於1"時,根據自轉軸定義的北極就不再適用了。

地球上的座標(經度、緯度和海拔)或地形是固定於地貌的,當然,大陸漂移和火山和侵蝕等作用,會造成地表的上升或下降,使得所有的地理特徵都沒有可供固定的系統。現在,國際地球自轉和參考系服務和國際天文聯合會共同制定了國際地表參考系統給了極好的架構,持續的以精密的測量來定義這個系統的地理北極,並且公告自轉軸的變動值。

北極探險史

1900年前 

早在16世紀,許多傑出的人士認為,北極是一個大海,它在19世紀被人們稱為冰間湖或開放極地海洋。因此希望通過可以通過一年內有利發現浮冰的時間數次遠征找到辦法,而捕鯨船也常用於寒冷的北方緯度地區。

1900年後

美國探險家弗雷德里克·庫克聲稱在1908年到達北極。羅伯特·皮里也聲稱在1909年到達北極,但由於量測儀器的不精確,無法確認他們是否有到達北極。 

第一個可驗證,在科學上可信的北極探險是由1926年5月12日,由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和美籍贊助人林肯·埃爾斯沃思進行的,當時是用飛艇Norge進行的,飛艇屬於挪威政府,但是由義大利工程師Umberto Nobile設計及以駕駛。航程從挪威的斯瓦巴群島跨越北極海到阿拉斯加,上面有許多的科學家及工作人員,後來在1928年駕著飛艇第二次造訪北極,但在回程中墜毀,一半的工作人員也因此喪生。 

白天和黑夜

北極在夏天時,太陽持續在地平線上,稱為極晝,相反的,在冬天時太陽持續的在地平線下,稱為極夜。北極的日出約在春分(約在3月20日),之後花三個月的時間,在夏至(約在6月21日)到其最高點,仰角約23½°度,之後太陽開始落下,日落約在秋分(約9月23日)。當北極看的到太陽時,太陽的軌跡類似一個與地面平行的大圓。大圓一開始靠近地平線,慢慢上昇,到夏至時高度最高,再慢慢下降,在秋分後就看不到了。 

在日出前或日落後,陽光因空氣折射而照到地面的光稱為曙暮光。北極的民用曙暮光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二週內,航海曙暮光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五週內,而天文曙暮光約在日出前或日落後七週內。 

上述的情形是因為地球的轉軸傾角以及其繞太陽旋轉。地球的轉軸傾角在一年內的變化非常小。在北方的夏天北極面對太陽。然後慢慢的背對太陽,到冬季時離太陽最遠。南極的情形相近,只有六個月的間隔。

時間

在地球大部份的地區,是以經度決定其時區及時間,因此其時間多少會和太陽的位置同步(例如中午時太陽在最高點的位置)。但北極每年只有一次日出,一次日落,且所有的經線都交會在北極,不適用上述的規則。北極沒有固定的居民,也沒有設定時區。採險者可以用任何方便使用的時區,如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或是出發地點的時區。

氣候

由於北極是在海平面上,且周圍由海洋包圍,不像南極是在一個有海拔的陸地上,因此北極的溫度顯著的比南極要高。 

北極冬天(1月)的氣溫介於−43 °C(−45 °F)到−26 °C(−15 °F),平均約在−34 °C(−29 °F)。夏天(6至8月)的溫度平均會在冰點,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為5 °C(41 °F),比南極的最高溫−12.3 °C(9.9 °F)要高很多。 

北極的海冰約有2至3米(6英尺7英寸至9英尺10英寸)厚,不過其厚度、在空間中的分布情形、以及在開放水域中的破裂情形都會隨氣候和天氣而產生明顯的變化。研究指出這些年來浮冰厚度已漸漸變薄,這有可能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但最近發現的冰層厚度突然變薄,不太可能完全只歸咎由北極的暖化。研究也針對出數十年後北極在夏天會完全沒有冰。 

北極海冰減少後,可以反射太陽輻射的冰減少,會加速全球暖化效應,而且會促進極地渦旋的產生,對氣候有不良的影響。

動植物

北極熊很少出現在緯度高於北緯82°的地區,原因是缺乏食物,不過在北極附近有發現北極熊的蹤跡,2006年有探險隊看到有北極熊在距北極只有1英里(1.6公里)的地點。在北極有出現過環斑海豹,也曾在距89°40′ N.不到60公里(37英里)的距離看過北極狐。 

有在北極或北極附近發現過鳥類,包括雪鵐、暴雪鸌及三趾鷗,不過因為鳥類會跟著船及探險隊,上述觀察到的也許不是原來鳥類的活動範圍。 

在北極的水中有發現魚類,不過數量可能不多。俄羅斯探險隊的一名成員在2007年8月下降到北極的海床,在報告中提到其中沒有生物。不過後來俄羅斯探險隊有在海床上發現海葵,潛水者的錄影影像中也發現有不知名品種的蝦及端足類生物。 

