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啦!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
2020年05月05日18:24 新浪科技綜合
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2020 年5月5日18時00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簡稱五院)自行研製的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了探索浩瀚宇宙新的一步。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面向我國近地空間站運營、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需求而論證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具備高安全、高可靠、適應多任務和模塊化設計特點,此次飛行試驗任務將對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相關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證,將夯實我國更高效、安全、經濟地開展有人參與的深空探測的堅實基礎。
一船多用打造天地往返“太空巴士”
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一船多用,既可以應用在近地軌道,支撐我國空間站建設,還能勝任載人登月等更遙遠深空的探測重任,更具備著“ 運人+運貨”的強大本領,這將有力拓展我國載人航天器的應用範圍和能力結構。在執行近地軌道任務時可以一次運送6-7名航天員,堪稱“太空巴士”。
驗證關鍵創新技術瞄準國際先進水平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五院研製團隊採用諸多新技術和新產品打造出的我國下一代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尤其是在可靠性、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以及智能化程度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開啟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篇章,在接下來的幾天,它將開展一系列的新技術驗證,完成在軌飛行後將在我國東風著陸場進行受控再入與返回回收,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載人深空探測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太空中的微生物:空間站如何保持清潔?**
2020年05月05日10:03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5月5日消息,宇航員在進入國際空間站時,攜帶了大量來自地球的細菌,他們會如何阻止這些微生物造成災難?
1998年,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Mir)的軌道運行時間已經來到第12年,開始出現老化的跡象。停電頻繁、電腦故障、氣候控制系統洩漏等等,都是時不時會遇到的問題。然而,當宇航員們展開研究,對與他們共享生活空間的微生物類型進行評估時,卻得到了十分意外的發現。
他們打開一個檢查面板,發現了幾個渾濁的水滴——每個都有足球那麼大。後來的分析顯示,水滴中充滿了細菌、真菌和蟎蟲。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些微生物大量繁殖,已經開始侵蝕空間站窗戶周圍的橡膠密封件;還有的微生物會分泌酸性物質,正慢慢地腐蝕電纜。
從地球向和平號空間站發射的每一個太空艙模塊都是近乎“無瑕”的,由戴著面罩和防護服的工程師在潔淨的房間裡組裝組成。當來自各國的男女宇航員進駐空間站實驗室之後,就將眾多不受歡迎的生命也帶到了軌道上。
我們與微生物共享身體,它們也伴隨我們一生。據估計,我們身體裡一半以上的細胞都不是人類細胞,而是由各種微小生物組成,從腸道裡的細菌,到啃噬我們死皮的蟎蟲。大多數微生物不僅無害,而且是保障健康所必不可少的,使我們能夠消化食物並抵禦疾病。無論去到哪裡,我們都會帶著微生物群。到了太空中,它們也會像人類一樣,不斷學習並適應太空生活。
國際空間站可能是人類建造的最昂貴的建築,需要宇航員們像對待自己家一樣精心維護國際空間站可能是人類建造的最昂貴的建築,需要宇航員們像對待自己家一樣精心維護。
克里斯汀·莫伊斯爾-埃辛格(Christine Moissl-Eichinger)是奧地利格拉茨醫科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於近期領導了歐洲空間局(ESA)的一項研究,利用宇航員在空間站上採集的樣品,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分析。“太空是一個非常緊張的環境,不僅僅對人類而言是如此,”她說,“太空飛行會給宇航員帶來壓力,而我們想知道這些微生物是否也會受到壓力,並做出不好的反應。”
她的研究很及時。2000年11月,首批宇航員登上國際空間站。到今年11月時,人類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連續工作時間就將達到20年。當全世界都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何使空間站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害?