常見誤解

北極與南極洲雖都是極地,但北極除了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北部,其餘皆是由北冰洋結冰而成,並無實質陸地,而南極洲則是大部分的冰下皆有陸地存在。

在一萬多年前北極已經有人類居住。早期的人類是從歐亞大陸首先擴展到北極地區的,因此歐亞大陸的北極部分被稱為舊世界。後來有些部落越過白令海峽的陸橋進入了北美大陸,這一地區因而被稱為新世界。早期人類大多定居於亞北極的林帶,只在夏季到北邊進行狩獵。對廣泛分布於北極各地考古遺址的發掘和分析證實了人類真正定居北極是從4000多年前開始的。舊世界的北極分布著分別來自於亞洲或歐洲的不同地區的多個種族,他們之間互相交融和代替,有著複雜的歷史。但在北極的新世界裡則只有一個單一的民族,即愛斯基摩人,因此其歷史也相對簡單。 

古愛斯基摩人大概在8000年前進入北美洲的北極,他們的語言和狩獵方式都自成一國。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斯加的古因紐特人發展出諾頓文化,以建造半地下的住所為標誌。公元前500年左右,加拿大北極地區和格陵蘭的居民開始發明了建造冰屋的方法,捕獵海洋魚類和海豹的技術也逐漸成熟。他們的文化被稱為多爾塞特文化。公元1000年時,多爾塞特文化已瀕臨滅亡,而阿拉斯加的諾頓文化發展為圖爾文化,並擴張到多爾塞特人的領地,逐漸取代或同化了後者。在舊世界,早期的北極居民擁有與古愛斯基摩人類似的文化,並從先進的南方居民那裡引進陶器和金屬製品,同時學習南方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從大約公元1200年開始,直到1850年左右,北極進入小冰期。期間,因紐特人被迫轉入內地捕殺魚和馴鹿,而舊世界的居民開始馴養馴鹿。

在白堊紀,北極地區的氣溫比現在溫暖很多,從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溫度推斷,當時北極地區溫度可能最高達到20 °C,最低-15 °C,並不是被冰雪覆蓋。當時的北極地區有恐龍和水杉分布。開角龍、鴨嘴龍、亞冠龍、傷齒龍和埃德蒙頓龍都可能在北極地區作遷徙。同樣地,在南極地區也發現了恐龍的蹤跡,比如澳大利亞的木他龍。

北極地區現在生活著20個民族,總人口約為200萬,地理分布非常廣闊,圍繞著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陸地、島嶼,他們的足跡散布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屬於5個國家:俄羅斯、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挪威和丹麥(格陵蘭島)。緯度分布範圍大約在北緯60°至80°之間,主要集中在北緯60°至75°之間的地區。主要有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北部地區的薩米人、北美洲北部的愛斯基摩人以及俄羅斯境內的科米人、雅庫特人、鄂溫人、鄂溫克人、多爾干人、恩加納桑人、恩特西人、南特西人等等。除薩米人外,北極土著居民都有著顯著的蒙古人種特徵。

新世界地區的因紐特人主要靠捕獵海豹、鯨、海象和魚類等為生,而舊世界的居民則捕獵或馴養馴鹿,如靠狩獵為生的涅涅茨人,養殖馴鹿的薩米人、鄂溫克人和雅庫特人,還有除了養殖馴鹿以外,也捕獵海洋哺乳動物的楚科奇人和南特西人。北極地區的各土著民族的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十分相似。比如愛斯基摩人及西伯利亞的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類似。北極各土著民族普遍信奉薩滿教等巫覡宗敎:這是以漁獵為主的部落中常見的宗教信仰。北極土著民族一直與外界接觸甚少,直到現代,與其他地區的交流才開始變得頻繁。正因如此,他們保持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許多傳統習慣,比如實行原始公有制與平均分配形式,沒有社會等級,以及物物交易。 

一般認為,北極地區居民除薩米人外,都來自中亞的同一地區。在歷史上,主要存在的民族是亞洲大陸東北角的楚科奇人和西伯利亞東部北冰洋沿海、進入北極的時間比較晚的雅庫特人。不同於處於原始共產制狀態的其他民族,雅庫特人的社會結構以近似於封建制,使用鐵器,飼養馴鹿。因紐特人以漁獵為生,使用鹿骨和角作為工具。 

北極地區土著居民的文化傳統亦十分近似。部落內公有制觀念很強,獵物定要平分,認為一個男人應該是好的獵手和能夠保護部族的人。

台長: 幻羽
人氣(760)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 ☆ ☆ 中 國 ☆ ☆ ☆
此分類上一篇:***雨勢升級!14縣市豪、大雨特報 4縣市留意大雷雨***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