在和平號空間站的微生物研究之後,生物學家一直在擔心空間站上可能還生活著其他生物,特別是某些可能危及空間站甚至威脅宇航員生命的微生物。莫伊斯爾-埃辛格說:“我們希望看到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組成及變化,因為它們必須經歷適應的過程。”
科學家發現,國際空間站已經穩定地培養了大約55種類型的微生物。儘管沒有重力,但這些細菌、真菌、黴菌、原生動物和病毒都已經很好地適應了太空環境。
“它們並沒有表現出對抗生素更強的抵抗力,也沒有其他對人類有潛在危害的特徵,”莫伊斯爾-埃辛格說,“但我們確實發現它們適應了所有的金屬表面。”
這些能夠吞噬金屬的微生物被稱為“嗜技術微生物”(technophile)。與和平號空間站上的微生物一樣,它們可能會對國際空間站的各個系統構成長期風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給空間站的合理和安全管理帶來困難,”莫伊斯爾-埃辛格說道。
宇航員需要幫助控制國際空間站的微生物種群。每一周,宇航員都要用抗菌濕巾擦拭物體表面,並使用真空吸塵器吸走所有散落的碎片。這是最重要的日常“家務”,可以保持廚房區域清潔,並防止沾了汗液的運動裝備和實驗設備發霉。
像“好奇號”這樣的火星漫遊車是在潔淨的房間裡組裝的,這樣它們就不會將地球微生物帶到火星表面像“好奇號”這樣的火星漫遊車是在潔淨的房間裡組裝的,這樣它們就不會將地球微生物帶到火星表面。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要依賴宇航員來做家務,”歐洲空間局生命支持系統研究負責人克里斯多夫·拉瑟爾(Christophe Lasseur)說,“但我們也通過技術手段來過濾空氣,保持水的清潔。”
和平號的經驗教訓已應用於國際空間站的設計和運作,包括讓環境更乾燥(生命喜歡水),空氣更加流通,並且通過持續的微風將灰塵吹向過濾系統。
“在家里和在國際空間站的主要區別是,這裡的灰塵不會沉積,而是會積聚在通風口,”拉瑟爾說,“而且,其他任何物體,比如鉛筆或眼鏡等,也會被吹向空氣過濾器。”事實上,任何沒有固著在牆上的東西都有移動的趨勢。
國際空間站的經驗表明,人類可以與自身的微生物群共存,幾乎沒有不良影響。科學家們現在擔心的是,當我們離開相對安全的近地軌道,前往月球和火星時又會發生什麼。
“目前空間站位於範艾倫輻射帶內,因此輻射暴露較少,”拉瑟爾說,“當我們穿過範艾倫輻射帶時,輻射暴露的程度就會更強,微生物(通過基因突變)的進化可能就會更快。”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正在開發下一個空間站,作為前往火星等目的地的中轉站。這是一個月球軌道實驗室,稱為“門戶”(Gateway)。宇航員將在那裡生活幾個星期,之後可能會將其空置幾個月。
“我們必須確保宇航員在離開和返回時,不會留下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的環境,”拉瑟爾表示,“因為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科學家還在努力研究人類首次踏上火星表面時會發生什麼,畢竟目前送到這顆紅色星球上的一切都非常潔淨,而人類則無時不刻攜帶著微生物群。歐洲空間局最新的火星探測漫遊車就是在英國最乾淨的房間裡組裝的,工程師們穿著特殊的內衣褲、全身防護服、面罩和兩副手套。作為火星探測計劃“ExoMars”的一部分,該漫遊車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射,旨在尋找過去或現在火星生命的跡象。因此,避免它受到地球上任何生命的污染是至關重要的。
對火星探測而言,人類本身就成了一大難題。要清除宇航員體內所有的微生物痕跡是不可能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阻止自己污染原始的火星環境,或者將火星微生物誤認為是我們從地球帶來的?
“沒錯,我們的身體上有很多微生物,但我們不會光著身子在火星上跑來跑去,”歐洲空間局的行星保護官員格哈德·克米內克(Gerhard Kminek)說,“宇航員將穿著宇航服以維持生命,並將任何污染都留在宇航服內。”
目前的挑戰是如何防止宇航服外的人類微生物污染火星環境。來自世界主要太空機構的人員組成了一個工作組,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關於保護火星免受人類探索影響的建議,而微生物污染正是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之一。
當然,更緊迫的問題是如何將火星上的微生物帶回地球。目前,一項將火星土壤和岩石樣品帶回地球的任務正在進行中,這些樣品中可能含有生命。
在許多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來自太空的細菌或病毒往往會給世界帶來毀滅性後果。對科學家來說,將太空微生物帶回地球確實存在著不可知的風險。儘管最新的研究表明,國際空間站上沒有任何危險的生物,但了解空間站上微生物群的進化將有助於確保第一批從火星返回的宇航員的安全。
“當宇航員從火星回來時,如果我們在他們的微生物群中有新的發現,那我們就可以評估這是由潛在的火星生物引起的,還是我們之前在人類太空飛行中見過的,”克米內克說道。
與此同時,微生物學家還期待著在月球上有所發現。50年前,阿波羅任務的宇航員在月球上留下了大約96袋人類排泄物。當人類在下一個十年重返月球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希望找回其中一些袋子,以發現是否仍有微生物存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將標誌著我們在了解人類微生物群系方面又邁出了一小步。(任天)
**從月球上眺望地球,為什麼有人說會感到恐懼?到底在恐懼什麼?**
2020年05月05日16:11 新浪網 作者木子文聲館
到現在為止,總共有12人從月球表面親眼眺望過地球,不過在月軌道上就不止這個數字了,比如阿波羅13號就有三位宇航員去月球兜了一圈返回地球,當然他們的經歷可沒有筆者說的那麼輕鬆!每一個從月球回來的宇航員談起在月球表面眺望地球感覺時,震撼是大家一致的觀點!
在月球上眺望地球有一種什麼感覺?
準確的在月球上眺望地球有一種不現實感,因為宇航員在地球上習慣了東昇西落的太陽,還有每天都不同時間地點上山的月亮,到月球上是在有些不習慣,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太陽走得很慢,大約需要花大約7天左右的時間從月平線上升到頭頂,又要花快7天時間慢慢落到月平線以下!
月球上一天很久,可以磨洋工
另一個則是地球比月亮看起來要亮50倍以上,而且面積是月亮的16倍,但更奇怪的是地球在月球的天空中一動不動,無論你等多久它在月球的天空中位置是不會改變的,當然地球自轉的樣貌變化還是有的。但你可千萬別等到地球下山,要不然你就只能走到地球下山為止!
這都是源自於中原因,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這是一種地球潮汐力對月球自轉的拖動效應所致,導致月球自轉會越來越慢,直至最終與月球繞地球公轉同步,所以含情脈脈的月球盯了地球看很很多年了,你們就沒看出月球那份心思嗎?
來自於內心的恐懼還是文明的的憂慮?
當然作為宇航員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了,因為這些都是科學常識,所以在他們的角度考慮這個這個感覺時候,總不會用我們習慣的那個說法“臥槽,好看”?除了這詞各位還能想出NB的形容詞嗎?本文徵集下次各位去月球旅行時走下舷梯的第一句話!“臥槽,好看”,“臥槽,NB”,這些都不算,因為種花家已經說過了哈!
生命的歷程
從月球上眺望地球,更多是感慨,但感慨之後是深深的不安,未曾想將近40億人(阿波羅登月時地球人口不足40億)就生活在這個藍色的球球內,而它在黑暗無邊的宇宙中繞著太陽一直轉了40多億年,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它未來還將繼續運行下去。
生命從地球上誕生已經超過30億年,從某個巧合中誕生的生命,歷經最原始的DNA到單細胞生命,再從厭氧性到喜氧性生命,從植物到動物,經過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歷經五次大滅絕,無數次中小型滅絕,最終誕生出人類文明。
其中至少有一次大型滅絕的因素來源是宇宙,無數次小型滅絕中有很多次都是太空的威脅。而在地球軌道附近,小行星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生命能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繁衍生息那麼久,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不是嗎?
孤獨的地球
宇宙實在太廣袤了,太陽的直徑高達140萬千米,但在地球上的視角只有0.5度,因為它們之間距離1.5億千米,而距離最近的恆星比鄰星更高達4.2光年,再則銀河系更是龐大到了20萬光,可觀測宇宙則超出想像的930億光年!
但似乎宇宙中只有人類?要不然這麼久了外星人還沒來找人類?不是他們嫌棄人類太落後(似乎更恐怖,就像金魚缸裡被圍觀一樣卻無感),所以另一個結論就是也許真的只有人類?費米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他們在哪呢?”
暗淡藍點
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完成了所有任務之後,準備飛向忙忙忙的宇宙之時,回望太陽系,拍下了一張著名的照片,這就是著名的、給了卡爾薩根靈感的“暗淡藍點”地球照片,其實如果不圈出來,沒有人能發現地球就隱藏在太陽的炫光中!
藍色圈圈就是地球
再來看一眼這個小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誰,都曾經生活過。我們所有的快樂和掙扎,數以千萬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體系觀念意識……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於這樣一粒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塵埃上。
拍攝淡藍小點是旅行者所在位置
無論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但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就是唯一的,現在人類在它的庇護下已經發展到了宇航時代,哪一天人類可以反過來去保護地球呢?
文章定位: